《史記》是中國西漢時期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編寫的壹本歷史著作。《史記》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壹,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誌》合稱“前四史”。
《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時期開始,“史記”由史書的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稱。
《史記》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3000多年的歷史。全書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壹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余字。作者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壹家之言”的史識,使《史記》成為中國第壹部,也是最出名的紀傳體通史。
國榷:
記載明代重要史實的編年體史書。談遷撰。談遷專長於史,鑒於明代歷朝實錄經史官壟斷,曲筆聚訟,多忌諱失實,而各家編年史書又多偽陋膚冗,艱辛尋訪各種資料,廣徵博采,力求徵信。天啟元年(1621)始編著,先後六易其稿,初稿六年完成。順治四年(1647)全稿被竊,又發憤重寫,以三十餘年編成《國榷》壹書。該書記敘從元文宗天歷元年(1328)九月明太祖朱元璋誕生,到順治二年五月清兵入南京、福王政權滅亡為止的三百壹十七年間的歷史。書中敢於直書《明實錄》避而不談的明朝壹些重要史實;對壹些重要事件,常以個人和諸家的評論並列於後。其史實註意考訂精審,材料有相當的可靠性或參考價值。萬歷以後七十多年的歷史,以及建州女真的發展和後金同明的關系的記載,尤為他書所少見。根據邸報、方誌和官吏遺民口述材料編補的崇禎朝十七年的史實,也有重要的史料價值。但書中敘事有的過於簡略,有的事件前後記敘重復且說法不壹。另外,封建正統史觀、儒家天命論、佛道等迷信思想,在書中也有濃重反映。《國榷》原稿稱百卷,談遷死後僅有抄本傳世,後經浙江海寧張宗祥據蔣氏衍芬草堂抄本和四明盧氏抱經樓藏抄本,及崇禎壹朝十卷本互相校補,加以標點,分為壹百零四卷,又卷首別作四卷,***壹百零八卷。1958年由古籍出版社分六冊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