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明見少年的文學常識

明見少年的文學常識

1. 文學常識端明殿學士

文學常識端明殿學士 1.以端明殿學士出知永興軍

出自這裏吧?

司馬光,生於北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卒於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是北宋陜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夏縣)人,世稱涑水先生,進士出身,歷任館閣校勘、同知禮院、天章閣待制兼侍講、知諫院、禦史中丞、翰林院學士兼侍讀等職。熙寧三年(1070年),他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同,堅辭樞密副使,以端明殿學士出知永興軍(今陜西西安市),次年改判西京禦史臺,退居洛陽,專事著史15年。哲宗即位,高大後臨政,召司馬光入主國事,任命為相(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身後追贈太師,封溫國公,謚文正。

學士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唐以後指翰林學士,成為皇帝的秘書、顧問,參與機要,因而有“內相”之稱。明清時承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亦為翰林學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同。如《(指南錄)後序》“以資政殿學士行”,這是文天祥辭掉丞相後授予的官職;《譚嗣同》“君以學士徐公致靖薦”,徐致靖當時任翰林院侍讀學士,這是專給帝王講學的官職。白居易、歐陽修、蘇軾、司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學士。

端明殿學士應該是官職名,而永興軍應是地名,"知'表主管.(永興軍

宋置,治京兆府(今西安),轄今陜甘各壹部,豫西壹小部,金為京兆府路。)

2.中國文學常識,例如李白字號,主要作品每個詩人詞人的

韓愈 簡介 韓愈 韓愈(768~824)字退之,是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裏.韓愈還是壹個語言巨匠.他善於使用前人詞語,又註重當代口語的提煉,得以創造出許多新的語句,其中有不少已成為成語流傳至今,如“落井下石”、“動輒得咎”、“雜亂無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裏程碑式人物. 韓愈,謚號文公,故世稱韓文公,唐河南 方河陽(今河南孟州市)人.唐宋八大家之壹.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郡望”壹詞,是“郡”與“望”的合稱.“郡”是行政區劃,“望”是名門望族,“郡望”連用,即表示某壹地域國範圍內的名門大族.而韓愈世居昌黎,故又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 唐代古文運動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崇他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杜牧把韓文與杜詩並列,稱為“杜詩韓筆”,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 柳宗元 簡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壹.祖籍河東今(山 柳宗元 西省運城市),世稱柳河東,生於長安,貞元九年(793年)進士,官監察禦史.與唐代的韓愈、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和曾鞏, 並稱 “唐宋八大家”.壹生留詩文作品達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於詩.唐代河東解(今山西省運城解州鎮)人,代宗大歷八年(773年)出生於京城長安,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於柳州.壹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歲.因為他是河東人,終於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稱柳河東或柳柳州. 歐陽修 簡介 歐陽修 歐陽修(1007~1072年),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和詩人.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壹居士(六壹即藏書壹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壹千卷,琴壹張,棋壹局,常置酒壹壺,醉翁壹人),吉州永豐(現江西永豐)人,自稱廬陵人,因吉州原屬廬陵郡,出生於綿州(今四川綿陽).天聖進士.仁宗時,累擢知制誥、翰林學士;英宗 時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神宗朝,遷兵部尚書,以太子少師致仕.卒謚文忠.既是範仲淹慶歷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導者.又喜獎掖後進,蘇軾父子及曾鞏、王安石皆出其門下.詩、詞、散文均為壹時之冠.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為“唐宋八大家”之壹;詩風與散文近似,重氣勢而能流暢自然;其詞深婉清麗,承襲南唐余風.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編為《集古錄》.有《歐陽文忠公文集》. 蘇洵 基本資料 蘇洵 姓名:蘇洵,字明允, 號老泉 所屬朝代:宋代 所屬文學時期:宋代文學 所屬流派:唐宋八大家 代表作品:權書衡論 生平介紹 文家.漢族.字明允,號老泉.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應試不舉,經韓琦薦任秘書省校書郎、文安縣主簿.長於散文,尤擅政論,議論明暢,筆勢雄健.有《嘉祐集》. 蘇軾 簡介 蘇軾 蘇軾(1037~1101)宋朝(北宋)人,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謚號文忠.南宋高宗朝,贈太師,追謚號“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漢族,是父親蘇洵的第五個兒子,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散文家、詩人、詞人.有多方面的創作才能,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獨特,優異的成就.世人稱為蘇東坡. 生平簡介嘉祐二年(1057)與弟蘇轍同登進士.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熙寧二年(1069),父喪守制期滿還朝,為判官告院.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反對推行新法,自請外任,出為杭州通判.遷知密州(今山東諸城),移知徐州.元豐二年(1079),罹“烏臺詩案”,責授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書公文.哲宗立,高太後臨朝,被復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東蓬萊);4個月後,遷為禮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遷中書舍人,又遷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後改知潁州,知揚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哲宗親政,被遠貶惠州(今廣東惠陽),再貶儋州(今海南儋縣).徽宗即位,遇赦北歸,建中靖國元年(1101)卒於常州(今屬江蘇),年六十五,葬於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他與他的父親蘇洵(1009~1066)、弟弟蘇轍(1039~1112) 皆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齊名.“三蘇”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等.在政治上屬他的父親蘇洵,即《三字經》裏提到的“二十七,始發憤”的“蘇老泉”.蘇洵發憤雖晚,但用功甚勤.蘇軾晚年曾回憶幼年隨父讀書的狀況,感覺自己深受其父影響.當然,假若沒有蘇洵的發奮讀書,也就不可能使蘇軾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後的文學大家. 蘇轍 簡介 蘇轍 蘇轍(1039~1112)字子由,晚年號潁濱遺老。

3.翰林學士的殿學士

此外,宋代還有壹種“殿學士”的銜稱,包括觀文殿大學士、學士、資政殿大學士、學士、端明殿學士等。殿學士的資望極高,無職守,無典掌,只是出入侍從,以備顧問而已,然非常人可充任。《通考·職官考八》說:觀文殿大學士,非曾為宰相不除;觀文殿學士、資政殿大學士及學士,並以寵輔臣之位者;端明殿學士,惟學士之久次者始除。可見宋代的“殿學士”是專門作為高官、寵臣的榮稱。

4.巢谷傳的資料文學常識,重點字詞,主旨

這篇人物傳記寫壹位忠於友情的篤誠君子巢谷.首寫巢谷棄文習武,已使人覺谷與眾不同;次寫谷與熙河名將韓存寶的金石之交,韓因罪“自料必死”,托巢谷以後事,谷“即變姓名,懷銀步行往授其子,人無知者”,後寫巢谷與蘇轍兄弟的交誼.當他們青雲直上時,“谷浮沈裏中,未嘗壹見”,而在他們遠謫嶺南時,谷卻自眉州“萬裏步行”相訪,結果死於途中.作品名稱: 巢谷傳 創作年代: 北宋 作品出處: 欒城集 作者: 蘇轍 目錄作者:蘇轍原文(上海二期課改版)賞析全文特點關鍵句品讀問題全解譯文重要字解難讀字詞其他版本原文翻譯作者:蘇轍 原文(上海二期課改版) 賞析 全文特點 關鍵句品讀 問題全解譯文 重要字解 難讀字詞其他版本 原文 翻譯展開 編輯本段作者:蘇轍 本文選自《欒城集》. 蘇轍,1039—1112年,北宋散文家,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東坡區)人.嘉佑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佑元年為右司諫,歷官禦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嶽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壹,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人物生平 仁宗嘉祐二年(1057)與蘇軾壹起中進士.不久因母喪,返裏服孝.嘉祐六年(1061),又與蘇軾同中制舉科.當時因“奏乞養親”,未任官職,此後曾任大名府推官.熙寧三年(1070)上書神宗,力陳法不可變,又致書王安石,激烈指責新法. 熙寧五年(1072),出任河南推官.元豐二年(1079),其兄蘇軾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被捕入獄.他上書請求以自己的官職為兄贖罪,不準,牽連被貶,監筠州鹽酒稅.元豐八年,舊黨當政,他被召回,任秘書省校書郎、右司諫,進為起居郎,遷中書舍人、戶部侍郎.哲宗元祐四年(1089)權吏部尚書,出使契丹.還朝後任禦史中丞.元祐六年(1091)拜尚書右丞,次年進門下侍郎,執掌朝政.元祐八年,哲宗親政,新法派重新得勢.紹聖元年(1094),他上書反對時政,被貶官,出知汝州、袁州、雷州安置(官制用語,宋朝對犯罪官員的壹種處分),紹聖丁醜春(1098)移化州別駕(官名,即州牧,知州),後又貶循州等地.崇寧三年(1104),蘇轍在潁川定居,過田園隱逸生活,築室曰“遺老齋”,自號“潁濱遺老”,以讀書著述、默坐參禪為事.死後追復端明殿學士,謚文定. 蘇轍編輯本段原文(上海二期課改版) 巢谷,字元修,父中世,眉山農家也.少從士大夫讀書,老為裏校師.谷幼傳父學,雖樸而博.舉進 電視劇《蘇東坡》中的巢谷士京師,見舉武藝者,心好之.谷素多力,遂棄其舊學,畜弓箭,習騎射.久之,業成而不中第. 聞西邊多驍勇,騎射擊刺為四方冠,去遊秦鳳、涇原間.所至友其秀傑,有韓存寶者,尤與之善,谷教之兵書,二人相與為金石交.熙寧中,存寶為河州將,有功,號“熙河名將”,朝廷稍奇之.會瀘州蠻乞弟擾邊,諸郡不能制,乃命存寶出兵討之.存寶不習蠻事,邀谷至軍中問焉.及存寶得罪,將就逮,自料必死,謂谷曰:“我涇原武夫,死非所惜,顧妻子不免寒餓.橐中有銀數百兩,非君莫使遺之者.”谷許諾,即變姓名,懷銀步行,往授其子,人無知者.存寶死,谷逃避江淮間,會赦乃出. 予以鄉閭故,故幼而識之,知其誌節,緩急可托者也.予之在朝,谷沈浮裏中,未嘗壹見. 紹聖初,予以罪謫居筠州,自筠徙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諱與予兄弟遊,平生親友無復相聞者.谷獨慨然,自眉山誦言,欲徒步訪吾兄弟.聞者皆笑其狂.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遺予書曰:“我萬裏步行見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見,死無恨矣.”予驚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既見,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厭.時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復昔日元修也.將復見子瞻於海南,予湣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則善,然自此至儋數千裏,復當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視未即死也,公無止我!”留之,不可.閱其橐中,無數千錢,予方乏困,亦強資遣之.船行至新會,有蠻隸竊其橐裝以逃,獲於新州,谷從之至新,遂病死.予聞,哭之失聲,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誌也. 予方雜居南夷,與之起居出入,蓋將終焉,雖知其賢,尚何以發之?聞谷有子蒙,在涇原軍中,故為作傳,異日以授之.谷始名榖,及見之循州,改名谷雲.編輯本段賞析全文特點 全文語言質樸,選材典型,詳略得宜,只以三件事就將義士巢谷的風節和形象寫得很逼真.文章寫得情深意摯、結構縝密、文筆簡潔、風格質樸,是壹篇比較出色的傳記.關鍵句品讀 1.韓存寶:“非君莫使遺之者” 除了您沒有可以代送給他們的人了. 解讀: (1)說明巢谷作為朋友值得信賴.“懷銀步行往授其子.”說明巢谷不負所托. (2)說明事情危急,這件事有危險性,需要勇氣、膽略.“將就逮,自料必死”“即變姓名……人無知者”“谷逃避江淮間,會赦乃出”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可見其忠於友情. 蘇轍“知其誌節,緩急可托也.”“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知道他誌向。

5.龍圖閣學士是什麽職位

龍圖閣學士

宋代官名。宋真宗時建龍圖閣,收藏宋太宗禦書、禦制文集、典籍、圖畫、祥瑞之物以及宗正寺所進屬籍、世譜。景德元年(1004),置龍圖閣侍制。四年,置龍圖閣學士。龍圖閣學士為加官,用以加文學之士,備顧問,與論議,以示尊寵。

北宋龍圖閣直學士是“加官”、“貼職”,壹種虛銜,榮譽稱號。

材料壹:

“包龍圖”指包拯(包公),向來被公認為是位鐵面無私的大清官。為什麽他被稱作“龍圖”呢?這與古代的“加官”制有關。

加官是指官員在本職之外加領的另外官銜。自漢代至清代都有此制度。包拯加領的是“龍圖閣”職銜。龍圖閣是北宋初年開封宮城中所建的壹座館閣,存放皇帝禦書禦畫、皇家重要文獻及寶瑞等物,配置學士、直學士、待制、直(龍圖)閣等人員。前三種名義上為皇帝出入侍從,並備作顧問,後壹種不具此資格,只是單純的“貼職”。只增加榮顯,厚重身份,表示皇帝給予恩寵。宋代此類“閣”***有13個,如秘閣、寶文閣、敷文閣。包拯實任是開封知府,加官是龍圖閣直學士(從三品)。

材料二:

在公元1052年,包公因為彈劾外戚張堯佐而觸犯了仁宗,讓他離開京城去任河北督轉運使,加龍圖閣直學士的虛銜。

宋代的官制和其他朝代有很大的區別,有‘官‘、‘職‘、‘差遣‘之分,歷史上稱為‘差遣制‘。其中官名只表示官位和俸祿的高低,叫做正官、寄祿官,簡稱為官。其他壹些文官還有學士、直閣等頭銜,是壹種榮譽稱號,叫做‘貼職‘,簡稱為‘職‘。而擔任的實際職務叫做‘差遣‘或‘職事‘,有實際權力。但是前邊還要加上‘判‘、‘知‘等限制詞,表示妳的官職也是暫時的,隨時可以撤換,這是宋朝加強中央集權的表現。如‘知縣‘就是臨時讓妳做縣長官的意思。如果官員沒有‘職‘,就是吃國家閑飯的人。

6.語文七年級下冊《15.孫權勸學》所有課下解釋.

司馬光原文: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

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註釋:1.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反問語氣)2.但當涉獵,見往事耳。(限制語氣)3.大兄何見事之晚乎!(感嘆語氣)譯文: 當初,孫權對呂蒙說:“妳現在當權管事了,不可不學習!”呂蒙以軍中事務多來推辭。

孫權說:“我難道想要妳鉆研經書當博士嗎!只應當粗略地閱讀,了解以往的事情罷了。妳說事務多,誰比得上我事務多呢?我經常讀書,自以為大有益處。”

呂蒙於是開始學習。到了魯肅來到尋陽的時候,魯肅和呂蒙論議,十分驚奇地說:“以妳現在的才幹、謀略來看,妳不再是原來那個吳下阿蒙了!”呂蒙說:“士別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長兄知道這件事太晚了啊!”魯肅於是叩拜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朋友就分別了。

賞析:1.事物是不斷變化的,人也在不停的學習. 2.不能用老眼光看人, 3.只有不停的學習,才能有刮目相看的結果 4.分析事物要全面,不要被壹些表象所迷惑 5.說明人要活到老學到老,學習不能半途而費作者介紹:司馬光,生於北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卒於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是北宋陜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夏縣)人,世稱涑水先生,進士出身,歷任館閣校勘、同知禮院、天章閣待制兼侍講、知諫院、禦史中丞、翰林院學士兼侍讀等職。熙寧三年(1070年),他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同,堅辭樞密副使,以端明殿學士出知永興軍(今陜西西安市),次年改判西京禦史臺,退居洛陽,專事著史15年。

哲宗即位,高大後臨政,召司馬光入主國事,任命為相(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身後追贈太師,封溫國公,謚文正。

司馬光家世代為宦,父親司馬池為宋仁宗寶元慶歷間名臣,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閣待制,壹生以清直仁厚享有盛譽。司馬光受家庭熏陶,篤誠好學,七歲時,“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即能了其大旨”,從此,“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15歲時所寫文章,時人稱許之“文辭純渾,有西漢風”,20歲時中進士甲第,可謂功名早成。

但他並不以此“矜誇滿誌,昆明於物,如謂大下莫己若也”,而是豪邁地提出:“賢者居世,會當履義蹈仁,以德自顯,區區外名何足傳邪!”這些話反映了青年司馬光的胸懷與器識,立誌以仁德建功立業,不求虛名。因此,步入仕途後的司馬光,繼續廣泛深入地學習,達到了博學無所不通,音樂、律歷、天文、術數皆極其妙的淵博程度,其中最用心力的是對經學與史學的研究,尤其,_對古籍閱讀極廣,考察極細,可謂通習知曉,爛熟於胸。

他隨讀隨作劄記,僅26歲壹年所寫讀史劄記,便多達30來篇,就中萌發了刪削卷帙浩繁的古史成壹部編年體通史的著史想法,以方便閱讀,而更為深沈的動力,則是封建政治的需要。當時,北宋建國近百年,已出現種種危機,具有濃厚儒家思想的司馬光,以積極用世的態度,連連上疏,陳述自己壹整套的治國主張,大致是以人才、禮治、仁政、信義作為安邦治國的根本措施,這在當時,是有積極意義的。

除上疏陳述主張外,在他本人的從政活動中,亦能堅持原則,積極貫徹執行有利於國家的決策方略,尤其在薦賢斥佞的鬥爭中,他犯顏直諫,面折廷爭,從不顧及個人安危,被稱為社稷之臣,神宗也感慨地說:“如光者,常在左右,自可無過。”在熙寧變法中,司馬光與主持變法的王安石發生嚴重分歧。

就其竭誠為國來說,二人是壹致的,但在具體措施上,各有偏向。王安石主要是圍繞著當時財政、軍事上存在的問題,通過大刀闊斧的經濟、軍事改革措施,來解決燃眉之急。

司馬光則認為在守成時期,應偏重於通過倫理綱常的整頓,來把人們的思想束縛在原有制度的制約之內,即使改革,也定要穩妥,認為“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則修之,非大壞不更造也”,因為“大壞而更改,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無,臣恐風雨之不庇也”。司馬光的主張雖然偏於保守;但實際上是壹種在“守常”基礎上的改革方略。

從王安石變法中所出現的偏差和用人不當來看,證明了司馬光在政治上的老練和穩健,除了魄力不及王安石外,政治上是成熟的。在政見不同、難於合作的情況下,司馬光退居洛陽,通過編纂史著,從歷史的成敗興亡中,提取治國的借鑒,“使觀者自責善惡得失”。

應該說,司馬光著史,是其從政治國的另壹方式。早在宋仁宗嘉佑年間(1056——1063年),他曾與劉恕商量說:“余欲托始於周威烈王命韓趙魏為諸侯,下訖五代,因丘明編年之體,仿荀悅簡要之文,網羅舊說,成壹家之言。”

這說明他30多歲時,已醞釀出《通鑒》的規模。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首呈《歷年圖》25卷,二年後又呈《通誌》八卷,說明他在政事活動之余,已進行撰寫。

他的著史得到宋英宗、宋神宗的稱贊、支持,宋英宗同意他設立書局,自擇官屬,神宗以此書“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