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這段出自哪裏?

這段出自哪裏?

盜亦有道,出自《莊子·外篇·囗篋第十》

譯文:從前盜跖的弟子問盜跖說:“盜賊也有道(可循)嗎?”,盜跖說:“做什麽沒有道(可循)呢?那憑空猜測屋裏藏有什麽(值錢的東西),是聖明啊;率先進房子裏,是勇敢啊;(盜完)最後出來,是義氣啊;知道能不能行盜,是智慧啊;分贓均勻,是能做到仁啊。這五個特點不具備,卻能成為大盜的,天下還沒有呢”

(盜跖,原名展雄,又名柳下跖、柳展雄,相傳是當時賢臣柳下惠的弟弟,系春秋、戰國之際奴隸起義領袖。“跖”壹作“蹠”。在先秦古籍中被誣為“盜跖”和“桀跖”。)

有的人認為,莊子這段話是在說明道無處不在的道理。我的理解是,莊子是用這個典故來表明自己對所謂“仁義禮智”的鄙夷態度。文中多處出現的“世俗之所謂至知者,有不為大盜積者乎?所謂至聖者, 有不為大盜守者乎?”,就比較直白地說明了莊子的對“知”(智慧)的態度:世俗所謂的絕頂聰明的人,有不是大盜的智慧積累的嗎?(即是說,絕頂的智慧其實和大盜的智慧在本質上是沒有區別的);世俗所謂的絕頂聖賢的人,有不是遵守大盜所遵守的道的嗎?(即是說世俗所謂聖賢所守之道,在本質上與大盜所守之道並沒有區別)。

《莊子·外篇·囗篋第十》在篇尾對上古至德之世的神往和贊頌(在這部分裏,莊子描述了上古至德之世人人守大道而備至德,不知道所謂“聖賢”為何物;及至莊子的時代,出現壹個德行傑出的人,大家都紛紛傳揚),也間接說明了這壹點。這暗合了老子“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