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孫衛國的主要論點

孫衛國的主要論點

1.《朝鮮王朝最後壹個上天的使者——金金使》研究,張主編《海外華人研究叢書》第六輯,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5月,第219-242頁;

2.朝鮮王朝王官廟的起源與演變與王官崇拜,東江學術期刊,第2期,2010,PP . 1-13;

3.《& lt《明成祖同濟〉及其補遺對華北的影響》,《通史研究》,2009年第2期,第157-176頁;人大復印,明清史,2009年第11號,全文轉載;

4.論清初朝鮮的“復仇復仇”觀念及其演變:以宋世烈為中心,《九州學林》(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春,第7卷,第1期,第66-100頁。

5.日文新思版:考證,張主編《華僑研究》第五輯,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5月,第441-455頁。

6.《朝鮮入明朝貢之路考》,北京大學朝鮮研究中心整理的《朝鮮研究論文集》第17期,2009年3月;另見《中國海洋文化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年,65438+2月),第6卷,第138-151頁;

7.歷史、傳說與認同:譚俊朝鮮與箕子朝鮮的歷史塑造與演變,《復旦學報》2008年第5期,第19-32頁;人大復印的世界歷史(1,2009)全文轉載;

8.清秀〈明史〉與朝鮮的反應,《學術月刊》2008年第4期,第124-133頁;《人大復印資料全文》,《明清史》2008年第7期轉載;文史知識翻譯摘要;

9.王世貞《嘉靖以來內閣記傳》考證,歷史檔案,第1號,2008年,第109-115頁;

10.《論朝鮮王朝的華牧思想》,《社會科學》2008年第1期,第25-31頁;

11.正義與現實的沖突:從丁偉事件看朝鮮王朝尊明輕清的文化心態,《漢學研究》(臺灣省,2007年,65438+2月),第25卷,第2期,第187-210頁;

12.清代中朝學者的學術友誼,《中國學研究所學報》(香港中文大學中國學研究所),2007年6月第47期,第191-216頁;

13.朝鮮從西方傳入清朝及其影響,《朝鮮研究論文集——第七屆朝鮮傳統文化國際會議論文集》(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7年4月),叢書15,第40-47頁;

14.《十六世紀中國不同類型的士大夫:王世貞與張的交錯生涯》,《明史研究》(美國明史研究會會刊),第53期(2006年春),頁4-50;

15.《清朝對朝鮮宗主國政策的演變及效果》,《東方文化》(香港大學與美國斯坦福大學合辦),第41卷,第1期(2006年6月),第91-122頁;

16.王世貞及其作品對朝鮮的影響,《文史知識》2006年第1期(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古代現代文學研究》2006年第4期全文轉載),第94-100頁;

17.論入關前清朝與朝鮮關系的演變,《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2期,第98-107頁;

18.滿人之道與滿清史——讀Oled教授《滿清之道:清代八旗制度與國家認同》:《中國社會史評論》(10,2006年),第七卷,第399-410頁;

19.朝鮮燕行文士與清代儒生:以洪與燕成、潘與的交往為中心,楊龍主編:《東北亞社會經濟文化與區域合作》(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年,11-3565438)。

20.《明實錄與李實錄之比較研究》,《求是學刊》2005年第2期。(摘自《新華文摘》2005年第10期,第117-122頁;

21.朝鮮考證(與喬治·鐘先生合著),《史學研究》,2005年第2期,第63-70頁;

22.《登瀨事件及其對明朝、後金和朝鮮的影響》,陳尚生主編,《登州港與中韓交流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第119-142頁。

23.《王士禎與未完成的明史》,《史學理論與史學史雜誌》,11,2005;

24.16世紀兩類士大夫的代表:學者王世貞與大臣張,《中國社會史評論》2005年第6期;

25.王世貞右辨證及其影響,成大歷史學報(臺灣省成功大學),第29期,2005年6月65438+10月。

26.淝水之戰:初唐史家的虛構?——解構邁克爾·羅傑斯用後現代方法解構中國官方修史的案例,河北學術期刊,2004年第1期,第77-83頁由新華文摘第10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4年第2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本,隋唐,2004年。

27.王世貞明史研究的成就與特色,《史學研究》,第1期,2004年,第28-35頁;

28.《美國史學的回顧與總結機制簡述》,《南開大學學報》2004年第2期,第92-99頁,被《新華文摘》2004年第12期摘錄;

29.《論朝鮮王朝尊明貶清的理論基礎》,《歷史月刊》2004年第6期,第44-50頁;

30.從《正說》看朝鮮王朝尊明反清的文化心態,《漢學研究》(臺灣省),2004年6月,第191-218頁;

31.《論朝鮮王朝供奉明朝將領的廟宇》,北京大學朝鮮研究中心編《朝鮮研究論文選》,2003年2月第11期,第25-33頁;

32.《明朝赴朝遺民及其後代對明朝的思念》,北京大學朝鮮研究中心編《朝鮮研究論文》,2003年第10期,第144-167頁;

33.《多爾袞與朝鮮的幾個問題》(與鄭克生先生合著),《清史集:慶祝王鐘翰教授九十壽辰》(北京:故宮出版社,2003年8月),第247-262頁;

34.歷史主義對史學革命的反調節,《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高校文科學術文摘摘要),2003年第3期,第180頁;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歷史》(2003年第8期)第1號,2003年第12-19頁;

35.漫談西方圖書史研究,《中國經典與文化》,2003年第3期;

36.《朝鮮王朝大報論壇的緣起與象征》,《中國學研究所學報》(香港中文大學),第11期,2002年,第247-272頁;

37.朝鮮作者及其著作”,《漢學研究》(臺灣省),第20卷,第1期,2002年,第163-188頁;

38.《朝鮮王朝對周朝的尊崇及其與清朝的關系》,《朝鮮學報(臺灣省)》,17輯,2002年,第255-281頁;

39.《論朝鮮王朝的唯物主義與明朝的關系》,《南開學報》2002年第4期;第66-73頁;

40.《& lt《魯傳入朝鮮及其影響》,載《文學》2002年第1期,第247-237頁;

41.《& lt〈天空中的記錄〉與〈嚴〉——中國駐朝鮮大使館的記錄》,《中國經典與文化》,第1期,2002年,頁74—80;

42.朝鮮王朝編撰的中國史書,《史學史研究》,2002年第2期,第66-75頁;

43.朝鮮的學術泰鬥周思明--以華陽洞萬洞寺為中心。北京大學韓國研究中心編《韓國研究論文第9輯》,第37-57頁。

44.《朝鮮王朝史書簡介》,南開大學古籍整理部編《文史叢編》,第二集,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第406-428頁;

45.《論王世貞的史學思想(下)》,《大陸》雜誌(臺灣省),2006年1月,第102卷,第1期,第6-14頁;

46.《論王世貞的史學思想(上)》,大陸雜誌(臺灣省),2000年2月第6期,第101卷,第277-287頁;

47.錢、王世貞,《鄭天挺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第120-127頁;

48.土木之變與倪謙駐韓大使,第三屆韓國傳統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陳尚生主編,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9,214-244頁;

49.清修<明史>與王士禎》(歷史全文轉載,中國人民大學復印,第6期1999),《史學史研究》,第2期1999,第78-88頁;

50.沈德福王世貞,中國古典與文化,1999No。1,第98-65438頁+001;

51.論王世貞的歷史批判,《紀念南開大學80周年暨古籍研究所成立16周年文史文集》,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9,10,146-163頁;

52.人性的進化與文學的發展——讀張和羅(李署名),《書目季刊》(臺省)1999第33卷第1號,第73-84頁;

53.《& lt《下壹季>東傳及其引發事件概述——中韓圖書交流史個案研究》,《書目季刊》(臺灣省),第2期,1998,第60-65頁;

54.《論王世貞〈廬山堂集〉的權利模擬》(全文轉載於《歷史》,人民大學復印本,第6期,1998),《南開學報》,第2期,1998,頁74—80;

55.《論朝鮮李宣錫的編撰、史料來源、出版及評價》,《清華學報》(臺灣省,1997),第27卷,第3期,第313-345頁;

56.論李末鹹初的中朝關系,《朝鮮研究論文》第6期,1997,第33-41頁;

57.《朝鮮明史壹書——研究》,《中國歷史與史學——祝賀楊義祥先生八十壽辰》,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第346-359頁;

58.《兵陳靜查與嘉靖後期的黨爭》(與鄭克生先生合著),王春雨主編,《明史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第120-140頁;

59.陳林、李舜臣,《朝鮮研究論文集——首屆朝鮮傳統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大學朝鮮研究中心編,第4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10,第224-233頁;

60.廣西翁萬達,《翁萬達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深圳:海天出版社,1995,第129-140頁;

61.《論明初的宦官外交》,《南開學報》第2期,1994,第34-42頁;

62.《朝鮮朝貢明朝考》,北京大學朝鮮研究中心編《朝鮮研究論文》,1994,第2集,第39-47頁;

63.和陸,《中國古典與文化》,第2期,1994,第21-24頁;

64.試述代理,歷史收藏,1994第1號,PP . 11-16;

65.《論明代檢察官的考試選拔制度》(與關漢華先生合著),《中國歷史研究》第2期,1993,PP . 116-124;

66.翁萬達,嘉靖中期第壹任邊政大臣,《文史知識》第6期,1993,第56-60頁;

67.《歷史精微,仁義見詳——論鄭天挺先生治史之法》,《中國經典與文化》第2期,1993,第30-34頁;

68.明代宦官與中朝的交往,《朝鮮學報(臺灣省)》,第11期,135-149;

69.《論明代使節》,《廣東社會科學》第2期,1992,第69-74頁;

70.論崇禎皇帝的用人觀,歷史教學,1990,1,第3-1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