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池溝銅礦區找礦靶區預測與驗證

池溝銅礦區找礦靶區預測與驗證

1.目標區找礦預測

(1)成礦地質條件池溝巖體群位於楊珊-豐鎮多期活動深大斷裂北側3.5km,形成於秦嶺造山帶中生代陸內俯沖增生帶的構造環境。本區近東西向斷裂和北東向基底構造相交形成貫通構造,控制了池溝巖體和含礦熱液的滲透,形成熱液循環、對流和滲透構造網絡系統,為本區成礦提供了條件。

池溝銅礦區各類含礦巖體規模較小,最大0.06km2,巖體周圍有大面積角質化,有較強的綠色巖層,具有斑巖銅(鉬)成礦的有利條件。

圖6-21白楊溝鉛鋅礦區208線地段地質圖

池溝銅礦圍巖蝕變強烈,主要有角閃石化、蝕變巖化、矽卡巖化、黃鐵礦絹雲母化、堿化和矽化。圍巖蝕變分帶性好,蝕變類型從鉀化→黃鐵礦絹雲母化→腐植化(角閃石化和矽卡巖化疊加)。目前已在巖體內外接觸帶發現了良好的銅(鉬)礦化體。

(2)地球化學異常特征

雙元溝-池溝地區1:5萬離散流掃測結果表明,雙元溝-池溝礦區是壹個以銅為主,鉬、鉛、金、銀、砷、鈷元素組合的多元素富集區。1:2.5萬土壤地球化學測量表明,池溝地區呈同心環狀圈出,巖體周圍以Cu、Mo、As、Pb、Zn異常為主。外部異常主要是金、銀、砷、銻和鉍。異常規模較大,銅濃度值壹般為500×10-6,最高為4000×10-6。

地球化學異常由Cu、Mo、Ag、Au→Pb、Zn、Au、Ag、As、Sb→As、Sb組成,表現出由高溫向中低溫過渡的地球化學特征。

(3)地球物理異常特征

選取池溝礦區開展高精度磁測、激發極化法和CSAMT法試驗,分析研究池溝巖體(群)的分布範圍和深部分布特征。

△T異常(圖6-22)分為NE向1號異常帶和NW向2號異常帶。1號異常帶對應地表出露的巖體,上、下兩期後合為壹體,巖體深部大而連成壹體,顯示巖漿的通道性質;2號異常強度較小,與地層走向基本壹致,反映地層中存在磁性地質體或隱伏巖體。

圖6-22池溝銅礦區△ T磁異常示意圖

磁法可以判斷出露巖體的宏觀形態和大致走向,預測隱伏巖體的位置,但受地層中磁性物質(如磁黃鐵礦)的影響,具有多解性。目前還不能二維反演,深部巖體的具體形態也不行

能準確勾畫,只能輔助推斷成礦有利位置。根據激發極化法測量,池溝礦區有4處激電異常(圖6-23),其中π1較大,π1、π3、π4較明顯,異常值壹般為5% ~ 9%。當埋深小於200米的極化體埋藏較深時,激發極化法減弱甚至消失。

圖6-23池溝銅礦區異常極化率示意圖

為了尋找隱伏巖體和隱伏銅礦化體,在池溝地區布設了9條CSAMT剖面。CSAMT測試顯示,各剖面均有明顯的電阻率異常:F2斷層以南是低電阻率異常的明顯反映,電阻值壹般小於2000ω·m,主體在500m高程以上;在F2斷層以北,電阻率值變化劇烈,高阻(大於5000ω·m)、中阻(2000 ~ 5000ω·m)和低阻(小於2000ω·m)相互混雜,特別是低阻異常在剖面上呈垂直帶狀。與已知剖面比較發現,中低阻(

2.找礦靶區勘查核實綜合分析池溝地區地質背景、成礦地質條件及物化探異常特征,在池溝銅礦區圈定了A、B、C、D4找礦靶區(圖6-24)。A區沿F2斷層呈東西向展布,西至2號線,東至27號線,中心在打柴溝、小池溝壹帶,包括2、3、4號巖體。B區呈東西向分布,西部為11線,東部為25線,中心在1號線以西300米區域。v巖體。C區呈東西向分布,西至22線,東至5線,中心在1號巖體以西300米區域。D區等軸,其中心在扶桑溝北梁壹帶。

圖6-24池溝銅礦區預測找礦靶區分布示意圖

為了驗證地球化學異常,本次工作在A區、C區和D區鉆了7個鉆孔。A區共有5個鉆孔,分別為ZK1302、ZK1701、ZK1303、ZK902和ZK 1702;C區鉆ZK 1201;d區鉆探ZK401,結果如下:

1)鉆孔ZK1302(圖6-25)控制1號銅礦體厚度為265.18m,Cu及Cu平均品位為0.15%;控制兩個鉬礦體,累計厚度24.1m,鉬,平均鉬品位0.032%。

2)鉆孔ZK1701未見巖體(脈),局部偶見細粒輝鉬礦和細粒黃銅礦。ZK1701無明顯巖體,僅有鉀長石花崗巖脈。從長石成分分析,明顯不同於I-VI巖體。

圖6-25池溝銅礦區13線CSAMT電阻率偽剖面及地質解釋綜合剖面圖

3)ZK 1303鉆孔上部巖性主要為條帶狀透輝石角閃石,下部巖性主要為黑雲母角閃石,未發現石英閃長巖ⅳ。圈定第六段銅礦體,礦體厚度控制在77.95m,平均品位0.12%。

4)在ZK902鉆孔中,見第3節中的應時閃長斑巖。巖體中的黃銅礦主要呈稀疏浸染狀和細脈狀分布,礦化強烈且連續。圈定第四段銅礦體,礦體厚度控制在129.71m,平均品位0.12%。

5)ZK 1702鉆孔上部主要為透輝石角閃石,下部為應時黑雲母角閃石。未發現石英閃長巖體。全孔裂隙發育,多以細脈形式沿裂隙發育,局部黃銅礦化以細脈形式連續分布。圈定第四銅礦體,礦體厚度控制在50.55m,平均品位0.18%。

ZK402鉆孔巖性主要為矽化、黃鐵礦化、紅柱石大理巖和應時角閃石。全孔普遍發育綠簾石化、綠泥石化等蝕變;磁化和黃鐵礦化強烈,黃銅礦化連續,但礦化極弱且不均勻。黃銅礦富集與磁鐵礦富集關系密切。* * *圈出第六段銅礦化體,累計垂向厚度20.94米,平均品位0.19%。

7)ZK 1201鉆孔巖性主要為黑雲母角閃石和應時角閃石;蝕變主要包括綠簾石化、矽化等。整體矽化強烈,局部沿斷裂發育弱鉀。全孔黃銅礦化普遍發育,但礦化極其微弱。銅品位為0.01% ~ 0.14%。局部輝鉬礦化強烈且連續,但分布極不均勻,鉬品位為0.013% ~ 0.088%。此外,ZK1201在4號剖面見應時閃長斑巖脈,與1號二長花崗巖巖體巖性不同,初步推測應為另壹隱伏巖體。黃鐵礦化、黃銅礦化和輝鉬礦化均發育在四元巖脈與圍巖的接觸部位。

8)8)ZK 202所見巖性為黑雲母應時角閃石和應時角閃石,輝鉬礦和弱黃銅礦普遍發育。發現礦化良好,圈定了16段細脈鉬礦體和15段細脈銅礦體,但未發現巖體。鉬礦體累計傾斜厚度43.66米,平均品位0.062×10-2。銅礦體累計傾斜厚度為21.78米,平均品位為0.17×10-2。

根據鉆探情況,池溝銅礦遠景資源量可達14× 104 t以上..

通過鉆探驗證,認為銅礦化與石英閃長巖關系密切,控制巖體及圍巖中黃鐵礦化、黃銅礦發育。初步預測硫化物在ⅰ、ⅲ、ⅳ巖體中富集。巖體形態復雜,產狀陡峻,ⅳ號巖體尚未控制到底,初步判斷巖體為東西向侵入。以上驗證只是A區、C區和D區的部分位置,並沒有覆蓋所有的預測有利空間。進壹步查證有望找到大型銅礦床,前景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