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枯草,別名芒捶草、蜂窩草、棒柱頭草等。
為多年生草本,高中達30—40厘米。生長於草坡、荒地及路邊草叢中。分布幾乎遍於全國各地。莖呈四棱形,有分枝,上常有白色短柔毛。葉在其莖葉相對而生,葉片呈狹卵形,長約2—5厘米,葉片的邊緣常疏生小鋸齒。夏初時節開花,花冠多呈紫色。 穗狀花序在草的頂端生出,長約2—4厘米,花為紅紫色。結果時,小小的硬果多呈棕色,橢圓形。夏枯草的花期為5—6月,果期為7—8月。每當夏季穗呈棕紅色時采收,除去雜質,曬幹,也可鮮品使用。入藥部分為其全草。臨床常用量為(幹品)10—15克;鮮品多作外用。
夏枯草性寒,味苦辛,有清肝明目、消腫散結等功效。
常用於治療目赤腫痛、頭痛眩暈、瘰癧、乳癰、高血壓、甲狀腺腫大等。治療高血壓:夏枯草15克,小薊、車前草各10克,水前服,每日1劑。治療結膜炎:夏枯草15克,香附子根(炒)30克,***研細末,每次服3克,每日二次,溫開水送服。治療乳癰:夏枯草50克(鮮品),蒲公英100克(鮮品),***搗爛,成糊狀,取適量外敷患處,每日換藥壹次。
夏枯草壹般是在夏季采取半乾燥果穗入藥,但在臺灣市場多見全草使用。本品為清熱瀉火藥,具有軟堅、散結的功用,與絲瓜絡、荊三棱、莪術、郁金等並用,主治癭瘤(即單純性甲狀腺腫);若加上黃精及白石英外敷,則可治療瘰(ㄌㄨㄛˇ)(即頸部淋巴結核),另外,本品對目赤腫痛、癰瘡腫毒、頭目眩暈、口眼歪斜等均極有效。而現代藥理研究亦指出夏枯草在降血壓方面有明確的作用,在大陸中醫界,有數種夏枯草制劑被廣泛普遍的使用,如「降壓膏」(內含夏枯草、草決明、石膏、槐角、鉤藤、茺蔚子、黃芩等藥材)及夏枯草口服糖漿、肌肉註射液等,對於原發性高血壓均能達到令人滿意的降壓效果。
本品亦可用於肺結核的治療,如以夏枯草、玄參、牡蠣、連翹、紫花地丁、澤蘭、海藻等制成之「消瘰丸」,可治原發型的肺結核;配上甘草、牻牛兒苗煮成茶飲用,可防治女性的陰道尿道炎 、白帶、淋病等;亦可治膀胱炎,改善血尿及排尿的疼痛現象;若與半夏***同濃煎,於睡前飲用,則可治療失眠。
藥材炮制方面,夏枯草不宜水制,因其所含大量鉀鹽,易溶於水,而這類成分與其降壓利尿作用,有壹定的關系,若經水泡洗後,對其降壓利尿作用會明顯降低,另外,本品易受潮,悶熱後易發黴變黑,故須確實曬乾並存放於乾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