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省委、省政府印發的《山東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建設黃河文化旅遊走廊,優化文化旅遊布局。
新時期山東如何講好“黃河故事”?
前瞻性措施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是中華文明的根脈。5438年6月+去年10月,中國中央、國務院印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提出保護、傳承和弘揚黃河文化,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黃河文化旅遊帶。
近年來,從國家到沿黃各省,多次提出建設黃河文化旅遊帶的構想。山東作為黃河流域九省中唯壹的東部沿海省份,文化旅遊資源豐富,是建設黃河文化旅遊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前,《綱要》壹經公布,山東省政府於去年底召開新聞發布會,表示將結合資源稟賦和區位特點,規劃黃河文化保護傳承戰略布局,構建“壹軸兩帶相連、九團聯動”的發展格局,實施壹批重大工程和重點項目,打造中華文明保護傳承示範區, 文化旅遊產業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和黃河文化出海大通道。
新發布的《規劃》創新性地提出了建設黃河文化旅遊走廊的思路,這也成為山東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指導性文件,是編制專項規劃、制定相關政策和實施重大項目的重要依據。
山東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山東省位於中國東海岸,黃河下遊。對於山東來說,黃河是連接代會儒道、濟雲通海、孕育齊魯的母親河。
齊魯文化也是黃河文化的核心部分之壹。侯莉、北新、大汶口、龍山、嶽石等史前文化在山東自成體系,完整無缺。齊國稷下學宮和古希臘柏拉圖學宮百家爭鳴,成為文明軸心的兩面墻,儒家文化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黃河與濟水交匯,孕育了河齊文明和齊文化。黃河和大運河在山東形成十字樞紐,融合南北經濟文化。黃河治理中的河工水利遺跡、人物傳說和地名故事,隨著治水的進程,逐漸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現象...
無論從地理位置還是悠久的歷史文化來看,山東在建設黃河文化旅遊走廊方面都具有壹定的優勢。在李曉波看來,山東享有五大優勢:壹是儒家文化的厚度,齊魯文化是儒家文化的發祥地和文明的母土,具有源頭崇拜的核心優勢;其次,山文化的高度。在黃河著名的山系中,三山五嶽是獨壹無二的,而泰山是五嶽之尊,“登上山頂壹窺,便知其貌,其他諸山皆顯得相形見絀。”;再次,海納百川的開放性,山東是黃河入海之地,河流文明與海洋文明交融,有“海納百川”的宏大精神;還有生態文明的多維度。山東具有山、河、田、湖、草的全面性和系統性,尤其是黃河口的河海濕地,是生物多樣性的新生命。最後,國家旅遊風景道的風範,作為黃河風景道的起點,上遊,山東已經形成了文化底蘊高、景觀美譽度高、品牌提升高、文化旅遊產業強度大的旅遊綜合體。
如何講好“黃河故事”
黃河流域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據相關資料顯示,山東省沿黃9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其中國家級非物質遺產名錄118、省級非物質遺產名錄619、市級非物質遺產名錄2491、縣級非物質遺產名錄7015,分別占全省各級。此外* * *山東省還有13個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其中沿黃9個,占70%。
值得註意的是,本次規劃指出,山東將系統保護黃河文化遺產,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觀念和道德規範,建設高水平儒家文化區,弘揚齊魯優秀文化,推進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講好新時代“黃河故事”的山東篇章, 建設黃河文化交流傳播陣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明確山東是
那麽,如何做好黃河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呢?
李曉波認為有幾大關系需要處理:根與魂的關系,以文化為魂,旅遊落地生根;保護與提升的關系,以文化設施保護傳承遺產價值,以旅遊產業提升時代價值;故事與敘事的關系是以文化故事為基礎,通過旅遊敘事來表現的。中國與世界的關系,以中國文化的魅力和核心價值觀,連接並融入世界文明的長河。
此外,規劃還提出,打造黃河流域合作開發平臺,深化文化遺產保護、旅遊資源開發、旅遊品牌建設等領域合作,實施黃河濕地保護和生態旅遊發展規劃,推進黃河故道生態文化旅遊合作區建設,聯合推出歷史文化遊、自然生態遊、研學體驗遊等優質旅遊產品,聯合開展黃河旅遊節慶和特色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