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北京的歷史

北京的歷史

京城建成已有三千年的歷史,可謂歷史悠久。自遼、金、元、明、清至今均作為國都。今天的北京城與歷史上元朝、明朝的格局基本相似,它的早期規劃是從元朝開始,1267年(至元四年)開始營造,中都城址和規劃主要由劉秉忠負責,以金代的瓊華島離宮(現在北海公園)為中心,1271年(至元八年)開始造大內即皇城,第二年改中都為大都,並正式定都。忽必烈稱帝。

元大都的設計思想,完全是按照《周禮》所規定的“匠人營國,國方九裏,旁三門,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的原則設計的。大都坐北朝南是壹個規則的長方形。它的南墻在今天北京城東西長安街南側,北墻在德勝門外的小關壹帶。現在學院路以西的薊門煙樹和北面小月河水系旁的北土城,均已建成元大都遺址公園,土垣遺跡宛然可尋。東、西兩側基本與明代的城墻相吻合。城圍為二萬八千六百米,***有十壹門。皇城在城的南部,皇城北面是海子,海子又叫積水潭,是對北海、南海、積水潭的總稱。海子東岸有中心閣,閣西有石,上刻“中心臺”,這是元朝的中心點。它構成了全城的基準。

元朝的中心閣是元大都的幾何中心,其位置為現在城內的鐘樓。明壹統誌介紹說:中心閣在府西,元建,以其適都城中,故名。閣東十余步有臺,繚以垣,臺上有碑刻“中心臺”三字。《圖經誌》壹書則明確寫到,鐘樓在金臺坊東,即萬寧寺之中心閣。由此可見,鐘樓應為元大都之中心無疑。

明朝統壹中國後,洪武初期,就曾有過建都北平的設想。有人向明太祖朱元璋建議汴梁為宋之舊京,漕運方便。還有人說北平宮室完備,可省民力。朱元璋認為建國之初民生未息,在北平元的舊都之上建都,還需進壹步改建,何況當時元人在北方仍有勢力,因而未采納在北平建都的建議。他得天下後,衣錦還鄉之念甚濃,便決心在祖籍臨濠(今鳳陽)建起明中都。據資料記載,明中都的營建比現故宮還要華麗奇巧。由於工匠身受勞役之苦“病無所養,死無所歸”,進行了壹次又壹次的反抗。朱元璋在洪武八年被迫宣布“罷中都役作”,並向人民認錯。朱元璋仍不失為開明皇帝。

明永樂帝即位後,由於朱棣本人曾被封為燕王,他對北平的地理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便在1403年(永樂元年)將北平改為北京。1420年(永樂十八年)修建的宮殿完成,並正式定都北京。

營建北京都城,永樂皇帝以朱元璋在鳳陽建的明中都為藍本,再追溯起來應是以南京宮殿為楷模。鳳陽的中都主要籌劃者是李善長和湯和二人。所以北京城最初設計者也應是其二人。

明朝的都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上建成的,大將軍徐達,在攻占元大都後,感到其城圍太廣,不便防守,遂將北城墻向南移五裏,並將原城墻全部用磚包砌起來,使其更加堅固。

現在西直門外還殘存元大都的城遺址。明洪武初年在壓縮元朝都城時,為了滅掉元朝的“王氣”,將元朝故宮拆掉了。這項破壞性的工作為後來有計劃地營建北京提供了前提條件。永樂十五年(1417年)開始大規模興建北京。

相傳,朱棣皇帝壹心想建壹座規模宏大的新都城,其氣勢要壓過朱元璋的中都城。壹天夜裏皇帝做了壹個夢,夢見四四方方的城池中央有壹仙山玉閣,仙山玉閣往南是層層疊疊、金碧輝煌的宮殿,宮殿群四角各有壹座七十二條脊的角樓。皇帝壹覺醒來後,將夢中的情景講給文武大臣們,並限期繪出宮殿圖樣,找出都城的中心點,還要在山上建壹座亭子,使其距四周尺寸要壹樣長。

這壹下可難壞了有關的文武大臣,尤其是工部的大官們,象熱鍋上的螞蟻。眼看期限臨近,他們突然想出了個主意,何不問問軍師劉伯溫和姚廣孝呢?於是,他們擺了壹桌豐盛的酒席,請二人吃飯。酒過三巡,乘劉伯溫醉意朦朧之際,工部的大官們才將他們的苦惱說了出來,劉伯溫、姚廣孝二人壹聽哈哈大笑,姚廣孝說:“這事何難?我有壹銅錢,明天我的銅錢放在哪裏,那銅錢方孔便是這座城的中心點。”劉伯溫隨後說:“我今天帶來壹枚釘子,明天請妳們看,我的釘子釘在什麽地方,那兒就是中心點。”大家聽後似信非信。只好宴後派人,於明日尋找銅錢和釘子。

第二天清晨,大家發現壹土山上,壹顆釘子正好釘在了壹枚銅錢的方孔中。這土山便是後來的景山,山正中建有亭子壹座。

以後在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又在山峰上建起五座亭子,居中的名叫萬春亭。它是北京城垣中軸線的中心點,也是封建時代北京城的最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