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兒童學國學,到底該學什麽?

兒童學國學,到底該學什麽?

什麽是經典誦讀?什麽是道德經典誦讀?"經典"、"道德經典"、《德道經》三者的概念如何?著名國學名家熊春錦先生告訴我們:“國學”壹詞出現於二十世紀初。產生於西學東漸(清朝就開始洋務運動,到五四再到改革至今。)時期。壹批愛國誌士為了保護我們的民族文化的特色免受西方思想的侵蝕而提出的,概括起來講,國學就是我們國家和民族區別於別的國家和民族、而表現在思維方式、哲學觀、文化、藝術、科技、信仰等層面上的各門類學說的總和。熊春錦先生認為:經典誦讀基本上分為兩大類,壹類是"經"的誦讀,壹類是"典"的誦讀。對於"經"的界定,它的層級就比"典"的層次要高壹些。歷史上根據文化系統,特別是人文系統的發展來說,"經"是世界各民族在獲得精神營養和後天智識這兩個層面上,能夠同時起到教育作用的壹個範本或者文章。妳看中國的經典、世界級的經典,大部分都有壹個重要的特色,就是能夠包羅我們三維空間的知識,也能夠給我們提供精神層面的營養,或者說它能夠穿越太極圖中央陰陽兩極的弦線,能夠同步提升我們的智和慧,使智和慧這兩個系統同步提高,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大腦負責記憶,負責思維判斷,而心靈負責感受,負責捕捉直覺。要想提高人類這兩個層面的知識、文化和素質,就要註重"經"的誦讀。熊春錦先生對於"典"的作用,它註重反映歷史前人在大智慧情況下產生的壹些文字記錄,基本上都是壹些知識層面的,而不是文化層面的。或者說文化層面的內涵比較少壹些,不具備同時穿越陰陽,包羅黑白兩個層面上的壹些知識或者營養,不具備雙重作用,只是單方面的作用,也就是說"典"當中所含太極白裏面的內容比較多。而且"典"的概念,在近代社會民眾的解釋定位,通常已經改變了古代對"典"的定義,現代人們壹般的定義都是將"典"與古代所定義"書"的概念同等解析和理解。社會上壹般所說的經典,在典這壹系統中,現在這個典字,已經成了書的代名詞。我們也要註意這種學術上和通俗中的不同。現代,很多人在學習中,把“書”當成了“典”,更談不上“經”了對我們來說,人們往往註重後天智識的比較多,而註重直覺和靈感提升的就比較少,所以在我國歷史時期,凡是註重了"經"的誦讀,把"經"的誦讀作為國家重要精神課題的歷史時期,國家強盛,政治清明。比如漢代的"文景之治",這個時期是用"黃老"的經典來指導官員們進行誦讀,並且根據這個經典來選拔治國的人才,他就帶來了文景之治的輝煌。漢代時候,由於漢武帝的專權作用和董仲舒的禁言,以及田蚡(當時的宰相,漢武帝的舅舅),他們出面聯手把《黃帝四經》清除了,而且把《老子》五千言原來比較接近原著的《德道經》顛倒為《道德經》,並且把經文內容也做了壹些修改,修改成了後來《道德經》的通行本這樣壹個格局。但在唐朝,在這樣的背景下仍然采用《老子》五千言,進行了全民的教育,還是帶來了唐代的輝煌,這個輝煌到目前為止在世界各國的影響還是非常深遠的。從這個好的歷史現象中我們可以看到,凡是真正註重了"經"的誦讀教育的,培養出來的人才既能夠提升全民的人文質量,同時也給社會的昌盛中興帶來極大的幫助。但是宋明以後八股文出現了,只讀"書"而不讀"經",只讀了《四書》而沒有提倡經典,並且在"經"裏面將最著名的《易經》也清除出去了,這個時候中國的教育就基本上進入了壹個僵化時期。所以歷史發展到了"五四運動"時期,就必然出現了壹個反對誦讀"書"的這樣壹個歷史現象。當時由於西方文化的大量湧入,人們突然從八股文的禁錮中蘇醒過來,也發生了壹些"連孩子帶水壹起潑出去"的現象。在我們現代人理解誦讀"書"和經典這個方面,誦讀"書"和誦讀"經"基本上在社會上已經同時出現了,並且從上世紀末期就已經開始了。但是如果我們只誦讀以儒學為代表的"書",那麽它對於我們如何通過潛移默化方式,來使孩子們獲得人文素質與品格提升方面,看起來是不足的。因為全國有的地方已經推行了十年,有的地方已經推行七八年,專門選擇"書"壹類的典籍,來指導孩子們進行道德教育,到了壹定的層次和階段以後,由於"書"裏面的深刻內涵,對精神層面潛移默化的作用,只能夠使孩子們在品格上受到壹些培養和教育,但是對內在物質能量的提升上,對同步將道德心靈與益智開慧同時開發方面,卻受到了限制,而這壹點恰恰就是要通過誦讀"經"來解決的問題。凡是能夠將"經"和"書"恰到好處的結合在壹起進行誦讀,就可以突破這個瓶頸階段。就象臺灣的王財貴教授,他怎樣推廣經典誦讀?在大陸他推廣的是誦讀"書",而沒有推廣誦讀"經",但我們看看他自己的講話裏面就有個現象:他指導自己兒子誦讀的是"經",特別是誦讀《老子》五千言,使他原本弱智的兒子改變了現狀。這個兒子七八歲還在流口水,本來表達能力和思維水平都不行,但他就利用了壹個暑期,暑假期間指導自己的兒子把《老子》五千言背誦下來,結果他的孩子的智識和慧識就同步進入了壹個新的階段,通過他自己這壹例子和我們在國內辦了很多這樣的試點,這些年總結出來的經驗證明:如果妳誦讀"書",只誦讀《千字文》,《弟子規》等等有關"書"方面的內容,那麽可以對孩子們的道德品格有比較良好的規範作用,但是對他們提高人文素質,真正地改變他們的智慧方面,卻遇到了明顯的局限,產生的效果並不好。如果說把"經"和"書"結合起來,特別是對八歲以後的孩子們將"經"和"書"結合的比較緊密,那麽就會既打造了道德品格,也會獲得智慧的營養滋潤。使他們的智識水平也上升到壹個新層面,因為"經"裏面有精神營養能量,這種能量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它又客觀的組合在我們古代文言文的文字和詞句的結構當中,只要我們通過誦讀,就能夠激活開啟我們內環境與外環境連接的壹些門窗。這個倉庫通路壹旦激活,那麽這個品格的打造,從自然當中獲得能量,也就會出現明顯的改觀。這也是在大量的經典誦讀推廣中獲得的壹些體會,獲得的驗證。在"經"和"書"這兩個層面上,我們只有把這兩點都抓住,那麽也就能夠在教育過程當中既能使孩子的人文素質獲得提高,道德規範,道德品質獲得提高,也能對他們後天學習知識的智識能力,獲得全面的提升和改觀。我教育自己的孩子就是采取這個思路妳看現在人們壹提到《易經》,大都認為是街頭擺攤算卦的,我們中國人都是這麽認為《易經》的。但是為什麽在西方,人們壹看到《易經》以後,認為《易經》是壹部科學,西方很快的就與他的數學理論和科學理論相結合,而產生了大量的發明創造。西方人能夠從簡單的符號中悟到科學道理,而我們卻不能認識,這其中的原因在哪裏呢?實際上,我們中國人在進行了八股文的教育以後,缺乏了直覺和靈感,無法從祖先們最簡單、最原始、最接近自然真理的符號當中,去解讀深刻的科學道理。所以我們現在如果真正把我們整個民族、孩子們的直覺和靈感都能夠培養好,應該用早期最原始、最真實,也就是《老子》五千言原本本意的《德道經》來進行誦讀。因此,兒童應該最開始誦讀老子德道經再比如說《易經》,他主要是開啟每壹個孩子的科學頭腦,用最簡單的方式,運用自己的直覺和靈感,發現天地宇宙間最基本的運算規律,來進行推演,認識自然,認識世界。熊春錦先生認為:《德道經》,它本來的格局是以德進道,只有具備了德的品格,同時又具備了德的能量,這樣才能夠認識自然的規律。同時掌握《易經》進行推演,進行運算,這個方面的知識基本上構成了我們道德根文化的壹個系統。我們國家民族為什麽在十六世紀以前,無論是綜合國力,還是科學發明創造,壹直都是走在西方的前面,然而在十六世紀以後,我們民族的創造力就明顯的萎縮了,就落後到了西方各國的後面。這裏面的原因就是:我們沒有註重培養國民和民族精神當中的直覺和靈感,而只是片面的註重通過後天的智識學習前人所積累下來的經驗,而缺乏發明創造的能力。因為發明創造都是要建立在對前人知識掌握的基礎上,然後通過自己的直覺和靈感,在這個基礎上產生發明創造。德慧智經典誦讀,是國學家熊春錦先生提出的“德慧智”經典誦讀理念,立足於道德品格的培養,通過誦讀經典,獲得上善的道德精神食糧。)因此,兒童學國學,主要目標是通過對期間孩童的德慧智全面的教育,能夠培養和提升孩子的道德品格,培養他們的感恩心、博愛心、忠孝心、寬容心、自省心,形成孩子良好的學習態度。以上善的道德能量啟迪孩子先天的慧性,使孩子在接收聖賢文化的同步,可以擁有智慧的頭腦,上善的品格。物質文明的發展,離不開人得創造力,人類的創造力來源於人得“慧識”(直覺、靈感),是慧識通過智識產生新發現、新理念、新發明、新創造。人的慧識又必須以德的能量作為創造力的源泉。家長自身的道德素質,老師自身的道德素質,以及道德品格與能量,家長與老師的知經、識經、重經、用經,以及明明德,歸於兒童德影響很重要。儒家經典《大學》也說: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老子通於大道,孔子精於常道,老子居、於道,用於德,演於陰陽,運於三生萬物,中氣以為和而明宇宙自然萬物的道德之理,孔子誌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而明人生、家庭、社會健康生存與發展的常道之理。老學與孔學都是尊道貴德,依據道和德展開自己的學說和思想,闡釋出自己學說的最高思想,各自成為中華民族傳統道德文化的絕學,***同組成中華民族傳統道德文化的大道與常道兩大派系,立足點雖然不同,但殊途同歸,都是中華民族的的精神食糧,哺育著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成為中華民族的最優秀文化的締造者、歷史的領路人、***同影響著中華民族幾千年而不衰。因此兒童經典誦讀應該抓住三個關鍵:選取能培養兒童德、慧、智的經合典。運用老子《德道經》這壹萬經之王,建設道德的心靈和開啟慧心之竅;運用《周易》對自然規律的揭示,開啟慧智頭腦,建立天人合壹的理念;運用《大學》《中庸》《論語》培育儒者的品格與風骨,成為入世精英;運用《黃帝內經》醫典之祖,確立正確的生命觀,造就生命科學的人才;運用《弟子規》《三字經》《格言連壁》規範制約後天意識,培補道德品格之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