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二戰著名人物 及事跡

二戰著名人物 及事跡

阿道夫·希特勒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1889年4月20日—1945年4月30日),生於巴伐利亞和奧地利的邊界城市布勞瑙(Braunau am Inn,林茨,萊茵河上的Braunau),卒於柏林。希特勒是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即納粹黨的總裁和德意誌第三帝國的元首,第三帝國元首兼總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頭號戰犯。早年曾因暴動入獄,並在獄中寫下《我的奮鬥》壹書,表達出他多方面的觀點,如兼並奧地利,反猶和獨裁。1933年1月30日出任德國總理;通過"帝國大廈縱火案"打擊異己黨派。1934年8月1日德國總統興登堡病逝,希特勒兼任德國總統,並將總統與總理兩個職務合二為壹,擁有無限的權力,並命令所有軍隊以及法官和政府官員向他宣誓效忠。作為元首和總理,他成為國家政權的單獨執掌者即獨裁者,把軍隊和教會之外的所有政治社會機構都壹體化。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兼任德國武裝力量最高統帥。他執政期間的德國被稱為納粹德國或德意誌第三帝國。 在第三帝國初期階段,他的某些經濟措施壹度使得德國經濟走出第壹次世界大戰後的泥潭,也因此以及富有煽動性的群眾運動而獲得下層民眾的支持。 不過在政治體制上,希特勒領導下的德國相對魏瑪***和國時期是傾向於極端民族保守主義的。他和墨索裏尼領導的意大利、東條英機領導的日本聯盟結成軸心國,這直接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軍隊在他的領導下幹涉西班牙內戰,扶持佛朗哥政權,並吞並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入侵波蘭、法國、蘇聯等國家。 國內方面,他實行法西斯式的壹黨恐怖專政,仇視且排斥其它非納粹政黨和思想,包括***產主義運動,他建立的第壹個集中營即為關押***產黨之用,他還鼓吹民族優越,仇視其它民族。在國內建立沖鋒隊、黨衛軍、蓋世太保等獨立於國防軍外的納粹軍事組織。實行種族滅絕政策,在希特勒的領導下的第三帝國期間,德國以及其占領國領土上大量建造死亡集中營,猶太人以及其他人種的遭到了大屠殺。根據粗略估計,期間總***有約600萬猶太人、數千萬其它人種因為希特勒的種族滅絕政策而被屠殺。 在戰爭方面,希特勒在軍事上摒棄了第壹次世界大戰的戰爭模式,創立了並且實踐了閃電戰、空軍支援等新型戰爭模式,改變了戰爭的形態。 1945年4月28日,蘇聯紅軍攻入柏林市區。當天夜裏希特勒與愛娃·布勞恩舉行婚禮。30日15時30分,希特勒夫婦雙雙自殺身亡。1945年5月8日夜,納粹德國正式投降。德國戰敗.

朱可夫(Zhukov,Georgy Konstantinovich),格奧爾吉·康斯坦丁諾維奇·朱可夫(俄文:Георгий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Жуков,公歷1896年12月1日(儒略歷同年11月19日)——1974年6月18日)蘇聯軍事家,蘇聯元帥,因其在蘇德戰爭中的卓越功勛,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優秀的將領之壹,也因此成為僅有的四次榮膺蘇聯英雄稱號的兩人之壹。朱可夫生於卡盧加州斯特列爾科夫卡村壹貧苦家庭。朱可夫曾在莫斯科學徒,並於1915年應召進入沙俄軍隊騎兵團。壹戰之中,朱可夫曾因作戰勇敢兩次獲得聖喬治十字勛章,並被提升為軍士。十月革命後他加入了布爾什維克。1918-1920年他參加了俄國國內戰爭。1923年朱可夫成為團長。1930年升為旅長。他是新的裝甲戰爭理論的熱心支持者,並且他詳細的作戰計劃和對紀律的嚴格要求也給他帶來了名氣。1937到1939年斯大林對軍隊進行了清洗,裝甲戰的倡導者圖哈切夫斯基被槍斃,其他很多軍事將領也入獄,朱可夫卻幸運的逃過了的清洗,並且繼續升職。關於這壹情況,壹般認為是朱可夫的騎兵背景幫助他逃過壹劫,當時的蘇聯元帥中,騎兵出身的伏羅希洛夫和布瓊尼都受到重用,而其他三人均被清洗。1938年日本軍隊在有蘇聯駐軍的蒙古國和日本扶植建立的滿洲國邊境制造摩擦,朱可夫被派往邊境,組織對日軍事部署。1939年5月諾門罕戰役爆發,在朱可夫指揮下,蘇聯軍隊大量使用裝甲兵,進行閃電戰似的立體機動作戰,最終合圍日軍,取得勝利。這壹戰役由於遠離歐洲主戰場,所以不被人註意,但是這壹戰役在壹定程度上使得日本放棄了北進的意圖,而將主要用兵方向定在東南亞,使得蘇聯在二戰中避免腹背受敵的局面。朱可夫因在這次戰役中的傑出指揮被授予蘇聯英雄稱號。1940年朱可夫被授予大將軍銜,隨後被任命為蘇軍總參謀長。在總參謀長任上,朱可夫主要任務是提出防禦德國攻擊的計劃。隨著原蘇聯的秘密檔案的解密,某些歷史學家認為朱可夫曾在1941年5月提出先發制人的進攻德國的方案,但是被斯大林否決了。1941年6月22日德軍入侵蘇聯,蘇軍潰敗。朱可夫簽署了要求蘇聯紅軍立即組織反擊的命令,但沒有效果。德軍長驅直入後,重點進攻基輔。朱可夫經過判斷,提出應該撤出基輔,避免被德軍合圍而引起更大損失。他的這壹觀點和直率的性格使他與斯大林發生沖突,被任命為預備軍司令員,由沙波什尼科夫接任總參謀長。朱可夫在預備軍司令員任上組織了葉利尼亞反擊戰穩定了當地的戰線。9月列寧格勒告急。朱可夫被召回莫斯科,被任命為大本營代表,前往列寧格勒,從此開始了他各地協調指揮的序幕,也因此被稱為“消防隊長”。朱可夫到達列寧格勒之後,通過自己堅強的意誌帶動下屬,合理利用了有效的兵力進行重點防禦與反擊,穩定住了防線。10月德軍大舉進攻莫斯科,朱可夫調回莫斯科代替鐵木辛哥組織莫斯科保衛戰。12月保衛戰結束,德軍退出莫斯科周邊地區。1942年夏季,斯大林、鐵木辛哥不顧朱可夫反對,強行發起哈爾科夫進攻戰役,結果損失慘重,約50官兵被俘,德軍前出至頓河河曲和高加索山南麓。朱可夫因此出任最高副統帥,並作為大本營代表被派往斯大林格勒前線。壹般認為他和華西列夫斯基***同策劃了斯大林格勒戰役,但也有研究者認為這段時間朱可夫主要策劃維亞濟馬方向的無果的攻擊行動,而在他的回憶錄中搶奪華西列夫斯基的功勞。1943年他作為大本營代表協調庫爾斯克戰役。而前線總指揮羅科索夫斯基則回憶說朱可夫並未參與庫爾斯克戰役的決策,他的作用被大大誇大了。1944年朱可夫作為大本營代表協調組織了代號為“巴格拉季昂”的白俄羅斯戰役。1945年作為白俄羅斯第壹方面軍司令率軍攻克柏林,於5月8日深夜主持納粹德國無條件投降儀式,並代表蘇聯簽字。戰後,由於戰功顯赫和自身性格的缺點,朱可夫遭到斯大林的猜忌。1946年索科洛夫斯基接替他任駐德蘇軍司令,朱可夫就任蘇聯陸軍總司令。1947年遭到斯大林指責,被派到遠離莫斯科的敖德薩軍區任司令員,後來又貶到戰略位置更加次要的烏拉爾二級軍區任司令員。1953年朱可夫被召回莫斯科,但斯大林隨即去世,所以無從證實朱可夫被召回的原因。1953年朱可夫參與逮捕貝利亞的行動,因此成為國防部第壹副部長。1955年任蘇聯國防部部長。1956年朱可夫負責制定了入侵匈牙利的計劃。1957年赫魯曉夫與莫洛托夫、布爾加寧等人發生矛盾,後者在主席團會議上要求赫魯曉夫辭職,赫魯曉夫要求召開黨中央全體會議。朱可夫支持赫魯曉夫,派軍用飛機將所有中央委員接到莫斯科,並做了有力的發言指責莫洛托夫等人參與斯大林的清洗運動,從而鞏固了赫魯曉夫的位置。赫魯曉夫隨之感覺朱可夫的威脅,趁朱可夫出訪之機將他架空,在他回國後以“波拿巴主義者”的莫須有罪名——即圖哈切夫斯基冤案同壹名稱的罪名——解除了朱可夫的國防部長職務。赫魯曉夫下臺後,朱可夫才又重新被提起。閑居的朱可夫著有《回憶與思考》、《在保衛首都的戰鬥中》、《庫爾斯克突出部》、《在柏林方向上》等軍事著作,記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場的許多著名戰役,並闡述他的軍事思想。1974年朱可夫去世,葬於紅場克裏姆林宮墻下。朱可夫在從士兵到元帥的漫長軍旅生涯中立下了赫赫戰功。他獲得過四次蘇聯英雄稱號(1939.8.29,1944.7.29,1945.6.1,1956.12.1),這在蘇聯歷史上僅有兩人(另壹人是對勛章有執著狂的蘇***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同時也是獲得兩次勝利勛章的三個人之壹(其他兩人是斯大林和華西列夫斯基。除此之外,還獲得列寧勛章6枚,十月革命勛章1枚,紅旗勛章3枚,壹級蘇沃洛夫勛章2枚,圖瓦***和國“***和國”勛章1枚,蒙古人民***和國英雄(1969),榮譽武器1件,獎章及外國勛章多枚。

隆美爾 曼施坦因、隆美爾和古德裏安被後人並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的三大名將。當然,從政治角度來說,他們絕對是助紂為虐的法西斯幫兇,對別國犯下了不可饒恕的戰爭罪行,是希特勒禍害天下的殺手。而從軍事角度來看,他們過人的軍事素質,出色的軍事指揮藝術,對世界軍事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確實值得後人研究。與那些制造屠殺的納粹德國政客們和黨衛軍首腦相比,身為正規的德國國防軍優秀將領的他們還算清白,他們雖在希特勒的戰爭中策劃指揮,卻反對納粹的屠殺和滅絕政策,更沒有參與屠殺暴行。也許正因為這點,加上他們令人驚嘆的軍事造詣,使他們贏得了敵國的尊敬和歷史學家,軍事學家的客觀評價。隆美爾是二戰中德國最著名的將領,稍對世界軍事史有了解的人都會知道他那個著名的綽號——“沙漠之狐”。由於他在北非沙漠戰場的壹系列驚人戰績和德國媒體和盟國媒體的瘋狂宣傳,他在世時就已成為壹個具有傳奇色彩的軍人和德國人崇拜的偶像。 埃爾溫·隆美爾(1891-1944)曾經參加過第壹次世界大戰。1918年,德國十壹月資產階級革命時期,他任警衛連連長。從1919年起,他歷任連長、德累斯頓步兵學校戰術教員、戈斯拉爾市獵騎兵營營長、波茨坦軍事學校教員、維也納新城軍事學校校長、希特勒大本營衛隊長等職。1940年2月任坦克第七師師長,參加了對法戰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他對作戰經過作了詳細的日記,保存了大量的文獻資料,為後人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提供了依據。隆美爾出生在德國南部海登姆市壹個中學校長家庭。1910年中學畢業後從軍,入但澤皇家軍官候補學校學習。第壹次世界大戰期間任連長,先後獲得3枚十字勛章。壹戰後,歷任德累斯頓步兵學校戰術教員、戈斯拉爾市獵騎兵營營長、波茨坦軍事學校教員、維也納新城軍事學校校長等職,因著有《步兵進攻》壹書面引起希特勒的重視。1938年調任希特勒大本營衛隊長,曾陪同希待勒巡視捷克斯洛伐克。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隆美爾作為德國最高統帥部的指揮官之壹,受到希特勒的器重。1940年2月,希特勒任命他為第7裝甲師師長,並贈給《我的奮鬥》壹書。5~6月間,在德軍閃擊西歐的侵略戰爭中,隆美爾指揮裝甲第7師沖在最前面,先克比利時,接著是阿拉斯、索姆,最後直搗法國西海岸,被法國人稱之為“魔鬼之師”。1941年2月,希特勒又任命隆美爾為“德國非洲軍”軍長,前往北非援救壹敗塗地的意大利軍隊。他到達北非的黎波裏前線後,立即作了壹次偵察飛行,得出了“最好的防禦就是進攻”的結論。於是他便改變“固守防線”的命令,指揮他的裝甲部隊冒著沙漠風暴勇猛穿插,全速前進。英軍猝不及防,節節敗退。德軍直逼亞歷山大和蘇伊士。隆美爾因此名聲大振,贏得了“沙漠之狐”的美名,並被晉升為元帥。後來,德軍主力被牽制在蘇德戰場,希特勒不肯抽兵援助北非前線,致使隆美爾不得不停止進攻而在阿萊曼進行防守。1942年11月,隆美爾以其僅有的5萬軍隊和550輛坦克在阿萊曼地區抗擊蒙哥馬利的19.5萬軍隊和1029輛坦克,終因寡不敵眾而慘遭失敗。1943年3月,隆美爾奉召回德國大本營。同年7月,調任駐北意大利的陸軍“B”集團軍群司令。1943年12月至1944年7月,他率陸軍“B”集團軍群在法國組織防禦,指揮抵抗諾曼底登陸戰役。隨後,德國發生了行刺希特勒未遂事件,隆美爾受到株連。1944年10月14日,由於希特勒派人逼迫,他在壹輛小轎車中服毒自盡,而對外宣布的消息,則是“隆美爾陸軍元帥在途中中風去世”。

丘吉爾 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帶領英國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戰爭偉大勝利的民族英雄,是與斯大林、羅斯福並立的“三巨頭”之壹,是矗立於世界史冊上的壹代偉人。丘吉爾出身於聲名顯赫的貴族家庭。他的祖先馬爾巴羅公爵是英國歷史上的著名軍事統帥,是安妮女王統治時期英國政界權傾壹時的風雲人物;他的父親倫道夫勛爵是上世紀末英國的傑出政治家,曾任索爾茲伯裏內閣的財政大臣。祖先的豐功偉績、父輩的政治成就以及家族的榮耀和政治傳統,無疑對丘吉爾的壹生產生了十分巨大的影響,在他成長為英國壹代名相的過程中具有關鍵性作用。他們為丘吉爾提供了學習的榜樣,樹立了奮鬥目標,也培育了他對祖國的歷史責任感,成為丘吉爾壹生孜孜不倦地追求和建功立業的強大驅動力。丘吉爾未上過大學,他的淵博知識和多方面才能是經過刻苦自學得來的。他年輕時駐軍於印度南部的班加羅爾,在那裏有半年多的時間裏他“每天閱讀四小時或五小時的歷史和哲學著作”。自那以後,丘吉爾從柏拉圖、吉本、麥考利、叔本華、萊基、馬爾薩斯、達爾文等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歷史學家和生物學家的著作中吸取了豐富的思想營養。這使他的思想更加深刻,人生信念更加堅定,也使他成長為“我們生活的時代裏最傑出和多才多藝的人”。丘吉爾的頭上戴有許多流光溢彩的桂冠,他是著作等身的作家、辯才無礙的演說家、經邦治國的政治家、戰爭中的傳奇英雄。他壹生中寫出了26部***45卷(本)專著,幾乎每部著作出版後都在英國和世界上引起轟動,獲得如潮好評,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在世界各國廣為發行,以致《星期日泰晤士報》曾斷言:“20世紀很少有人比丘吉爾拿的稿費還多。”1953年,他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他在壹生中多次經歷的議員競選中,在議會的辯論中,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重要時刻,發表了許多富於技巧而且打動人心的演講,給人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瑞典文學院在授予他諾貝爾文學獎的頒獎詞中說:“丘吉爾成熟的演說,目的敏捷準確,內容壯觀動人。猶如壹股鑄造歷史環節的力。……丘吉爾在自由和人性尊重的關鍵時刻的滔滔不絕的演說,卻另有壹番動人心魄的魔力。也許他自己正是以這偉大的演說,建立了永垂不朽的豐碑。”S·席瓦茲院士在頒獎詞中還說,“丘吉爾在政治上和文學上的成就如此之大,……此前從未有過壹位領袖人物能兩樣兼備而且如此傑出。” 的確,為丘吉爾樹立了永垂不朽的豐碑的不僅是他的作品和演講,而且是他作為壹個政治家和反法西斯鬥士的光輝業績。他壹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當選為議員,曾多次在內閣中擔任要職。他經歷了許多次政治上的升沈起伏,每次都以不屈不撓的努力,從不畏懼的鬥誌戰勝艱難險阻而達到自己的目的,最終登上了光輝的頂峰,在英國處於歷史危機的嚴峻關頭,成為眾望所歸的政治領袖。連他政治上的對手也說:“丘吉爾是大家壹致認為永遠不能成為首相的人,可是他同樣也是在這危急關頭獲得大家壹致歡迎,認為是唯壹可能出任領袖的人。”“人們不能不喜歡他,他的才能與朝氣是無與倫比的。”在通向勝利的漫長歲月裏,丘吉爾在其演講中多次發出戰鬥到底的誓言,表達了英國人民的心聲。他說:“我們將永不停止,永不疲倦,永不讓步,全國人民已立誓要負起這壹任務:在歐洲掃清納粹的毒害,把世界從新的黑暗時代中拯救出來。……我們想奪取的是希特勒和希特勒主義的生命和靈魂。僅此而已,別無其他,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丘吉爾在世人心目中已成為英國人民英勇不屈的鬥爭精神的集中象征。《星期日泰晤士報》評論說:“今天,溫斯頓·丘吉爾不僅是英國精神的化身,而且是我們的堅強領袖。不僅英國人,整個自由世界都對他無比信任。”還值得註意的是,丘吉爾是有名的頑固反***人物。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關鍵時刻,在處理對蘇聯關系問題上,他以壹個傑出政治家的巨大勇氣和高度靈活性,從英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完成了英國政治和他本人政治生涯中的重大歷史性轉折,毫不猶豫地與蘇聯結為盟國,使不同意識形態下的反法西斯力量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結成了統壹戰線,從而保證了贏得戰爭的最後勝利。斯大林稱贊丘吉爾是“百年才出現壹個的人物”。此外,丘吉爾還可以稱之為預言家、發明家、戰略家、外交家。他早在三十年代對未來戰爭中的壹些重大技術發展所作的預見後來都變成了現實;他以超乎尋常的驚人敏感和極大的勇氣,冒著和平主義浪潮的巨大壓力和“在政治上幾乎有被消滅的危險”,壹天也不放棄向國人發出預言式的戰爭警告,使英國人作好了戰爭來臨的精神準備。他在用雷達偵察來襲敵機的方法正式使用前4年就提出對此問題的研究。他因動用海軍經費改進和大量建造“陸地行舟”,使輪式裝甲汽車演變成為威力巨大的現代坦克而被尊為“坦克之父”。他主持制定了“二戰”中的許多戰略計劃。他親自著意培育了在當時乃至後來左右世界政治格局的英美關系。總之,丘吉爾是壹位人生內涵極為豐富的傳奇人物。

蒙哥馬利 1、伯納德·勞·蒙哥馬利(MONTGOMERY of Alamein, Sir Bernard Law 1887.11.17-1976.3.25) 伯納德·勞·蒙哥馬利,英國陸軍元帥,軍事家。出生在倫敦肯寧敦區聖馬克教區的壹個 牧師家庭。1901年 14歲時才正式上學,文化成績低劣,但體育成績極棒。1907年奇跡般地考入了桑德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1908年 12月畢業後,加入了駐印度的皇家沃裏克郡團,當壹名少尉排長。參加過第壹次世界大戰,曾負重傷,差點送命。1918年大戰結束時,任師司令部中校壹級參謀。 1920年1月,蒙哥馬利跨進坎伯利參謀學院的大門,同年12月畢業後,參加過愛爾蘭戰爭。1926年1月,被調回參謀學院任教官。 1930年,陸軍部選派他擔任步兵教令的重編工作。1934年被任命為奎達參謀學院的首席教官。1937年,調任第9步兵旅旅長,因帶兵有方,得到當時南部軍區司令韋維爾的賞識。1938年 10月任駐巴勒斯坦第8師師長,參與鎮壓巴勒斯坦人的武裝暴動,被晉升為少將。1939年8 月,調回國內接任以“鋼鐵師”著稱的遠征軍第3師師長。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蒙哥馬利率第 3師隨同英遠征軍橫跨英吉利海峽,進入法國。1940年 5月,德軍閃擊西歐時,他與法、比軍隊並肩作戰,後被迫隨英遠征軍從敦刻爾克撤回英國。1941年先後任 第5軍、第12軍軍長。12月又升任東南軍區司令,負責選拔、調整、 培養各級指揮官,嚴格訓練部隊,提高軍事素質。 1942年 7月,北非沙漠中的英國第8集團軍,被“沙漠之狐”隆美爾的德國非洲軍團擊 敗,退守埃及境內的阿萊曼地區。在英軍瀕臨崩潰之際,丘吉爾於 8月命他接任第 8集團軍司令,與隆美爾對陣。他臨危受命後,經過壹段時間準備,於10~11月間向德軍發動了阿萊曼戰役,壹舉擊潰隆美爾非洲軍團,扭轉了北非戰局。隨後,又揮師乘勝追擊,協同美軍將 德、意軍隊圍殲於突尼斯。他由此聲譽大振,被人們稱之為捕捉“沙漠之狐”的獵手。 1943年7月,他率英軍在西西裏登陸。9~12月,協同美軍實施意大利戰役,進軍意大利半島。1944年1月,調任盟軍第 21集團軍群司令兼地面部隊司令,參與諾曼底登陸戰役的計劃制定工作。1944年6月,參與指揮盟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爾後,率英、加軍隊轉戰法、比、荷、德。同年 9月,晉升為陸軍元帥。1945年開始向德國北部腹地挺進,於 5月進入丹麥,並在那裏接受了駐德國西北部的全部德軍的投降。德國投降後,蒙哥馬利出任盟國管制委員會英方代表和盟軍聯合統帥部副統帥。1946~1948年,任英帝國總參謀長,封子爵。1948年任西歐聯盟常設防禦組織主席,1951年任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歐洲聯盟副總司令。1958年秋退休。1976年3月25日病逝於倫敦,終年89歲。 著有《蒙哥馬利回憶錄》等。

德懷特·艾森豪威爾 德懷特·戴維·艾森豪威爾(Dwightd Danid Eisenhower)(1890年10月14日-1969年3月28日)美國第34任總統,陸軍五星上將。在美軍歷史上,艾森豪威爾是壹個充滿戲劇性的傳奇人物。他曾獲得很多個第壹。在美軍歷史上,***授予10名五星上將,艾森豪威爾是晉升得“第壹快”;他出身“第壹窮”;他是美軍統率最大戰役行動的第壹人;他是第壹個擔任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盟軍最高統帥;他是美軍退役高級將領擔任哥倫比亞大學校長的第壹人;他的前途是“第壹大”--惟壹的壹個當上總統的五星上將。 出生地:德克薩斯州丹尼森市逝世地:堪薩斯州葛底斯堡弗農山農場安葬地:堪薩斯州阿比林城學校:美國陸軍軍官學校(西點軍校)職務:歐洲盟軍遠征軍總司令、陸軍參謀長、哥倫比亞大學校長、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軍事委員會主席、美國第34屆總統軍銜:陸軍五星上將(Gemeral Of the Army)夫人:瑪麗·-吉瓦尼·杜德著作:《遠征歐洲》、《受命變革》、《締造和平》、《悠閑的話》名言:“我不能容忍那些把壹切與他們見解不同得人都稱作***產黨的極右分子,我也不能容忍那些高呼我們其余的人都是殘酷的貪財牟利之徒的極右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