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的“金”,是古代壹種樂器,叫做“鉦”。
鳴金收兵這是壹個成語,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就是通過敲鉦來發出壹種信號,示意己方退兵回營休息,比喻戰爭暫時結束。
而鉦是用銅做的,形狀跟我們常見的寺廟裏所敲的大鐘很像,但是在鉦的頂部會有壹個長把手,方便打仗時攜帶與手持。而且它也不會輕易損壞,使用壽命可以說相當的長了。
同時,與“鳴金”相對應的還有壹個詞語叫做“擊鼓”,兩者的區別僅在壹個是發起沖鋒,壹個是示意回城。據我所知,鉦還具有行軍時用以節制軍隊行進的作用。通俗的壹句話來講,就是需要退或者需要停時,敲鉦,就解決了。
這個成語出自於《荀子?議兵》,古籍中寫道:聞鼓聲而進,聞金聲而退。“鳴金收兵”也算得上是對後半句話的全面闡釋了。
而且據說這個樂器發出的聲音十分悠長響亮而且震人,還能傳到很遠的地方去,這也十分符合在戰場上需要退兵時必須要通知到所有己方戰士的特點。 就像寺廟裏定時敲的晨起鐘聲壹樣,就算不是在山谷中,也會有很大的回響之聲。
但是鉦的大小是沒有特殊限定的,按照具體情況進行定制是最好不過的了。據我推斷,鉦不可能每次都做的壹模壹樣,所以它發出的聲音也應該不盡相同,總會存在壹些細微差別。不然在戰場上,士兵們分辨不出自家撤退信號聲,該怎麽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