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東西洋考的史料價值

東西洋考的史料價值

明代,漳州手工業和海外貿易迅速發展,月港成為中國最大的外貿港口。當時,張燮受海澄知縣陶镕和漳州府司理蕭基、督餉別駕王起宗委托,著手編寫《東西洋考》,作為漳州與東、西洋各國貿易通商的指南。

張燮編撰《東西洋考》,不僅廣泛采錄政府邸報、檔案文件,參閱許多前人和當代人的筆記、著述,還采訪舟師、船戶、水手、海商,經過詳細、嚴密的考訂和編輯,並仿照宋趙汝適《諸蕃誌》體例,在萬歷四十五年(1617年)寫成《東西洋考》。張燮博覽群書,《東西洋考》中引用不下百余部書籍,其中包括《水經註》、《宋史》、《唐書》、《元史》、《島夷誌》、《大明壹統誌》、《瀛涯勝覽》、《真臘風土記》和多種海道針經。

《東洋列國考》全書***12卷,記載東、西洋40個國家的沿革、事跡、形勢、物產和貿易情況;記載水程、二洋針路、海洋氣象、潮汐,以及國人長期在南海諸島的航行活動、造船業和海船的組織等情況;還收錄了秦漢以來中外關系的有關史料及宋、元、明三朝中外關系的有關文獻。《東西洋考》還特別記載神宗時稅珰高寀在福建的暴行,以及海澄人民反抗高寀的示威運動。《東西洋考》是明代中外關系和東南亞各國歷史、地理的重要文獻,也是壹部綜述漳州與東、西洋各國貿易通商的指南。它對研究中外關系史、經濟史、航海史、華僑史等都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周起元為《東西洋考》作序,譽之為“開采訪之局,垂不刊之典”,“補前人所未備”,指明了該書的價值所在。 歷史上的東西洋名稱,向為人們所熟知,且因鄭和之下西洋而名噪全球。然中國古籍對其範圍所載往往大相徑庭,元明時期的東西洋乃至鄭和所至西洋的確切範圍,壹直眾說紛紜,莫衷壹是。

第壹階段:元代至明代中期據今所知,東、西洋名稱當首見於元代載籍。成書於約元大德八年(1304)年的《南海誌》是較早同時提及東、西洋的壹部重要古籍,書中記有東洋、大東洋、小東洋、西洋、小西洋等名。比它約遲半個世紀的《島夷誌略》也提到東洋、小東洋和西洋。徐明(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和周達觀《真臘風土記》善《天南行記》(約大德三年,1297年)雖未提及東洋,但已載有“西洋國黃毛皮子”和“西洋布”。故西洋壹名單獨出現似比東洋略早。

按照《南海誌》所記,元代的東西洋應是以雷州半島─加裏曼丹島西岸─巽他海峽為分界。加裏曼丹島和爪哇島及其以東的地區、水域為東洋,其中又分為大東洋和小東洋部分。該書載有“東洋佛坭國(指今文萊)管小東洋”、“單重布羅國(當在今加裏曼丹島)管大東洋”、“闍婆國管大東洋”等條。從諸條下列的地區來看,大東洋的範圍約西起爪哇島西岸的巽他海峽,中經爪哇島、加裏曼丹島南部、蘇拉威西島、帝汶島,直至馬魯古群島壹帶;小東洋則指今加裏曼丹島北部和菲律賓群島壹帶。這種情況直到明代中期,似無多大變化。如《島夷誌略》雲:“(爪哇)地廣人稠,實甲東洋諸國”。明費信的《星槎勝覽》、嚴從簡的《殊域周諮錄》也基本上沿襲其說。後來《東西洋考》才把所謂“大東洋”壹帶列入西洋的範圍。故元代東洋的範圍實視明代中期後為廣大。

《南海誌》中還有“單馬令國管小西洋”、“三佛齊國管小西洋”等專條,其下所列地名多在今馬來半島至蘇門答臘壹帶,包括馬六甲海峽以東不少地方。至《島夷誌略》壹書則多處提及西洋,顯指印度壹帶。因此,元代的西洋其東界應直抵加裏曼丹島和爪哇島西岸,其西當包括印度洋在內。所謂“小西洋”即指今南海西部,而既有“小西洋”則當為“大西洋”之對。《南海誌》對大西洋缺載,但從明代中期的某些書籍仍可覓得蛛絲馬跡。黃衷《海語》卷中雲:“酴醾,海國所產為盛,出大西洋國者,花如中州之牡丹。 而關於東西洋的分界,古籍中記載最明確的當推《東西洋考》卷五雲:“文萊,即婆羅國,東洋盡處,西洋所自起也。”《明史》因之。依其所指,大抵以東經110°左右(相當中國的雷州半島以及今加裏曼丹西岸)為準,其東曰東洋,其西則稱西洋。因此,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這壹階段的東西洋範圍因《東西洋考》的記載而益形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