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與月亮密切相關。根據中國農歷,八月在秋天的中間,十五日在八月的中間,所以八月十五日被稱為中秋節。在中國農歷中,月亮繞地球運行壹個月,每個月的15日,人們從地球上看到最圓的月亮。因為秋天天高氣爽,人們在中秋節看到最亮的月亮。中國民間慶祝中秋節的活動也圍繞著月亮,如祭月、拜月和賞月。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有許多古老的傳說,其中“嫦娥奔月”是最受歡迎的。傳說嫦娥的丈夫後羿是壹位拯救人民生命的英雄。他們希望永遠活著,永遠相愛。於是後羿歷盡千辛萬苦,向天後要了長生不老藥。後羿的徒弟知道後,在8月15日,趁後羿不在家,威脅嫦娥交出仙藥。嫦娥被迫壹口吞下仙藥。結果她輕如青煙,飛向了天空。從此,她成了長期居住在月宮的仙女,與後羿分離。後羿回家得知此事後,悲痛萬分,於是在醫院裏獻上瓜果食品,把思念寄托在嫦娥身上,村民們尊重後羿和嫦娥的感情,以拜月為榜樣。
事實上,中秋節起源於中國古代的祭月儀式。據中國古籍記載,早在2000多年前,古代帝王就有春日拜月的儀式,以祈求豐收。古人認為,如果沒有月亮給予露水,沒有月亮計算農時,就不可能有大豐收。北京著名的建築祭壇是明朝(1368-1644)皇家祭月的地方。
中秋節從七世紀的唐朝演變成賞月活動。傳說湯是壹位多才多藝、魅力非凡的皇帝,他非常喜歡賞月。有壹年的八月十五,唐看著明月,突發奇想,想去月球旅行。他用魔法來到了月球。在壹座寫有“廣寒宮”字樣的宮殿前,壹群仙女隨著優美的音樂翩翩起舞,唐看得入了迷。回到地球後,他把在月宮聽到的音樂譜成了絢麗多彩的羽衣,成為壹代代流傳下來的佳作。這樣優雅的故事壹經流傳,人們紛紛效仿,在月圓之時歡聚壹堂,欣賞人間美景。久而久之,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賞月節。
因為秋天是農民收獲的季節,所以中秋節實際上是農民的“秋收節”,他們在這壹天喝酒跳舞,歡天喜地地慶祝豐收。王子、貴族和學者都把中秋節視為壹個浪漫的節日。他們娛歌載舞,對吟詩作對,借明月抒懷。無論是有錢有勢的,還是老百姓,賞月都是壹件樂事。許多歷史遺跡,如拜月祭壇,月亮亭和觀月塔,至今仍遍布中國,就是這方面的證明。
中秋節在中國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國人把滿月視為團圓的象征,而中國人註重家庭團聚,祈求幸福。因此,人們也稱中秋節為“團圓節”。這壹天,全家賞月的主要活動就是吃月餅。月餅是壹種圓形糕點,像壹輪滿月,象征著團圓。糖、芝麻、桂花、花生、豆沙等。被包裹在蛋糕裏,精致的圖案如月亮和嫦娥被壓在蛋糕的外面或印有“廣寒宮”的字樣來代表明亮的月亮。家中長輩按人數將月餅分成塊,每人壹份,不在家的留壹份給某人,表示家人團聚。到了中秋節,身在異地的遊子更加想家,他們紛紛把親情寄托在明月上。唐代詩人張九齡(678-740)寫了壹首詩“明月幾時在海上,天涯此時* * *”,這成了海內外中國人在中秋節的共同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