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如稼穡 勤耕致豐饒
——從文津圖書獎看全民閱讀活動
“4·23”世界讀書日又要來了。
國家圖書館副館長陳力清晰地記得,2004年的這壹天,在國家圖書館文津廣場舉行的那場盛大的活動上,當漢字激光照排系統創始人、北京大學教授王選揭開“全民閱讀”的徽標時,人群中發出了熱烈的掌聲。正是從那壹刻開始,很多中國老百姓漸漸熟悉起“全民閱讀”這個詞,也知道了世界上還有壹個關於讀書的節日——世界讀書日。此後不久,文津圖書獎在國家圖書館創立,至今已舉辦十屆。
從初識“全民閱讀”時的新鮮、好奇,到“倡導全民閱讀”連續兩年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十余年間,全民閱讀的理念深入人心,各類讀書活動遍地開花。而文津圖書獎也由當年的國家圖書館壹家獨辦,成長為60多家圖書館聯合評審、10多萬讀者***同參與的大型讀書活動,成為全民閱讀活動蓬勃開展的重要見證。
作文化的“津梁”
農人高揚起手中的簸箕,沈甸甸的糧食緩緩落地,雜質隨風而散。這幅《簸揚圖》,取自南宋時的《耕織圖》,是文津圖書獎的標識。
“現在,我們國家每年出版新書數十萬種,壹些適合大眾閱讀的好書往往被淹沒在圖書的汪洋裏。”在陳力看來,為讀者推薦好書是圖書館義不容辭的責任。
做了十屆文津圖書獎評委,中國科技館原館長王渝生對這個獎項的定位十分認可:“文津圖書獎推薦的是面向大眾的普及類圖書,這些書能夠傳播知識、陶冶情操,提高公眾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通過表彰優秀圖書,還能夠營造鼓勵作者寫好書、出版社出好書、讀者讀好書的良好氛圍。”
“文津圖書獎取‘文化津梁’之意,顯示了力求成為溝通文化橋梁的想法,這與我們出版學術普及讀物的宗旨不謀而合。”作為出版人,中華書局歷史編輯室主任李靜說,出版學術普及讀物的目的也是為了在學者與大眾之間架起壹座橋梁,“中華書局是古籍整理和學術出版的重鎮,但是從未忽視學術的普及和文化的傳播。在我們看來,學術研究的最終目的,還是要惠及大眾,傳播文化,不能敝帚自珍。”
“為人找書,為書找人”,文津圖書獎組委會主任、國家圖書館館長韓永進用這八個字總結文津圖書獎的價值,“評獎只是壹種手段、壹種導向,我們希望通過文津圖書獎這個橋梁,真正履行圖書館文化傳播、公民終身教育的職能,推動全民閱讀活動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