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諸葛亮發明的“木牛流馬”是不是獨輪的?

諸葛亮發明的“木牛流馬”是不是獨輪的?

木牛與流馬是同壹種運輸工具,以稱作木牛較為適宜。它是由人力推動的四足行走的木質運輸工具,自重約50公斤,載重約200公斤。利用杠桿原理省力,人肩負重在0-75公斤左右有規律地變化。它能在山地和泥濘路面等真牛可以通行的路面上行走,這是圓輪車不能相比的。在路況較好時,圓輪車比木牛流馬要實用得多,這是木牛流馬不能普遍使用以至失傳的壹個主要原因。

關鍵詞

三國誌通俗演義 木牛流馬 運輸工具 四足步行 杠桿原理

⒈ 木牛流馬概述

木牛流馬是否存在,古籍記載的木牛流馬是否真實,對此爭論頗多,筆者以《三國誌通俗演義》卷之二十壹記載的木牛流馬造法為主,結合《三國誌》和《三國演義》等有關資料進行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見解,繪出了圖紙並造出了模型。認定木牛流馬真實可信。筆者自信已揭開了木牛流馬之謎。請有關專家學者等同誌給予審閱鑒定,歡迎賜教。

1.1 根據古籍記載可以制造出真正的木牛流馬

筆者根據《三國誌通俗演義》卷之二十壹“孔明造木牛流馬”原文,可以造出木牛流馬,而且有大同小異的幾種模式。本文優選壹種模式,根據原文提供的名稱和數據繪制了木牛流馬輪廓圖、名稱圖、尺寸圖和行走示意圖,另外制作了模型。這個模型可以載重並進退自如。

這個木牛流馬模型是根據《三國誌通俗演義》原文描繪的外貌和提供的數據制造出來的,各主要部分名稱和尺寸完全出自原文,只為本文說明的需要增添了幾個名稱,並推算出幾個尺寸。模型與原文的吻合,有力地證實了木牛流馬的真實性。請參見圖1《木牛流馬外貌示意圖》,圖2《木牛流馬步行示意圖》,圖3《木牛流馬部件名稱圖》,圖4《木牛流馬尺寸圖》,圖5《木牛流馬腳孔軸孔尺寸圖》。

1.2 木牛流馬有實際應用價值

本模型的木牛流馬是四足行走的酷似真牛的運輸工具。由於是四足行走,用於不平坦路面和泥濘路面都能行進,這是圓輪(獨輪或四輪)車難以行進或不能行進的路面,由於是四足行走,不易滑倒,在坡上停住後可以自動“剎車”,這些優點使它適宜於山地運輸。

木牛流馬的使用能做到“牛不飲食”是又壹大優點,在戰爭中運輸糧草,真牛真馬要消耗糧草,使得運輸的糧草沒有運到目的地,就消耗了壹部分。而且真牛真馬在沒有運輸工作時照常消耗糧草,這是真牛真馬運輸糧草的壹大缺點。運輸時間越長則耗糧越多,這個缺點更為突出。用木牛流馬運輸糧草,它本身不消耗糧草,很好的克服了真牛真馬這方面的缺點,這是木牛流馬取代真牛真馬運輸糧草的又壹依據。

由於木牛流馬*人力驅使,駕牛人是要消耗糧草的,這是人力運糧草的壹個缺點。但人力運糧有其優點:壹是駕牛人也是戰士,可以保護糧草,減少專門的護糧隊伍。二是駕牛人在沒有運糧任務時可以調往戰鬥部隊;三是利用休閑的戰鬥部隊去運糧,非常經濟合算。

木牛流馬能使“人不大勞”,是又壹優點。木牛流馬的設計應用了杠桿省力原理,駕牛人肩負重量為總重量的0-30%。當總重量為250公斤時,駕牛人肩負重量為0-75公斤。這個負重量對於古人來說是不難的,的確是“人不大勞”。但相對於圓輪車在平地行進的負重量來說,還是顯得過重,這是木牛流馬不能普及以至失傳的又壹原因。

以上說明,木牛流馬在山地運輸糧草能夠“進退自如”、“人不大勞”、“牛不飲食”。因此在山地運輸方面有實際應用價值。

1.3 木牛流馬是壹種而不是兩種運輸工具

理由之壹是,在古籍中很少單獨提到木牛或流馬,多是合稱木牛流馬。理由之二是,原文中單獨列出了造木牛之法和造流馬之法,但造木牛之法只描繪了木牛的外貌,沒有提到制造數據。正好相反,造流馬之法只有制造用的數據,而沒有外貌的描繪。如果將它們合二為壹,正好組成壹個整體,既有外貌的描繪,又有制造的數據。也只有將木牛和流馬的造法看成是同壹種運輸工具的造法,才能證實木牛流馬的真實性。《三國誌》有“流馬尺寸之數”壹句,更能說明後段只是“尺寸之數”。

在造木牛之法的原文中,提到了牛的特征——牛角,加之行進速度如牛之慢而無馬之快,可以認為原始設計為木牛,只是後來才稱為流馬。

“木牛流馬”之爭-----

三國時期諸葛亮制作的運送糧草的“木牛流馬”究竟

啥模樣?學術界壹直說法不壹。新疆工學院教師王湔從事

古機械研究,1985年5月稱復造出“木牛流馬”, 引來各

方關註。成都武侯祠博物館三國文化研究專家譚良嘯卻認

為王湔復造的並非諸葛亮的“木牛流馬”。雙方在各自的

領域內不斷研究、探索,但從來不曾謀面。3月8日,王湔

赴蓉探親之際,專程到武侯祠拜訪譚良嘯,就13年前的那

場爭論進行了壹次有意思的對話。木牛流馬該是什麽樣?

王:中國機械史的奠基人劉仙洲認為木牛流馬就是漢

晉時代的鹿車,即今所謂木制獨輪小車。我不同意這個觀

點,但傾向於它是壹種非常規的機械。

譚:我也不同意劉仙洲的觀點,木牛流馬不是獨輪車,

我認為是壹種人力木制四輪車,獨輪車重心高,很容易翻

車。

王:我總覺得自己復造木牛流馬最先切入的思路“步

行機械式”是對的,它形狀相似,也能走動,但不能負重。

譚:妳那個機械復雜,超過漢末三國時代古人的能力,

負重問題也沒有解決。據史書載, 木牛載重量約648斤,

流馬是在木牛的基礎上制成的,載重量比木牛少,但速度

快。當時四川耕牛缺乏,又不產馬,為了加強軍糧運輸,

如果制造壹個機械復雜、負重不多的工具,僅是壹個擺設。

王:我老家是浙江農村,附近的路很不好走,下雨後

十分泥濘,都說蜀道難,棧道就是那個樣子吧。

譚:不是妳想象的那樣,棧道分好幾種,寬的約兩米。

四川古代不用石子鋪路,整個棧道都是石板、木板路。漢

中與四川的棧道都是比較好的棧道,相當於現在的“國家

級公路”。

王:那我有壹個失策,對木牛流馬走過的道路不了解。

“木牛流馬”為什麽失傳?王:祖沖之對木牛流馬的理解

是“壹種奇械”。我覺得有用的奇械壹般不會失傳,可木

牛流馬怎麽連張圖紙也沒留下?

譚:從歷史上說諸葛亮是壹個踏實、實在的人,他的

發明都比較務實。劉備死後,他身上的擔子很重,沒有時

間去奇想。他當時只想少用點人力,多運些糧食。可木牛

流馬並非壹種理想的先進工具,並沒受到稱贊,不像八陣

圖、連駑、鎧甲、斧頭那些發明,沒有推廣開是失傳的原

因之壹。圖紙應該有,只不過沒發現,也或許時間久了,

紙張不易保存。

王:沒有受到稱贊?可陳壽為什麽將木牛流馬寫進《

三國誌》?

譚:那只是客觀的陳述。首先可以肯定諸葛亮是對運

輸工具進行了改進,否則不會冠以“木牛流馬”這個新概

念,具體有哪方面的改進需要進壹步探討。

王:《三國演義》中,司馬懿仿制木牛流馬是否可信?

譚:司馬懿不可能仿制木牛流馬,那只是小說。他自

己有糧食,不需要想辦法運送。“木牛流馬”依然是個謎

王:我從事古機械研究,就是小時候由對“木牛流馬”的

興趣產生的,很有挑戰性。談話讓我增長了許多知識,對

什麽是木牛流馬,不好下結論。它的復造不能局限在學術

界的小圈子內。

譚:由於古書上沒有“木牛流馬”正規制作的記載,

又沒有圖紙流傳下來,復制“木牛流馬”很困難。武侯祠

也請工程師畫過圖嘗試復制,也搜集了許多見解,但效果

都不理想。王湔的復造算是如今國內存在的多種“木牛流

馬”中的壹種。

後記:王湔潛心於復原失傳的中華古機械已經40多年

了,他曾復造出失傳兩千多年的魯班木車馬、古代帝王置

於座位右側以示自警的欹器等。1985年王湔復造的“木牛

流馬”以木條、鐵條為構件,引起中外關註。《中國機械

報》1986年上半年還進行了“木牛流馬是什麽”的專題討

論。許多學者對“王湔是制造成功並驗證木牛流馬第壹人”

之說表示質疑,因為古籍記載著我國古代傑出科學家、南

朝的祖沖之在公元五世紀即復造出木牛流馬。不過,王湔

的觀點可以豐富木牛流馬的研究,活躍人們的思維。王湔

因復造“木牛流馬”引來不少商家垂青,去年還南下廣州

闖市場進行展示。近年來王湔也在國內不斷尋訪有關專家

學者多方征詢意見。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您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