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書或古籍中,大家是否常常看到古人除了姓名外,還有字什麽什麽的,而因此感到奇怪呢?古代人有“名”有“字”,“名”又叫“本名”,舊說是古代嬰兒出生後三個月由父輩所取(當然亦有壹說是出生後即可取名了);而“字”又叫“表字”,是除本名外另取壹個與本名有所關聯的名字,男子在二十歲行冠禮時取字(不過三國亂世,思想反動,冠而取字並不是壹定遵循,曹沖、孫亮都是未冠死去而皆有字),而女子則在十五歲行笄禮時取字。名,在夏朝之前已經有,而取字據說始於商朝,如推翻夏桀的商湯,原名履,又名天乙,字湯。還有名與字是有區別的,古人常自稱其名以表示謙稱,稱人之字以表示對人尊稱,另名與字連稱亦是對人尊稱。 名與字是有關系、關聯的。有的是意義上的聯系,有的是意義上的相輔,有的是意義上的相反。另外,古人的名和字往往取自古典古籍。例:曹操字孟德,“德”與“操”出自《荀子》“夫是之謂德操”壹句。周瑜字公瑾,諸葛瑾字子瑜,“瑾”“瑜”都是美玉,《左傳.宣公十五年》就有“瑾瑜匿瑕,國君含垢。” 李典是屬於名與字意義相輔的,典有典範、典雅、典禮、典型的意思,而曼有長、美之意,成有做完做好的意思,是以字來補充名。例如:劉備字玄德,備為有,玄德是高深、幽潛的德性,備有玄德,以字補充名;程昱字仲德,昱是照耀,以字補充名,明德。
請問在三國時期曹操說《雞肋》是代表什麽意思嗎!1.雞的肋骨。比喻無多大意味、但又不忍舍棄之事物。《三國誌·魏誌·武帝紀》“ 備 因險拒守” 裴松之 註引 晉 司馬彪 《九州春秋》:“時王欲還,出令曰‘雞肋’,官屬不知所謂。主簿 楊修 便自嚴裝,人驚問 修 :‘何以知之?’ 修 曰:‘夫雞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 漢中 ,知王欲還也。’” 宋 楊萬裏 《曉過皂口嶺》詩:“半世功名壹雞肋,生平道路九羊腸。” 明 吾丘瑞 《運甓記·辭親赴任》:“征舠已集,拜辭偷淚滴,只為雞肋功名,把北堂杳隔。” 清 王韜 《淞隱漫錄·何華珍》:“宦海中風波豈有定哉?君前程止此,久戀雞肋何為?” 李存葆 《高山下的花環》三:“某些領導對咱看不慣,把咱當成‘雞肋’!”
有壹次,曹操率兵出征,途經壹個小國。他的隨從就問他,要不要滅掉它。曹操只說了兩個字:“雞肋”。大家都不知道什麽意思,有壹個學者就說,“雞肋”就是指雞身上的肋骨,吃掉沒什麽味道,不吃扔掉還有些可惜。於是,這支軍隊就滅掉了這個效果。
從此,“雞肋”就引申為壹件事,做了沒什麽意義,不做又感到可惜。
三國時期人的字有哪些三國人物姓名+表字對照
A:
B:
畢軌昭先
C:
曹操孟德 曹芳蘭卿 曹洪子廉 曹奐景召
曹髦彥士 曹丕子桓 曹仁子孝 曹睿元仲
曹爽昭伯 曹彰子文 曹真子丹 曹植子建
岑至公孝 陳登元龍 陳宮公臺 陳琳孔璋
陳武子烈 陳翔仲麟 程秉德樞 程普德謀
程昱仲德 崔琰季圭
D:
鄧艾士載 鄧揚玄茂 鄧芝伯苗 丁奉承淵
丁謐彥靜 丁儀正禮 丁義敬禮 丁原建陽
董襲元代 董卓仲穎 董昭公仁
F:
法正孝直 範康仲真 範滂孟博 費依文偉
逢紀元圖 傅幹彥才
G:
甘寧興霸 耿紀季行 顧雍元嘆 管輅公明
關羽雲長(壽長) 關興安國 郭淮伯濟 郭嘉奉孝
H:
韓當義公 郝昭伯道 何晏平叔 胡邈敬才
華佗元化 桓範元則 黃蓋公覆 黃權公衡
黃忠漢升
J:
吉邈文然 吉穆思然 吉太平 賈充公閭
賈詡文和 簡雍憲和 蔣幹子翼 蔣欽公奕
蔣琬公琰 姜維伯約 金依德偉
K:
闞澤德潤 孔融文舉 孔昱世元 蒯良子柔
蒯越英度(異度)
L:
李典曼成 李勝公昭 李通文達 廖化元儉
淩統公續 劉備玄德 劉表景升 劉馥元穎
劉理奉孝 劉協伯和 劉曄子陽 劉永公壽
劉璋季玉 呂布奉先 呂範子衡 陸績公紀
呂蒙子明 呂虔子恪 魯肅子敬 陸遜伯言
駱統公緒
M:
馬超孟起 馬良季常 馬謖幼常 馬騰壽成
滿寵伯寧 毛介孝先 孟達子慶 糜竺子仲
N:
禰衡正平
P:
潘璋文圭 龐德令名 龐統士元 彭漾永言
Q:
秦宓子敕
S:
司馬徽德操 司馬師子元 司馬懿仲達 司馬昭子尚
孫策伯符 孫皓元宗 孫桓叔武 孫堅文臺
孫靜幼臺 孫峻子遠 孫匡季佐 孫朗早安
孫琳子通 孫幹公佑 孫權仲謀 孫韶公禮
孫休子烈 孫翊叔弼
T:
太史慈子義 檀敷文友 陶謙恭祖
W:
王連文儀 王平子均 王雙子全 魏延文長
文聘仲業 吳粲孔休
X:
夏侯霸仲權 夏侯敦元讓 夏侯和義權 夏侯惠雅權
夏侯懋子休 夏侯威季權 夏侯淵妙才 辛毗佐治
徐晃公明 徐盛文向 徐庶元直 許攸子遠
許褚仲康 薛綜敬文 荀攸公達 荀玉文若
Y:
嚴俊曼才 楊阜義山 楊修德祖 伊籍機伯
虞翻仲翔 於禁文則 袁尚顯甫 袁紹本初
袁術公路 袁譚顯思 袁熙顯奕 樂進文謙
Z:
臧霸宣高 張飛翼德 張合雋義 張弘子綱
張儉元節 張遼文遠 張松永年 張溫惠恕
張昭子布 趙雲子龍 周泰幼平 周瑜公瑾
諸葛瑾子瑜 諸葛恪元遜 諸葛亮孔明 朱桓休穆
朱治君理 宗預德艷 祖茂大榮 左慈無放
三國誌/後漢書/資治通鑒/三國演義)人名
丁儀[正禮] 丁奉[承淵] 丁原[建陽] 丁謐[彥靖] 丁廙[敬禮] 於禁[文則] 士孫瑞[君榮] 山濤[巨源] 衛瓘[伯玉] 馬日磾[翁叔]) 馬良[季常] 馬忠[德信] 馬超[孟起] 馬謖[幼常] 馬騰[壽成] 王允[子師] 王雙[子全] 王平[子均] 王匡[公節] 王戎[浚沖] 王觀[偉臺] 王甫[國山] 王連[文儀] 王沈[處道] 王肅[子雍] 王修[叔治] 王渾[玄沖] 王昶[文舒] 王頎[孔碩] 王祥[休征] 王朗[景興] 王基[伯輿] 王謀[元泰] 王粲[仲宣] 王浚[士治] 韋康[元將] 太史慈[子義] 毛玠[孝先] 公孫度[升濟] 公孫瓚[伯圭] 文欽[仲若] 文聘[仲業] 尹奉[次曾] 鄧艾[士載] 鄧芝[伯苗] 鄧飏[玄茂] 孔伷[公緒] 孔昱[世元] 孔融[文舉] 田豐[元皓] 田疇[子泰] 田豫[國讓] 史渙[公劉] 樂進[文謙] 馮習[休元] 司馬師[子元] 司馬防[建公] 司馬炎[安世] 司馬昭[子尚] 司馬儁[元異] 司馬朗[伯達] 司馬望[子初] 司馬徽[德操] 司馬懿[仲達] 邊讓[文禮] 吉穆[思然] 吉邈[文然] 畢軌[昭先] 呂布[奉先] 呂範[子衡] 呂凱[季平] 呂岱[定公] 呂虔[子恪] 呂據[世議] 呂蒙[子明] 朱儁[公偉] 朱然[義封] 伍孚[德瑜] 伍瓊[德瑜] 任峻[伯達] 華陀[元化] 華歆[子魚] 華核[永先] 伊籍[機伯] 向朗[巨達] 全琮[子璜] 劉巴[子初] 劉永[公壽] 劉協[伯和] 劉先[始宗] 劉邠[令元] 劉劭[孔才] 劉表[景升] 劉岱[公山] 劉備[玄德] 劉放[子棄] 劉寵[祖榮] 劉勛[子臺] 劉曄[子揚] 劉陶[子奇] 劉理[奉孝] 劉焉[君朗] 劉琰[威碩] 劉禪[公嗣] 劉虞[伯安] 劉廙[恭嗣] 劉璋[季玉] 劉繇[正禮] 劉璿[文衡] 劉馥[元穎] 羊祜[叔子] 關羽[雲長] 許允[士宗] 許攸[子遠] 許劭[子將] 許靖[文休] 許褚[仲康] 許慈[仁篤] 孫禮[德達] 孫匡[季佐] 孫權[仲謀] 孫休[子烈] 孫觀[仲臺] 孫堅[文臺] 孫和[子孝] 孫河[伯海] 孫亮[子明] 孫桓[叔武] 孫峻[子遠] 孫資[彥龍] 孫幹[公佑] 孫皓[亢宗] 孫皎[叔明] 孫翊[叔弼] 孫綝[子通] 孫策[伯符] 孫登[子高] 孫瑜[仲異] 孫靜[幼臺] 孫韶[公禮] 邯鄲淳[子叔] 嚴畯[曼才] 杜預[元凱] 杜襲[子緒] 杜瓊[伯瑜] 杜微[國輔] 楊儀[威公] 楊阜[義山] 楊修[德祖] 楊洪[季休] 楊彪[文先] 楊暨[休先] 李嚴[正方] 李典[曼成] 李勝[公昭] 李恢[德昂] 李通[文達] 李福[孫德] 李撰[欽仲] 吾粲[孔休] 邴原[根矩] 來敏[敬達] 步騭[子山] 吳質[季重] 岑晊[公孝] 何進[遂高] 何宗[彥英] 何晏[平叔] 何曾[穎考] 何颙[伯求] 應劭[仲遠] 辛毗[佐治] 辛敞[泰雍] 宋忠[仲子] 張飛[翼德] 張遼[文遠] 張休[叔嗣] 張華[茂先] 張纮[子綱] 張茂[彥林] 張松[永年] 張郃[儁乂] 張承[仲嗣] 張南[文進] 張昭[子布] 張津[子雲] 張特[子產] 張悌[巨先] 張既[德容] 張魯[公祺] 張溫[惠恕] 張緝[敬仲] 張裔[君嗣] 張嶷[伯岐] 張邈[孟卓] 張翼[伯恭] 陸紆[叔盤] 陸抗[幼節] 陸凱[敬風] 陸遜[伯言] 陸駿[季才] 陸康[季寧] 陸績[公紀] 陳武[子烈] 陳宮[公臺] 陳泰[玄伯] 陳矯[季弼] 陳琳[孔璋] 陳翔[仲麟] 陳登[元龍] 陳騫[休淵] 陳群[長文] 陳震[孝起] 邵悌[元伯] 苑康[仲真] 範滂[孟溥] 和洽[陽士] 金尚[元休] 金祎[德偉] 金旋[元機] 周奐[文明] 周昕[大明] 周毖[仲遠] 周泰[幼平] 周魴[子魚] 周瑜[公瑾] 周群[仲直]
三國時期把“我”用什麽代表這個因人而異。年長的自稱老夫、老朽,稱王的自稱孤,女子自稱小女子。大部分可以用“吾”代替,壹般以自己的名字稱呼自己,表示謙遜,例如劉備,自稱備;曹操自稱操。這個沒有固定的,按照語言環境、個人身份地位、官職等不同。
三國時期人名問題問題出在王莽身上。西漢末年,王莽篡奪了政權。為了鞏固統治,他撿起了董仲舒的“神學目的論”,大搞迷信,大搞復古,以此為核心,還推行了壹系列所謂的“新政”,從土地制度到用人制度,從貨幣到地名,無孔不入,也涉及到了人名。
《漢書·王莽傳》中有這樣的記載:王莽的長孫叫王宗,要是慢慢地等,靠死爺爺和爹爹,這個王宗是可以當皇帝的,可是,他性子太急,等不得了。自己弄了天子的衣服、帽子,穿上讓人畫了幅畫像,還刻了銅印三枚,與其舅舅合謀,準備搶班奪權。可水平有限,事情暴露了。雖然是親孫子,但這事也不能輕饒,王宗壹看不好,就自殺了。雖然人死了,但“政治權力”也要剝奪,王莽下了這樣壹道命令:“宗本名會宗,以制作去二名,今復名會宗。”這道命令不琢磨是看不出門道的。“制作”就是法令,王宗本來名是兩個字,叫“王會宗”,是依法令後改成的“王宗”,現在犯了法,得再改回去,還叫原來的“王會宗”。從王莽這道命令可以看出三個問題:壹、王莽之前的人名用字數是不受限制的,他自己孫子的名都是兩個字。二、王莽上臺後,曾經下過“去二名”的“制作”,也就是以法律形式規定不準用雙字名。三、人犯罪後,恢復二字名,以示處罰。
由於王莽的法令,從那時起,人們漸漸養成了使用單字名的習慣,後來雖然王莽說話不算了,卻壹直也沒有改過來,竟然成為風氣,認為用兩個字取名是不光彩的事。如果是現在,人人全是單字名,那麻煩可就大了,因為單字名很容易造成重名。但是當時人口並不是很多,人的活動範圍、交際半徑也有限,單字名並沒有對社會造成太大的不良影響。因此,單字現象得以沿續,壹直到三國時代。
三國時期的代表園林
東漢末年,外戚、宦官爭鬥,階級矛盾加劇,農民起義,導致漢王朝覆滅,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割據局面。此後,司馬炎稱帝,出現西晉王朝。西晉末年,匈奴、鮮卑等族崛起,滅了西晉政權,在北方出現五胡十六國,交戰不休。公元317年,晉元帝在建康(今南京)成立新政權,是為東晉。接著,政權頻繁更替為宋、齊、梁、陳;史稱南朝。公元386年,北魏道武帝統壹北方。接著,又被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取代,史稱北朝。
由於各地戰亂,朝代眾多,南北對峙,歷時三百六十多年,對民生固然不利,然而卻促進了民族的融合和文化的交流。三國兩晉南北朝時的宮苑,比較分散,而有相當數量。如曹魏在鄴城定都稱鄴都(其原城址在河南安陽北,河北臨漳西),不久,建了銅爵園。以後的朝代北齊·武成帝也曾於鄴城建都,改修原有的華林園為仙都苑。
在河南洛陽,則有魏明帝營造的芳林園和華林園。順便指出,古代有同園異名和同名異園的狀況,上述兩處提到的華林園,為不同的園林。《宋書·禮誌》載:“魏明帝時於天淵池南設流杯溝,燕群臣。”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緩緩而下,停在誰的面前,誰即取飲,叫做“流觴”或“流杯。”苑園內設置曲水流觴,大約始於此時。
北魏·道武帝拓跋,原為鮮卑族,受漢族文化影響,他稱帝後在雲中(今山西大同附近)亦修建宮殿苑園。《魏書·太祖本紀》提到,登國六年(391年),於該地起河南宮。天興元年(398年)起天文殿。次年又於南臺之陰起鹿苑,北臨長城,東包白登,西山屬之,廣輪數十裏,鑿渠,引武川之水註之苑中,疏為三溝,分註宮墻內外,又穿鴻雁池,作天華殿,京師十二門,西武庫,太廟。由此可見,宮苑仍有較大規模,他註重引水入園,重視動物飼養,讓水禽出沒池沼之中,使園林富有遊牧民族粗獷之特色。
孫權於秣陵建都,改其名為建康,以後各代又稱之為建鄴、金陵、集慶、應天、江寧、南京等名自吳始,東晉、宋、齊、梁、陳均建都於此,人稱六朝。六朝時代,建鄴園林有很大發展。
《宋書·禮誌》提到,宮城北三裏有晉之芍藥園,後改名樂遊苑。東晉時的壹個帝王海西公·司馬奕(366-371年執政),於建康鐘川立流杯曲水,以請眾官。此外,曾任右軍將軍、會稽內史的王羲之,在其名篇《蘭亭集序》中明確提到“流觴曲水”,記述了當時會稽文人壹次在春天參與修禊春遊時的活動。看來,那時的曲水流觴往往成為王公貴族遊園時的壹項時尚。
除帝王、皇族的園苑以外,達官貴人、地主富商營建的宅園逐漸興起。東晉顧辟疆在蘇州築宅園名辟疆園,以後王獻之曾往遊覽。該園直至唐時猶存。王瑉在虎丘山下也建宅園,蘇州的園林有了長足的發展。
南朝時,南京的園林尤為著名。《南朝宮苑記》提到,樂遊苑處覆舟山南北,連山築臺觀,苑內起正陽、林光等殿。劉宋·元嘉十壹年(434年)文帝禊飲於樂遊苑。元嘉二十三年,帝於華林園內築景陽山,並於樂遊苑北修玄武湖,意欲於湖中立方丈、蓬萊、瀛洲三神山,後遭何尚之固諫乃止。其實,玄武湖東臨崔巍的鐘山,有景可借,因此,除了在濱湖壹帶景區可設置少量嶙峋怪石以外,沒有多大必要勞民傷財,另行搬運土石,人工堆壘大山了。大明三年(459年),孝武帝慕漢上林苑之名,於玄武湖北也建了壹個上林苑。
永明五年(487年),齊武帝於孫陵崗(今南京東郊梅花山)建商飆館,是年還建新林苑。齊·謝
《入朝曲》描述當時情景:“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逶迤帶綠山。迢遞起朱樓,飛甍夾馳道,垂楊蔭禦溝”。此詩膾炙人口,廣為流傳。據《南齊書》提到,齊明帝建武三年(496年),於閱代堂起芳樂苑,石皆塗以五彩,跨池水立紫閣;並不顧節氣時令限制,隨心所欲,在盛暑季節,令園內種以好樹美竹,未經及日便已枯萎,後竟征求民家,望樹便取,毀墻拆屋以移之,朝栽暮拔,道路相繼,花藥雜草,亦復皆然。顯然,石塗以五彩,俗不可耐,這使園林失卻自然美。帝王的奢欲,倒行逆施,激起人民的義憤,沒有幾年,齊被滅於梁。
梁武帝改修華林園為仙都苑。天監四年(505年),在建興裏築建興苑。太清元年(547年)建成王遊苑。昭明太子是梁武帝之子, *** 山水,喜好營建宮館苑園。建康壹帶,當時的苑園還有桂林苑、別苑、芳林苑、方山苑、博望苑、婁湖苑、靈邱苑、古東園等等,不勝枚舉。
應當提到,昭明太子之弟湘東王,後登帝位為梁元帝。他曾在江陵(今湖北)營建湘東苑。據《諸宮故事》記述,此苑穿池構山,長數百丈,緣岸植蓮,雜以奇木,上有通波閣,跨水為之。周圍有芙蓉堂、禊飲堂、隱士亭、鄉射堂、連理堂、映月亭、修竹堂、臨水齋;齋前有高山、石洞、潛行逶迤二百步,山上有雲陽樓,樓極高峻,遠近皆見之。由此可見,其苑園內的景點,始有具其文化內涵的專有名稱。該園池山花木俱全,樓、閣、齋、堂、亭、橋兼備,構築精巧,富有雅趣。所提的石洞,當為人工構築;疊洞用於園林,可能從此時開始。
三國時期人怎麽互稱男的20歲稱呼男的60歲為:您
男的60歲稱呼男的20歲為:妳
古代男子的妻子,稱呼自己夫君的弟弟和哥哥為:二叔、三叔。
三國時期的“諾”字是什麽意思?秦漢朝時期人與人之間答應的聲音,表示同意;唯唯諾諾。秦漢朝時"唯"與"諾"皆為象聲詞,皆為應答之聲。但"諾"指地位或者輩分高的人對下級或者小輩分的應答。"唯"才是指地位或者輩分低的人對地位高或者輩分高的人的應答。關於"唯"與"諾"的表達規矩,《禮記》卷二(曲禮上)有雲:父召無"諾",先生召無"諾","唯"而起。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豫部》:"緩應曰諾,疾應曰唯。"關於"唯"與"諾"的表達規矩,壹定要恭敬的人不可用諾,上級對下級特殊情況為表敬意可用唯,諾是比較隨意的應答甚至是不耐煩,諾的用法中對上下規定沒有唯嚴格,下級對上級有時也可答。但唯多用於下級對上級,諾多用於上級對下級或平輩之間,具體情況視語境而定。影視劇中嚴格來說是錯的。
求三國時期幾人的表字不知樓主的“幾人”是何所指。
不過要說三國裏出現的“幾人”在公元210,曹操的《讓縣自鳴本誌令》(又稱《述誌令》)裏出現過。
原文:
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解析:
當時正值曹操赤壁打敗而歸,士人階層皆借此嘲諷曹操的不可壹世、妄自尊大,曹操為堵眾人口遂作此文。文中曹操談到自己如何從壹普通的官宦子弟成長為壹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其間曹操文辭樸實,語意實在,講述了自己壹步步的變化和發展。文中即有這麽壹句“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意思是說“假如這天下沒有我,那不知道會有多少人會自稱‘帝王’”所表達之意也就是“如果沒了我曹操,這漢家王朝早就分崩離析了,妳們(士人階層)還在這裏對我冷嘲熱諷。”縱觀東漢末年史實,事實也確實如此。故此文達到了預想的效果,而後曹操的不少做法也得到了士人階層的認同,甚至包括了不少保皇派。
所以“幾人”並非指具體的人,也無表字,而是曹操所稱的,“有多少人”。
三國時期什麽動物代表平民羊,因為他們的官職名稱叫荊州牧,冀州牧之類的,把官員比做成牧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