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黃木簡介

黃木簡介

目錄1拼音2註釋3參考文獻附件:1治眼黃穴位2治眼黃方劑3治眼黃中成藥4治眼黃相關藥物5古籍中的眼黃1拼音mù huáng。

2註意黃色是癥狀名[1]。雙眼鞏膜發黃[1]。虛實有別[1]。《羅約診鏡雜證》:“然黃目與偽有別。實熱之黃,由濕熱郁蒸積聚而成,祛熱黃自而退;徐若的寒黃被鴛鴦剝去,津液自然消失,也就是沒有惱人的熱脈。只有幹了變黃了,就已經很虛弱了,需要加溫才能治療。”《藥目黃略》:“據雲,目黃者謂黃疸,但亦有目黃而身不黃者。大氣從陽明入胃,沿脈上行至目眥。人胖了,大氣不漏,反而發燙發黃。”治療宜選用青龍散等方[1]。此病多見於黃疸[1]。

見黃疸:黃疸是病名[2]。古代又稱黃癤[2]主要表現為眼黃、皮膚黃、小便黃[2]。《黃帝內經·蘇靜文平仁氣象論》:“溺黃池者,臥之,黃疸也。”“眼睛發黃叫黃疸。”《黃帝內經·靈樞論疾病診斷尺》:“身痛色黃,牙黃,手指甲黃,黃疸。”《傷寒論》和《金匱要略》認為其發病多為瘀血、濕熱所致,無法排出。也有對室內寒濕感到不解的人[2]。病分陰陽,臟腑在腑[2]。《醫案黃疸臨床指南》:“黃疸、目黃、體黃溺黃之亦稱,病因濕,有陰陽,臟腑不潔。黃洋治作品,濕從火化,血瘀而熱於室,膽熱而津液排出...熏蒸抑郁,侵肺會使身目發黃,膀胱發熱,溺色轉紅,黃如橙,陽主光,在胃中得治。陰黃之功,濕自冷水,脾未化為熱,膽汁被濕所阻,染於脾上,泡於肌中,溢於膚上,色如熏黃,陰主郁結,治於脾中。”黃疸壹般分為陽證和陰證兩大類,分別稱為陽黃和陰黃[2]。歷代有五黃疸、三十六黃疸、二十八黃疸分類[2]。黃疸可見於各種原因引起的肝細胞損傷壞死、膽道梗阻、膽汁淤積和溶血性黃疸[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