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清末國粹主義思潮的概況。

清末國粹主義思潮的概況。

清末國粹主義思潮

在清末政局動蕩不安、革命風起雲湧的背景下,出現了壹股以“研究國學,保存國粹”為宗旨的社會思潮。1905年“國學保存會”的成立以及《國粹學報》創刊是這股國粹主義思潮出現的標誌。國粹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章太炎、劉師培、鄧實、黃節、陳去病、黃侃、馬敘倫等,他們大多是國學根底較深的革命黨人,其中章太炎、鄧實、劉師培為國粹主義思潮的舉旗人。國粹派認為,“國粹”是“我們漢種的歷史”,包括“語言文字”、“典章制度”、“人物事跡(註:章太炎:《演說錄》,原載《民報》1906年7月第6期,參見《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第二卷上冊,446~455頁,三聯書店,1977。)”。他們提倡國粹的目的,壹是“激動種性,增進愛國的熱腸”,鼓吹“革命光復”;二是從古代“良意美法”中尋找克服和避免資本主義弊端的對策,反對“醉心歐化”。

(壹)

國粹主義思潮產生在20世紀初,乃是西方文化輸入中國並與傳統文化發生碰撞的結果。在中西、古今文化沖突融會的過程中,如何清理傳統文化的精華與糟粕,把保存發揚傳統文化與吸收西方文化結合起來,建立有中國特色的近代民族文化,是亟待解決的歷史課題。對此,國粹派提出了明確主張。

首先,國粹派認為,隨著帝國主義對中國政治、經濟、軍事侵略而來的西方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壹種帝國主義文化;而當時中國思想界卻對此不作分辨,推崇備至;甚至妄自菲薄,宣傳中國文化落後,鼓吹“全盤歐化”。對這種錯誤傾向,國粹派堅決予以批判。

鴉片戰爭後,西方資本主義勢力滲透中國,其中包括以傳教、辦學、開報館為名的文化侵略。中國思想界由於長期封閉,對西方文明因缺乏深入了解而表現出極大興趣,壹股學習西方的熱情勃然興起。19世紀60年代開始,沿海各城市譯風大盛,時人舉凡西書皆讀。19世紀末,了解和傳播西學、“大購西書以歸”蔚然成風。20世紀初,大批知識分子留學域外,學習西方之風愈熾。此時西方諸國已由自由資本主義過渡到帝國主義,在資本輸出過程中加緊掠奪弱小民族,並汙蔑東方民族愚昧和野蠻。對此,國粹派指出,這種西方文化輸入,實質是帝國主義文化入侵。章太炎說:“外人所……者,莫黃人自覺若,而欲絕其種姓,必先廢其國學。”(註:章太炎:《清美同盟之利病》,參見湯誌鈞編《章太炎政論選集》上冊,475頁,中華書局,1977。)其時,西方列強。在中國辦學堂,竟使山西等地士子“專崇歐語,幾有不識漢文者”(註:章太炎:《清美同盟之利病》,參見湯誌鈞編《章太炎政論選集》上冊,475頁,中華書局,1977。)。為抵制帝國主義文化入侵,國粹派高揚起“國學”旗幟:“不自主其國,而奴隸於人之國,謂之國奴;不自主其學,而奴隸於人之學,謂之學奴。奴於外族之專制謂之國奴,奴於東西之學,亦何得而非奴也。同人痛國之不立而學之日亡,於是瞻天與火,類族辨物,創為《國粹學報》,以告海內。”(註:章太炎:《國粹學報發刊詞》,《國粹學報》1期,光緒三十壹年正月廿日。)同時,針對帝國主義分子濫用“進化論”,散布“先進民族應統治落後民族”、“西方應統治東方”等謬論,國粹派亦撰文批判。章太炎斥責基督教是侵略武器,認為當時流傳於中國的基督教義是帝國主義侵略思想,並非宗教信條,人們所信奉的並非真正的基督,不過是“西帝”罷了.

國粹派的“復興古學”,不是僅復興孔學,而是“復興諸子學”,即重新宣傳先秦諸子思想。誠如章太炎所言:“春秋以上,學說未興,漢武以後,定壹尊於孔子,雖欲放言高論,猶必以無礙孔氏為宗。強相援引,妄為皮傅,愈調和愈失其本真,愈附會者愈違其解固。”(註:章太炎:《諸子學略說》,參見《章太炎政論選集》上冊,285頁。)故復興“古學”,首先便是還歷史“本真”,恢復諸子百家應有的學術地位,把孔學從“至尊”寶座上拉下來。國粹派批判和否定孔學獨尊的用意有二:壹是指出孔學是專制積弊、國家落後的根源,為反對封建專制、建立資產階級國家清除思想障礙;二是通過對孔子“至尊”地位的否定,使諸子百家獲得平等學術地位,由此全面挖掘中國古代文化學術精華,達到對“古學”的全面復興。

在“復興古學”口號下,國粹派熱情從事國粹主義宣傳。“國學保存會”編緝的《國粹學報》發表了大量宣傳國粹的論文,並匯集當時國學權威著作六七百種,明末遺民和乾嘉以來諸儒遺文四五百篇,刊錄名人畫像圖片六百余張。此外“國學保存會”還大規模從事古籍校勘整理,編輯出版《國粹叢書》、《國粹叢編》、《神州國光集》、《國學教科書》等著作,在上海設藏書樓、印刷所,並擬設國粹學堂。同時,開辦國學講習會,由劉師培主講,並編寫《倫理教科書》、《經學教科書》等。後又成立章太炎任社長的國學振起社,“振起國學,發揚國學”,廣泛開展國粹主義宣傳。與此同時,亦有壹些其他報刊宣傳國粹,使國粹主義成為當時頗有影響的社會思潮。

在宣傳國粹、整理國故的同時,國粹派對中西文化進行對比研究,提出“西政出於中國”、“中西文化相合”、“民主中西相合”等觀點。“西政出於中國”論的代表性作品是王仁俊的《格致古微》。該書從儒家典籍、史書及諸子著作中,輯出近200則史料,分別從自然科學、商、工、政俗等21個方面說明“西學、西法、西政皆出於中國”。晚清著名學者孫詒讓所著《周禮政要》壹書系統闡發“西政暗合《周禮》”的觀點。他把周代三詢之法與近代議院制,周代三刺之制與陪審制度,周代司布之官與商部,周代的國學、效學、鄉遂之學與近代大中小學進行比照,認為都有相合之處,據此提出西政符合“聖人之道”。劉師培的《中國民約精義》則論述“民主中西相合”說。該書從歷代名人著述中輯錄180余條體現反專制精神的言論,並用盧梭《民約論》中的觀點與之比附,說明古聖與西哲的相通之處和相異之點,並據此得出結論:西人引以自豪的近代民主思想,在中國古代典籍中都可以找到。

(二 )

國粹派關於中西文化問題的主張,深刻反映出在半個世紀的“西學東漸”過程中,國人對中西文化的對比思考。先是提出“西學中源”,繼而出現“中體西用”,19世紀末有“全盤歐化”,時則提出“復興古學”。這表明,如何對待中西文化,如何會通中西文化以建立新的近代民族文化,是近代中國必然遇到也必須做出回答的問題。但國粹派卻沒有能夠解決這壹課題。

首先,在“復興古學”口號下,國粹派表現出壹種對中國古代文化學術不加分析,不作批判,不分優劣地壹律大加贊賞,甚至把封建糟粕也當做精華進行吹捧的過分崇古傾向。譬如,他們壹面倡導掙脫家族束縛、爭取人性解放,壹面又提出“家族倫理不可驟廢,若以家族倫理為可廢,於壹群不能和睦,又安望其能合群”(註:劉師培:《倫理教科書》,《劉申叔先生遺書》65冊。);壹面宣傳“合眾***和不可已”,壹面又揚言“***和之名不足多,專制之名不足諱”(註:章太炎:《代議然否論》,參見《章太炎政論選集》上冊,469頁~470頁。),造成人們思想認識混亂,也削弱了國粹派反封建的鋒芒。為攻擊西方政治制度的弊端,國粹派盲目崇信、無限擡高中國傳統文化,犯了“泥古不化”的錯誤。譬如在宣傳民主***和思想的同時,不倫不類地把中國古代典籍中的“明堂之制”、“詢民之法”比附於西方民主制度(註:馬敘倫:《天廬政學通義》次六、次三,《國粹學報》9期,光緒三十壹年九月廿日。);並認為中國本已有“君”,實無必要再設“總統”,“是國不可以廢君,廢君,是廢群也”(註:馬敘倫:《@②天廬政學通義》次六、次三,《國粹學報》9期,光緒三十壹年九月廿日。)。對“凡事古已有之”的宣揚,極易將人們思想導入誤區,似乎只要回復古代,現實壹切弊端都可迎刃而解。國粹派中許多人都是剛從封建士大夫營壘中決裂出來的,他們雖已投身資產階級革命,但頭腦中還有太多的封建意識。在建設近代民族文化問題上,他們雖然主觀上想創造新文化,但又過分推崇古代學術思想,這在壹定意義上助長了封建復古主義逆流,阻礙了資產階級文化傳播,妨礙了近代新文化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