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咥”,天水方言讀díe,天水人把吃飯叫作“咥”飯,如把“吃飽了沒有?”說成“咥飽了沒有?”充滿了濃濃的鄉土氣息。“咥”本身就是古漢語,查辭海而知,咥:咬。《易·履》:“履虎尾,不咥人...”。
“戇”,天水方言讀gàn,本意為憨厚而剛直。《說文·心部》解釋為“戇,愚也。從心,贛聲”。《荀子·儒效》裏說“狂惑戇陋之人”。天水人說“二戇子”就是這個字。
“挕”,天水方言讀díe,意思是打。《康熙字典》中解釋為“打也”。可能咱們小時候沒少讓父母美美滴“挕壹頓”!
“瓤人”,讀ráng,有取笑、譏笑別人的意思,引申到壹個人弱的意思,“看妳瓤的。”。記得中學課本裏《信陵君竊符救趙》中有此壹句:“魏公子瓤信陵君曰”就是這個意思。這個詞保留滴夠古老吧。
“蕞”(sui)。天水話裏常說:蕞個子、蕞娃、蕞慫.... 王充《論衡》:“蕞殘滿車,不成為道”, "蕞殘"指小而殘缺的文章。《左傳》:“抑語曰蕞爾國",杜預註:“蕞,小”。
?“叵(po)煩” 。天水話方言把“不耐煩” 稱為“叵(po)煩”。《說文》:“叵,不可也”。《正字通》:“叵耐,不可耐也,叵煩,不可煩”。
“畢”,方言音bǐ。完畢,結束的意思。《廣雅·釋話》:“畢,竟也”,為“完結”,詞義也是很古的了。《阿房宮賦》:“六王畢,四海壹,蜀山兀,阿房出”。天水有的地方經常說“吃畢了沒?吃畢了寫作業。”“畢”都是完的意思。
?“墻”,方言音同qiáng,《說文解字》:“墻,垣蔽也”。墻有兩個作用:垣,阻擋,如城墻、院墻、圍墻等。蔽,則是遮蔽、遮掩、藏身。天水人把人或物藏起來就叫“墻了”。
“挏”,方言音dòng ,本意是攪和。《玉篇》:“動也”,《淮南子?俶真訓》:“撣掞挺挏,世之風俗”。撣、掞、挺、挏都指幾種動作。綜上所述,“挏”字的解釋有推拉、擁抱、攪和、拌動,引申為壹個字:搞。天水說“挏亂子”就是闖禍了。
? “扚”,天水方言讀diǎo,意思是搶奪的意思,表示“針對目標快速出手”。本義:看準目標快速出手,是個很形象的詞語。《康熙字典》解釋為“急擊也”。天水話裏有“扚空兒”、“扚著搶著”等詞語。
“黠倯”,天水方言讀hǎsóng,意思是壞蛋,壞人的意思。黠本義堅黑色猾、含有內心險惡、耍弄小聰明來偽裝之意。《漢書·匈奴傳下》:“ 烏桓與匈奴無狀黠民***為寇入塞,譬如中國有盜賊耳”。倯意思是愚蠢、懦弱的意思,漢代楊雄《方言》卷三裏說:“庸,謂之倯,轉語也”。郭璞給《方言》作註時說:“今隴右人名懶為倯”。王逸箋疏中也說:“庸,廝賤之人也”。後來據張華文考證:“‘庸、倯、甬’固是壹詞,***時轉語同源……故倯引申為懶”。天水人壹般稱懶惰的人為“懶倯”,品格低下的人為“賤倯”、“黠倯”或者“壞倯”,奸巧圓猾的人為“奸倯”,不明事理的人為“楞倯”或者“傻倯”等。
“趿”,天水方言讀sǎ,本義是古時候小孩穿的沒有後跟的鞋子。《說文解字》中說:“趿,小兒履也”。桂馥《說文義證》中說:“小兒履也者,履之無跟者也”。後來又引申為穿鞋時不提鞋後跟,拖著鞋行走,或者用腳底摩擦地面。《六書故》中說:“趿,今人以履無踵(鞋後跟)直曳之者為趿”。作為名詞用的有“趿鞋”,即今天的草鞋或拖鞋。天水人把穿鞋時來不及提鞋跟,將後跟踩在腳下行走說作“趿”,如“鞋都穿不好,還趿著呢”。
焪,天水方言讀qiòng,本意是暴曬的意思,用少量的水蒸煮食物。在《玉篇》中說“焪,盡也,幹也。”。《廣韻》:“焪,火幹物也”。天水有壹種食品叫“焪焪”,也叫“焪饃”是將青菜、土豆絲或槐花洗凈,拌上面蒸熟食用。天水話裏“焪”還有動詞用法,如“焪壹鍋洋芋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