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史詩中記載的核戰爭場景是怎樣的?

史詩中記載的核戰爭場景是怎樣的?

有壹部著名的古印度史詩《馬哈波羅》,寫於公元前1500年,距今3400多年。書中記載的史實比寫作時間早2000年,也就是說書中的事情發生在5000多年前。

這本書記錄了科拉瓦和居住在恒河上遊的潘達瓦、弗裏希和安哈卡之間的兩次激烈戰爭。令人費解和驚訝的是,從這兩場戰爭的描述來看,他們打的是壹場核戰爭!

書中對第壹場戰爭是這樣描述的:“英勇的阿特瓦坦(atwah Tan)在馬奈(Manane)降落在水中,壹架類似飛機的飛行器,發射了類似火箭的武器阿格尼亞(Agnia)。它著火了,但是無煙而且威力巨大。轉眼間,盤達瓦人上空壹片漆黑,接著狂風大作,烏雲翻滾翻騰向上,空中不斷有沙石打來。”。“太陽似乎在空中搖曳。這種武器散發出可怕的熱量,使地球震動。大面積的,動物摔死,河水沸騰,魚蝦全部燒死。火箭爆發時,聲如驚雷,敵兵燒得像燒焦的樹幹。”

對第二次戰爭的描述更是令人毛骨悚然,令人恐懼:“古爾卡在壹個快速的維曼拿向三個敵方城市發射了火箭。這枚火箭仿佛擁有了整個宇宙的力量,它的亮度就像是幾萬個太陽,煙火柱卷向天空,蔚為壯觀。”屍體被燒得面目全非,頭發和指甲脫落,陶瓷破碎,盤旋的小鳥在天空中被燒死。

看到這個悲劇,現代人會立刻聯想到原子彈爆炸後產生的力量。在原子彈出現之前,很多學者壹直認為這本書裏的悲壯描寫是“詩意的誇張”。然而,直到美國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他們才恍然大悟,這些描述和原子彈目擊事件壹樣準確。

後來,考古學家在發生上述戰爭的恒河上遊發現了許多燒焦的廢墟。這些廢墟中的大塊巖石粘在壹起,表面凹凸不平。要知道,融化巖石至少需要1800度。普通的火達不到這個溫度。只有原子彈的核爆才能實現。

在德肯原始森林中,人們還發現了更多燒焦的廢墟。被毀的城墻像玻璃壹樣晶瑩光滑。除了印度,在巴比倫、撒哈拉沙漠和蒙古的戈壁灘都發現了史前核戰爭的遺跡。廢墟裏的玻璃石和今天核試驗場的壹模壹樣。

從這壹觀點出發,外國物理學家弗裏德裏希·索迪認為:“我相信人類曾經有過幾種文明。原子能存在的時候人類就很熟悉,但是被誤用破壞了。”

這可能嗎?大多數科學家認為這只是壹個附帶事件,難以令人信服。然而,另壹些人堅持認為我們的地球已經存在了50多億年,而人類文明只有5000多年的歷史。這個謎仍未解開。

核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