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字樂天,太原人。
居易文辭富艷,尤精於詩筆。自讎校至結綬畿甸,所著歌詩數十百篇,皆意存諷賦,箴時之病,補政之缺。
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聞禁中。章武皇帝納諫思理,渴聞讜言,二年十壹月,召入翰林為學士。
三年五月,拜左拾遺。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欲以生平所貯,仰酬恩造。
居易與河南元稹相善,同年登制舉,交情隆厚。稹自監察禦史謫為江陵府士曹掾,翰林學士李絳、崔群上前面論稹無罪,居易累疏切諫。
又淄青節度使李師道進絹,為魏徵子孫贖宅。居易諫曰:徵是陛下先朝宰相,太宗嘗賜殿材成其正室,尤與諸家第宅不同。
子孫典貼,其錢不多,自可官中為之收贖,而令師道掠美,事實非宜。憲宗深然之。
上又欲加河東王鍔平章事,居易諫曰:宰相是陛下輔臣,非賢良不可當此位。鍔誅剝民財,以市恩澤,不可使四方之人謂陛下得王鍔進奉,而與之宰相,深無益於聖朝。
乃止。王承宗拒命,上令神策中尉吐突承璀為招討使,諫官上章者十七八。
居易面論,辭情切至。既而又請罷河北用兵,凡數千百言,皆人之難言者,上多聽納。
唯諫承璀事切,上頗不悅,謂李絳曰: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無禮於朕,朕實難奈。絳對曰:居易所以不避死亡之誅,事無巨細必言者,蓋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輕言也。
陛下欲開諫諍之路,不宜阻居易言。上曰:卿言是也。
由是多見聽納。五年,當改官,上謂崔群曰:居易官卑俸薄,拘於資地,不能超等,其官可聽自便奏來。
居易奏曰:臣聞姜公輔為內職,求為京府判司,為奉親也。臣有老母,家貧養薄,乞如公輔例。
於是,除京兆府戶曹參軍。六年四月,丁母陳夫人之喪,退居下邽。
九年冬,入朝,授太子左贊善大夫。十年七月,盜殺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論其冤,急請捕賊以雪國恥。
宰相以宮官非諫職,不當先諫官言事。會有素惡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華無行,其母因看花墮井而死,而居易作《賞花》及《新井》詩,甚傷名教,不宜置彼周行。
執政方惡其言事,奏貶為江表刺史。詔出,中書舍人王涯上疏論之,言居易所犯狀跡,不宜治郡,追詔授江州司馬。
1.對下列句子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壹項是( )(3分) A.士君子多之 多:贊賞 B.以市恩澤 市:收買 C.凡數千百言 凡:凡是 D.會有素惡居易者 素:向來2.下列各組句子中,表現白居易仰酬恩造,耿直進諫的壹組是( )(3分) ①意存諷賦,箴時之病,補政之缺②自可官中為之收贖,而令師道掠美,事實非宜③與之宰相,深無益於聖朝④請罷河北用兵,凡數千百言,皆人之難言者⑤甚傷名教,不宜置彼周行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③④ D. ③④⑤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壹項是( )(3分) A.白居易文辭豐富艷麗,尤精於做詩。從學習寫作到任職京師,所著詩歌數十百篇,皆含諷諫之意,針砭時弊,彌補政務之缺漏,往往流傳到宮中。
B.淄青節度使李師道獻絹,為魏征子孫贖買住宅,白居易上奏皇帝,希望可由公家為魏征子孫贖買,不要讓李師道占取美名。憲宗皇帝贊賞他的看法。
C.白居易在進諫吐突承璀之事時,言辭太尖銳,讓皇上很不高興。皇上認為白居易是對他無禮,難以忍受。
李絳勸說皇上,白居易事無巨細必定要說,並非說話輕佻,是為報答陛下,皇上想廣開言路,就不宜阻止白居易講話。D.盜賊誅殺宰相武元衡,白居易領頭上疏論其冤屈。
正碰上有人嫉恨白居易,便挑他的毛病,說他浮華無德行。執政宰相正厭惡他多言,奏請皇上貶他為江表刺史。
詔令發出,中書舍人王涯上疏替白居易求情,於是追發詔令授任江州司馬。4.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6分) (1)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欲以生平所貯,仰酬恩造。(3分) (2)上曰:卿言是也。
由是多見聽納。(3分) 參考答案1.C2.C3.D4.(1)白居易認為遇到了喜好文治的主上,決心用生平所貯積的才識,仰報聖恩。
(2)皇上說:卿所說的正確。從此(白居易的意見)多被采納。
解析 試題分析:1.凡數千百言意為(奏文)總***有幾百上千個字。凡:總***。
所以選C。本題難度不大。
2.①白居易年輕時所寫文章的特點,還未做官進諫。⑤是中書舍人王涯的上疏內容3.中書舍人王涯上疏沒有替白居易求情,反而是落井下石。
4.要註意關鍵點:(1)自以的以,貯;(2)是、由是、見。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思想;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
參考譯文 白居易字樂天,太原人。白居易文辭豐富艷麗,尤精於做詩。
從學習寫作到任職京師,所著詩歌數十百篇,皆含諷諫之意,針砭時弊,彌補政務之缺漏,受到 那些有誌有識之士的贊賞,並往往流傳到宮中。章武皇帝納諫思治,渴望聽到正直言論,元和二年(807)十壹月,白居易被召入長安任翰林學士。
元和三年 (808)五月,官拜左拾遺。白居易認為遇到了喜好文治的主上,自己被破格提升,決心竭盡生平所貯積的才識,仰報聖恩。
白居易與河南人氏元稹相友善,同年應制舉之試得中,彼此交誼深厚。元稹從監察禦史貶為江陵府士曹屬吏,翰林學士李絳、崔群在皇上面前辯說元稹無罪,白居易也屢。
2. 文言文張易升平中上元令張易,升元中上元令,後以水部員外郎通判歙州。刺史朱匡業使酒陵人,果於誅殺,無敢犯者。易赴其宴,先故飲醉。就席,酒甫行,尋其小失,遽擲杯推案,攘袂大呼,詬責蜂起。匡業愕然不敢對,唯曰:“通判醉甚,不可當也。”易嵬峨喑啞自如,俄引去。匡業使吏掖就馬。自是見易加敬,不敢復使酒,郡事亦賴以濟。
整段出自
張易,異平年間為上元令,後來以水部員外郎的身份,歙州就職。刺史宋匡業常發酒瘋,盛氣淩人,甚至殺人,沒有人敢去冒犯他。
張易有次去赴酒宴,事先作酒醉狀,就席時,賓主才開始敬酒,就數落宋匡業的過失,把酒杯丟在桌上,卷起袖子大聲呼叫,並詬罵不停。
宋匡業驚恐得不敢對答,只是說:“通判喝醉了,不要惹他。”
張易更加高傲,暗啞著喉嚨自言自語,不多久要離開,宋匡業急忙命人把張易扶上馬去,人此以後,宋匡業對張易更加敬重,再不敢藉酒裝瘋,郡裏也因此得以平安無事
這裏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典故
3. 把"易"翻譯為輕視的文言文◇《左傳》襄公四年
。。。《虞箴》如是,可不懲乎?”
於是晉侯好田,故魏絳及之。
公曰:“然則莫如和戎乎?”對曰:“和戎有五利焉:戎狄薦居
貴貨易土,
土可賈焉,壹也。邊鄙不聳,民狎其野,穡人成功,二也。戎狄事晉,四鄰振動,
諸侯威懷,三也。以德綏戎,師徒不勤,甲兵不頓,四也。鑒於後羿,而用德度,
遠至邇安,五也。君其圖之!”公說,使魏絳盟諸戎,修民事,田以時。
冬十月,邾人、莒人伐鄫。臧紇救鄫,侵邾,敗於狐駘。國人逆喪者皆
髽。魯於是乎始髽,國人誦之曰:“臧之狐裘,敗我於狐駘。我君小子,朱儒是
使。朱儒!朱儒!使我敗於邾。”
4. 《右溪記》文言文翻譯譯文 道州城向西走壹百多步,有壹條小溪。
這條小溪向南流幾十步遠,匯入營溪。兩岸全是壹些奇石,(這些石頭)有的傾斜嵌疊,有的盤曲回旋,不能夠用言語形容(它的美妙)。
清澈的溪流撞擊著巖石,水流回旋從上沖下來,激蕩傾註;岸邊美麗的樹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陰影互相掩映。這條溪水如果在空曠的山間田野,就是很適合避世隱居的人和隱士居住的;如果它在人煙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為都會城鎮(市民遊覽)的勝地,仁者休憩的園林。
但是自從道州成為州的治所以來,至今也沒有人來欣賞和關愛;我在溪水邊走來走去,為它(景色秀麗但無人知曉)而惋惜!於是進行疏導開通,清除掉雜亂的草木,建起了亭閣,栽上了松樹、桂樹,又種植了鮮花香草,來增益它優美的景致。因為溪水在道州城的右面,便命名為“右溪”。
把這些文字刻在石上,明白地告訴後來人。註釋 [1]右溪:唐代道州城西的壹條小溪。
道州治所在今湖南道縣。“右”,古以東為左,西為右,此溪在城西,所以作者取名“右溪”。
[2]合:匯合。[3]營溪:謂營水,源出湖南寧遠,西北流經道縣,北至零陵入湘水,湘江上遊的較大支流 。
點擊:水名。源出湖南寧遠南,流經道縣,北至零陵西入湘水。
[4]抵:到達。[5]悉皆:都是。
悉:全。[6]敧嵌(qīqiàn):石塊錯斜嵌插溪岸的樣子;“攲”,傾斜。
盤屈:怪石隨著溪岸彎曲曲折的樣子。[7]不可名狀:無法形容它們的狀態。
名,形容。狀,(它們的)狀態。
[8]佳:美好 洄(huí):水回旋而流。懸:水從高處流下來。
激:形容被石遏制而造石成的急流。註:形容水急如灌註壹般。
[9]佳木:佳木。[10]垂陰:投下陰影。
相蔭:蔭,遮蔽。彼此遮蔽蔭護。
宜:適合 [11]逸民退士:指不仕的隱者和歸隱的官宦。[12]人間:謂世俗社會,主要相對隱逸而言,指仕宦於朝;嵇康《答山巨源絕交書》:“又每非湯、武而薄周、孔,在人間不止,此事會顯,世教所不容。”
其義同此。[13]都邑:都會城鎮。
邑:縣城。勝境:風景優美的環境。
壹本“可為”上有“則”字。[14]靜者:謂仁人;《論語·雍也》載孔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知者動,仁者靜。” [15]置州:謂唐朝設置道州。
唐高祖武德四年(612)設置南營州,太宗貞觀八年(634)改為道州,玄宗天寶元年 (742)改設江華郡,肅宗乾元元年(758)復稱道州。已來:同“以來”。
[16]之:指“無人賞愛”。悵然:惆悵抱憾的樣子。
[17]乃:於是。[18]疏鑿蕪穢:謂疏通水道,開挖亂石,去除荒草雜樹。
[19]俾(bǐ):以便,使。為:修築。
亭宇:亭子房屋。[20]兼之:並且在這裏種植。
[21]裨(bì):添加,增益。形勝:優美的風景。
[22]為:因為。[23]命:命名。
[24]銘:銘文,指作者為右溪所作的銘文。據作者《陽華誌銘》、《五如石銘》、《浯溪銘》等其它同類作品,大多以銘文為主,前有小序。
則本篇當同其例,應有銘文,此記屬序。但銘文已佚,後人為擬題作“記”。
[25]彰示:宣揚,告示。來者:後來的遊者。
[26]蕪穢:雜草積土。[27]南:向南。
相關詞句 實詞 (1)悉:全,都 (2)名:名詞作動詞,說出 (3)狀:形狀 (4)俾:使 (5)裨:補助,增添 (6)抵:到達 (7)嵌:這裏是形容巖石張著口的樣子 (8)洄:水回旋而流 (9)懸:水從高處留下來 (10)逸民退士:指隱居的人 (11)已:通“以” (12)蕪穢:雜草叢生 多義詞 (1)則可為都邑之勝境。(為:動詞,成為。)
(2)為之悵然。(為:介詞,替。)
(3)俾為亭宇。(為:動詞,變成。)
(4)為溪在州右。(為:連詞,因為。)
省略句 (1)水抵兩岸,(兩岸上)悉皆怪石,(這些石頭)欹嵌盤屈,不可名狀。(2)而置州以來,(右溪)無人賞愛,(“我”)徘徊溪上,為之悵然。
古今區別 (1)南流數十步:南,向南,名詞作狀語,前省主語“小溪”。(2)合營溪:狀補易位,省“於”。
(3)道州已來,無人賞愛:已,同“以”,省主語“道州”,省賓語“溪”。(4)徘徊溪上:狀補易位,省“於”,省主語。
賞析 《右溪記》文筆簡練,開頭即以清麗的語言,寥寥數筆,勾勒出怪石嶙峋,泉佳林幽的右溪美景。文章雖短,卻用了多種表達方式。
寫溪,突出其小;寫石,突出其怪;寫水,突出其清和激;寫木竹,突出其垂陰。正面寫溪、寫水,又通過寫石、寫樹竹從側面烘托溪水。
這壹層重在描寫。第二層寫由小溪引起的感慨,以議論為主,兼以抒情,將作者隱士的襟懷與懷才不遇的身世之感表現俱足,使寫景的誌趣得以體現。
寫對小溪的修葺和美化,用的是記敘手法,而命名和刻石的來由則用詮釋說明的方法。各種表達手法綜合運用,達到了高度統壹。
元結為右溪無人賞識、任使蕪穢的遭際鳴冤叫屈,從而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深沈慨嘆,明顯地流露出抑郁不平之氣,為山、為水,更是為人。元結疏通右溪,建造亭宇,種上象征高潔的松桂和香草,這表現出他對美的追求,更反映了他淡泊名利、愛好天然的性格。
文章借右溪無人賞愛,抒發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感慨。前半部分集中寫景,後半部分偏重議論抒情,景為情設,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形神具備,是壹篇獨立的遊記。
因此,《右溪記》不僅。
5. 翻譯文言文1教給妳對待知或不知的正確態度吧!
2翻譯
孔子參觀周廟,看到欹器。孔子問守廟的人說:“這是什麽東西呢?”守廟的人回答說:“這是右坐之器。”孔子說:“我聽說右坐之器盛滿水就會傾覆,空了就斜著,水裝到壹半時就會垂直,是這樣的嗎?”守廟人回答說:“是這樣的。”孔子讓子路取水來試,果然水滿便傾覆,空了就斜著,裝到壹半時就垂直而立。孔子長嘆道:“嗚呼!怎麽會有滿而不顛覆的呢?”子路問:“請問持滿有方法嗎?”“持滿的方法,壓抑然後使之減損。”子路說:“減損有方法嗎?”孔子說:“德行寬裕的人,守之以謙恭;土地廣大的人,守之以勤儉;祿位尊盛者,守之以卑弱;人眾兵強的人,守之以敬畏;聰明睿智的人,守之以愚笨;博聞強記的人,守之以膚淺。這就是抑損的方法啊。”
6. 宥坐之器古文怎翻譯“宥坐之器”出自《荀子·宥坐》,記錄的是孔夫子觀“宥坐之器”(即攲器)後的哲理性感受,有興趣妳可以看壹下。
“宥”字比較有意思,在壹般的解釋裏,它是右的通假字,但《康熙字典》中並沒有這麽說,倒是說“宥”通又,說它通右,恐怕是從作為“宥坐之器”的器皿通常放在君主的座位的右側引申過來的,實際上它也不可能放在左邊,因為從座次上來看,古人是以左為尊的,壹個器皿不可能比君王還要尊貴,因此只能放在右邊。而“宥”字的本義是寬容、饒恕,這裏它顯然不是這個意思。同時它也有深邃和幫助等意思。在這裏,我個人認為它的意思是幫助。
實際上“宥坐之器”的作用和“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類似,據說此器是壹種盛水的罐子,空的時候是歪倒的,如果正好盛了半壺水,它就能端正地立起來,如果倒滿水,它又會倒下去(這個其實比較好理解,水量不同,罐子的重心也不壹致,正好倒壹半水進去時,它是有可能立起來的)。因此比較久遠的古代,君王會把它放在座位的右側,倒上壹半水,讓它立起來,用來警醒君王不但坐姿要端正,而且為人處世必須心態端正、處事公平,同時它還有提醒君王不可腹中空空無見識,也不可大鳴大放“滿招損”的意思。因此,“宥坐之器”的意思並不是單純的“放在座位右側的器物”,而是和座右銘作用相同的警示性的器物,是“提醒、幫助人們時刻警醒自己行為舉止的器物”。
7. 文言文句子翻譯樓主妳說的是《張益州畫像記》〔宋 蘇洵) 吧。
我把原問還有翻譯都弄來了。元年秋,蜀人傳言:有寇至邊,邊軍夜呼,野無居人。
妖言流聞,京師震驚。方命擇帥,天子曰:“毋養亂,毋助變,眾言朋興,朕誌自定,外亂不作,變且中起,既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競,惟朕壹二大吏。
孰為能處茲文武之間,其命往撫朕師。”乃推曰:“張公方平其人。”
天子曰:“然。”公以親辭。
不可,遂行。冬十壹月至蜀。
至之日,歸屯軍,撤守備,使謂郡縣:“寇來在吾,無爾勞苦。”明年正月朔旦,蜀人相慶如他日,遂以無事。
又明年正月,相告留公像於凈眾寺,公不能禁。 眉陽蘇洵言於眾曰:“未亂易治也,既亂易治也。
有亂之萌,無亂之形,是謂將亂。將亂難治,不可以有亂急,亦不可以無亂弛。
惟是元年之秋,如器之攲,未墜於地。惟爾張公,安坐於其旁,顏色不變,徐起而正之。
既正,油然而退,無矜容。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爾張公。
爾繄以生,惟爾父母。且公嘗為我言:‘民無常性,惟上所待。
人皆曰:蜀人多變。於是待之以待盜賊之意,而繩之以繩盜賊之法。
重足、屏息之民,而以砧斧令,於是民始忍以其父母妻子之所仰賴之身,而棄之於盜賊,故每每大亂。夫約之以禮,驅之以法,惟蜀人為易。
至於急之而生變,雖齊、魯亦然。吾以齊、魯待蜀人,而蜀人亦自以齊、魯之人待其身。
若夫肆意於法律之外,以威劫齊民,吾不忍為也。’嗚呼!愛蜀人之深,待蜀人之厚,自公而前,吾未始見也。”
皆再拜稽首,曰:“然。” 蘇洵又曰:“公之恩在爾心,爾死,在爾子孫,其功業在史官,無以像為也。
且公意不欲,如何?”皆曰:“公則何事於斯,雖然,於我心有不釋焉。今夫平居聞壹善,必問其人之姓名,與其鄰裏之所在,以至於其長短大小美惡之狀。
甚者,或詰其平生所嗜好,以想見其為人,而史官亦書之於其傳。意使天下之人,思之於心,則存之於目。
存之於目,故其思之於心也固。由此觀之,像亦不為無助。”
蘇洵無以詰,遂為之記。 公南京人,慷慨有大節,以度量雄天下。
天下有大事,公可屬。系之以詩曰: 天子在祚,歲在甲午。
西人傳言,有寇在垣。庭有武臣,謀夫如雲。
天子曰嘻,命我張公。公來自東,旗動纛舒舒。
西人聚觀,於巷於塗。謂公暨暨,公來於於。
公謂西人,安爾室家,無敢或訛。訛言不祥,往即爾常。
春爾條桑,秋爾滌場。西人稽首,公我父兄。
公在西囿,草木駢駢。公宴其僚,伐鼓淵淵。
西人來觀,祝公萬年。有女娟娟,閨闥閑閑。
有童哇哇,亦既能言。昔公未來,其汝棄捐。
禾麻芃芃,倉庾崇崇。嗟我婦子,樂此歲豐。
公在朝廷,天子股肱。天子曰歸,公敢不承。
作堂嚴嚴,有廡有庭。公像在中,朝服冠纓。
西人相告,無敢逸荒。公歸京師,公象在堂。
——選自《四部叢刊》本《嘉佑集》 宗仁宗至和元年秋天,四川壹帶人傳說,敵冠將要侵犯邊界,駐邊軍士夜裏驚呼,四野百姓全都逃光。謠言流步,京城上下大為震驚。
正準備命令選派將帥,天子說:“不要釀成禍亂,不要助成事變。雖然眾人傳說紛起,但我的主意已定,外患不壹定會釀成,事變卻會從內部興起。
這事既不可壹味用文教感化,又不可以壹味用武力解決。只需要我的壹二個大臣去妥善處理。
誰能夠處理好這既需文治又需武功的事情,我就派他去安撫我的軍隊。”於是眾人推薦說:“張方平就是這樣的人。”
天子說:“對!”張公以侍奉雙親為由推辭,未獲批準,於是就動身出發。冬季十壹月到達蜀地。
到任的那壹天,就命令駐軍回去,撤除守備,派人對郡縣長官說:“敵寇來了由我負責,不必勞苦妳們。”到明年正月初壹早上,蜀地百姓象往年壹樣慶賀新春,於是壹直相安無事。
再到了明年的正月裏,百姓相互商量要把張公的像安放在凈眾寺裏,張公沒能禁止得住。 眉陽人蘇洵向眾人說道:“禍亂沒有發生,這是容易治理的;禍亂已成,這也容易治理;有禍亂的苗子,沒有禍亂的表現,這叫做將要發生禍亂,禍亂將發未發之際最難治理。
既不能因為有禍亂苗子而操之過急,又不能因為還沒有形成禍亂而放松警惕。這至和元年秋季的局勢,就象器物雖已傾斜,但還沒有倒地。
只有妳們的張公,卻能在它旁邊安坐,面色不改,慢慢地起身扶正。扶正之後,從容退坐,沒有壹點驕矜自得之色。
替天子管理小民百姓,孜孜不倦,這就是妳們的張公。妳們是因了這張公而得生,他就是妳們的再生父母。
再者張公曾對我說道:‘老百姓沒有不變的性情,只看上司如何對待他們。人們都說,蜀地人經常發生變亂。
所以上司就用對待盜賊的態度去對待他們,用管束盜賊的刑法去管束他們。對於本來已經戰戰兢兢、連大氣也不敢出的百姓,卻用殘酷的刑法去號令他們,這樣百姓才忍心不顧自己這父母妻兒所依靠的身軀,而淪為與盜賊為伍,所以常常發生大亂。
倘若以禮義來約束他們,用法律來差使他們,那麽只有蜀人是最容易管理的。至於逼急他們而發生變亂,那麽即使是齊魯的百姓也會如此的。
我用對待齊魯百姓的方法對待蜀人,那麽蜀人也會把自己當成齊魯之人。假如任意胡來不按法律,用 *** 脅迫平民,我是不願幹的。
’啊,愛惜蜀人如此深切,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