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章,主要是對人物的壹個總的概述,包括作者對蘇東坡評價,歷史地位置,喜歡蘇東坡的原因等。
這本書的作者林語堂首先講了他選擇蘇東坡寫傳記的原因,他說:我們只能完全了解我們真正喜歡的人。雖然李白,杜甫也很偉大,但是我還是偏愛蘇東坡。首先是因為蘇東坡本人心智才華的卓越,其次是蘇東坡的生活資料、文集很多。
作者研讀了蘇東坡的大量劄記、文集深深被他折服,認為雖然蘇東坡壹生飽經憂患,但經過了那麽多的人生曲折也沒有變得尖酸刻薄,相比之下,他的人性更加“溫和敦厚”。
蘇東坡生於宋仁宗景佑三年即1036年,逝世於金人征服北宋的25年之前。他是在北宋最好的皇帝仁宗當政期間長大,在壹個心地善良卻野心勃勃的皇帝神宗在位期間做官,在壹個18歲的呆子哲宗登王位之時遭受貶謫。研究蘇東坡傳,同時也是研究宋朝因朋黨之爭而衰敗,終於導致國力耗竭,小人當政。
在蘇東坡的青年時期,朝廷上有壹批純儒賢臣,到北宋將亡之際,他們已悉數雕零。當時宰相王安石為了實現新政,安排若幹小人取而代之,宋朝國力之削弱實質是實行新法。
身為詩人、哲人的蘇東坡拼命將自己個人之平實常識與經濟學家王安石的邏輯對抗。他與王安石狹路相逢,他們倆的沖突決定了蘇東坡壹生的宦海生涯,也決定了宋朝帝國的命運。
蘇東坡和王安石誰也沒有活到親眼看見他們相爭的結果,誰也沒有看到北方異族征服中國,不過蘇東坡活到親自看見實行新政的惡果,他看見了王安石那麽熱愛的農民,必須逃離鄉裏,並不是因為饑饉旱澇的年月,而是在五谷豐登的年月,因為他們沒能還清官家強逼他們借的款項與利息。蘇東坡只能為他們呼天求救,但是卻無法壹施援手。
在實施新政不可侵犯的名義之下,百姓只有在朝廷的高壓政治之下輾轉呻吟,在瘋狂的爭權奪利之中,黨派的狂熱淩駕於國家利益之上,國家的道德力量、經濟力量大為削弱。正如蘇東坡所說:在這種情境下,中國很容易被來自西伯利亞的敵人征服。無怪乎後來朝廷滅亡,中國不得不遷往江南。
蘇東坡去逝後,南宋的高宗皇帝坐在新都杭州,開始閱讀蘇東坡的遺著,尤其是他那有關國事的文章,越讀越敬佩他的謀國之忠,越敬佩他的誌剛大勇。
為了追念蘇東坡,把蘇東坡的壹個孫子封為高官,所有這些舉動使蘇東坡身後的名氣達到巔峰。到孝宗乾道6年,賜他謚號文忠公。皇帝對他的天才寫照,至今仍不視為最好的贊詞。到今天,各種版本的宋文忠公全集的卷首,都擁有皇帝的聖旨和皇帝欽賜的序言。
由此觀,蘇東坡在中國歷史上的特殊地位,壹是他對自己的主張原則始終堅定不移,二則是由於他詩文書畫藝術上的卓絕之美。
他的人品道德構成了他名氣的骨幹,他的風格文章之美則構成了他精神之美的骨肉。
我們不會從內心愛慕壹個品格低劣的無恥作家,即便他的文字再有才華,也終歸無用。
孝宗賜與蘇東坡集的序言,就盛贊他浩然正氣的偉大,這種正氣就是他的作品不同於那些華靡之作,並且使他的名氣屹立如山,不可動搖。
蘇東坡的詩文中有壹種特質,實在難以言喻,傑作能使歷代人人愛讀,而不為短暫的文學風尚淹沒,甚至歷久而彌新,必然有壹種我們稱之為發自肺腑的“真純”,就猶如寶石不怕試驗真金不怕火煉。正如蘇東坡寫信給謝民師說:文章如精金美玉,是有定價,非人所能以口舌論貴賤也。
那麽文章的“真純”為何物?蘇東坡有他自己的見解。他說:做文章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行於當所行,常止於不可不止,紋理自然,姿態橫生。
只要作者的情思美妙,又能真實精確地表達出來,表達得夠好,迷人之處與獨特之美便自然而生。文章能表現精妙而能得心應手,則文章的簡潔,自然,輕靈,飄逸,便不求而至。
使讀者快樂,是蘇東坡作品的壹個特點。蘇東坡曾寫書信給朋友說:“我壹生至樂只在執筆為文之時,心中錯綜復雜之情思,我筆皆可暢達之。我自謂人生之樂,未有過於此者也。”蘇東坡認為作者自由創作時能自得其樂,讀者閱讀時也覺愉悅歡喜,文學存在人間也就大有道理了.
蘇東坡對文學上的主要貢獻在於,他從以前專限於描寫閨怨相思的詞上,開拓其領域,使之可以談道談禪,談人生哲理。
蘇東坡的詩,用韻總比別人自然,用典總比別人深刻,在寫散文時,他筆力所及至為廣闊,至莊嚴純正的古文風格,至輕松曼妙扣人心弦的小品,無所不能,各臻其妙。
他是中國主要的詩人和散文家,也是壹流的畫家書法家,他曾開鑿湖泊輸水,治水築堤,自己尋草藥,涉獵煉丹術,儼然是個全才。
同時也可以說蘇東坡是壹個極講民主精神的人,因為他與各行各業都有往來,上至帝王、詩人、公卿、隱士、藥師、酒館主人,下至不識字的農婦。他為杭州廣州興辦水利,建立孤兒院和醫院,創建醫療制度,嚴禁殺嬰。
在王安石變法期間,他著手全力從事救濟饑荒,不惜與掣肘刁難的官場抗爭,壹直為百姓抗拒朝廷,為寬免平民的欠債而向朝廷懇求,必至成功而後已。他只求獨行其是,壹切付之悠悠。今天我們可以說,他是個具有現代精神的古人。
第2章主要講蘇東坡生活的環境,他的祖父,他的父親,和他的家庭,他的家風。
蘇東坡的家鄉在距樂山140英裏以外的眉州的眉山鎮。父親蘇洵,所有二子,長子蘇軾蘇轍。
眉山位於樂山與四川省會成都兩地之間。戰國時代李冰的治水天才使當地有完整的水利灌溉溝渠,近千年來,在良好的維護下始終功能完好,川西地區千余年來沃野千裏,永無水患。
蟆頤山的小山丘下,稻田、果園、菜圃,構成廣漠的壹代平原,竹林與矮小的棕樹則點綴處處。自南方進入眉山,沿著整潔的石板路便可到達城鎮的中心。
眉山鎮上街道整潔,五六月間荷花盛放,最為有名。在壹條巷子中有壹座中等結構的住宅,自大門進入,迎面是壹道漆有綠油的影壁,使路上行人不至於看見住宅的內部。影壁之後出現中型有庭院的房子,在房子附近有壹棵高大的梨樹,壹個池塘,壹片菜畦,在這個小家庭花園之中,花和果樹的種類繁多,墻外是千百竿翠竹構成的竹林。
1036年12月19日,在這棟房子裏壹個嬰兒發出啼聲,他就是蘇東坡。蘇家是小康之家,有自有田產,還有使女和奶媽。
蘇東坡降生時祖父仍然健在,時年63歲,生得高大英俊身體健壯,酒量極大,慷慨大方。雖然他不識字,但是人品不凡。鄉人儲米,他儲谷萬石,在荒年欠收時救濟鄉裏。因為長期儲存,米會腐爛而谷不會腐爛。
他祖父衣食無憂,優哉遊哉,時常攜酒壹樽與親友在草地上席地而坐。蘇東坡的酒量不是由祖父那裏繼承而來的,但是他的酒氣是來自祖父。這位老先生不識字,但智慧才華在身上深藏不露,卻在他兒子的兒子身上光榮燦爛地綻放了。身心精力過人的生活,胸襟氣度的開闊,淳厚正直,卻都存在於老人身上。
蘇東坡的父親蘇洵天性沈默寡言,但卻秉賦穎異,氣質謹嚴,思想獨立,性格古怪。自生了兩個兒子後,蘇洵自己的態度也嚴肅起來,追悔韶華虛擲,痛自鞭策。
四川的居民是在宋代就吃苦耐勞,機警善變,有自持自制的精神,依然保存壹些古老的風俗文化,由於百年前就發明了印刷術,後續之風勃然興起。
在蘇東坡的時代,本身就已經出了不少的官員學者及學術的造詣,都高於當時的黃河流域壹帶。當時的成都昌文化中心,以精美的信箋,四川的錦緞,美觀的寺院出名。
第3章童年與青年
應該說蘇東坡生長的家庭環境非常好,母親知書達理,父親天賦異稟。蘇東坡小的時候也是絕頂聰明,他是最受老師誇獎的學生之壹,在讀書之外還有很多的興趣。
10歲的時候就能把文章寫得妙趣橫生。他有壹篇《黠鼠賦》,就是描寫壹只狡猾的老鼠掉入壹個瓦甕裏,假裝已死,把甕倒在地上它便急速逃跑,這樣把大人騙過。
蘇東坡小的時候讀書也非常用功,經典古籍都熟讀智通,他會把經書和政史都抄壹遍。這種用功的方法對蘇東坡大有好處。在朝堂之上,皇帝問典的出處,他都能對答如流,在抄書的時候,他正好可以練練書法,後來他的書法後來也成為時人爭相收藏的寶物。
蘇東坡與弟弟的感情非常好,兄弟之間,性格互補,既是手足,亦是師友。
在兄弟兩個大量文學經典的時候,他們的父親趕考鎩羽而歸,但是蘇洵還是願意聽著晚輩高聲朗讀經典,他每每倚窗而聽,認為是壹大樂事,還矯正兒子的讀音。這也使他也恢復了希望,受傷的容易心便不藥而愈。而這兩個青年的兒子,在詩書上、書法上已經勝過乃父而 雛鳳清於老鳳生 了。
蘇東坡也深受父親的影響,文章延續了他父親壹貫堅持的淳樸風格,力戒當時流行的華美靡麗的習氣,這樣的家庭真是文學天才青年發育的搖籃。
蘇洵的性格有嫉惡如仇的壹面,蘇東坡在晚年時也表現出了這種特性,同時蘇東坡又是壹個多情的人,蘇的堂妹是他的初戀情人,蘇東坡說她是慈孝溫文。後來堂妹去逝,他寫信給兒子說他”心如刀割“,雖然重病在身,還掙紮著到墳上去祭奠,後有朋友去看他,發現他面向墻壁正在抽搐哭泣。
蘇東坡18歲娶妻,在古人看來父母包辦的婚姻,在選擇配偶上是可以省去青年人許多浪費的時光和感情的紛擾。
蘇東坡20歲時父子三人赴京趕考,遇上德高望重”求才育才“的歐陽修。當時,北宋朝重視為國求才,對考試非常重視,有壹套非常嚴格的考試流程,所以,過去多年來三更燈火五更雞的”苦讀力學“都是為了那壹刻。
當時還有壹個誤會,是歐陽修對蘇東坡的文章內容與風格十分激賞,以為壹定是他的朋友曾鞏的,為了避免招人批評,把本來列為卷首的這篇文章改為二卷。
後來蘇東坡考取進士深得歐陽修賞識,成為終生不渝的老師與師生關系。歐陽修說:讀東坡來信,不知為何我竟喜極汗下。他有壹天對兒子說:記住我的話,30年後無人再談論老夫。
果然,蘇東坡死後10年之內,果然無人再談論歐陽修,大家都談論蘇東坡,他的著作在朝廷被禁時有人還偷偷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