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於姬姓。出自周武王的同母弟姬叔封,即康叔。周武王得天下而“封諸侯,建同姓”,起中國“封建”之始時。因年幼最初被封在京畿內康國,所以得名為康叔。當年周武王克殷紂,以殷余民封紂王之子武庚祿父,位比諸侯,以奉其先祀不絕。因武庚未盡服,恐怕他將來乘機作亂,武王就令兩個弟弟管叔鮮、蔡叔度為祿父相,以治殷。周武王駕崩後,年僅12歲的周成王繼位,由他的四叔周公旦輔政。管、蔡懷疑周公擅權,聯合武庚壹起作亂,被周公伐滅。之後,周公看到對殷商遺民的統治成了壹個十分棘手的問題,理由很明顯,這些殷商的遺民,內心未必認同姬周,如果對他們的處置不當,很可能會引起叛亂,豈不是後患無窮!周公最後決定,把這批殷商遺民交給當時素負賢名的康叔去統治,並且改封康叔為衛國國君,侯爵。後來,康叔至衛,按照周公的教導,把過去那些壹直蠢蠢欲動的殷民處置得心服口服,做到了“化敵為友”,功在周朝社稷。因此,康叔的聲譽日隆,到周成王長大親政之時,並且被舉用為司寇,權位高於其他諸侯。他逝世後謚號是“康”,其後便有以謚號為氏,或以封邑為氏,稱康氏。史稱康氏正宗。
後世康氏源於康叔,在歷來研究姓氏學的學者心目中,是被認為“不容置疑”的,因此,所有古籍對於漢族康氏的姓源,也都只有這樣壹種記述,譬如,《姓纂》和《姓苑》等書就異口同聲地指出:“衛康叔之後以謚為氏”,可見得康氏的源自周初名人康叔。康氏族人大多尊奉康叔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戰國時宋康王後人,有以康為氏;東周楚康王後人,有以康為氏,現在廬山康王谷。
脈系二
源自康居(康國),以國為氏。
據《漢書·西域傳》記載:“成帝時,康居遣子侍漢,貢獻。然自以絕遠,獨驕慢,不肯與諸國相望。” 但漢庭因為“其新通,重致遠人。終羈縻而未絕。”以上記載明確地說:西漢成帝時,康居國曾遣子入漢,而且此後雙方還交流不斷。後《梁書》卷壹八《康絢傳》亦載:“初漢置都護,盡臣西域,康居亦遣侍子,待於河西,因留為黔首,其後即以康為姓。”此條不僅繼承上說,且更具體地指出:後留於河西,以國為氏。
為什麽說康氏出自漢代西域康居(唐康國)國王子之後裔,以國名為氏呢?證據如下:
(1)今查正史諸書,首載康氏名人傳記的是《梁書》卷壹八《康絢》(南史下卷55康絢傳同),書載:“初漢置都護,盡臣西域,康居亦遣侍子,待於河西,因留為黔首,其後即以康為姓。”這是史書明文記載的,不容置疑的。
(2)今查《世本》輯本、東漢王符《潛夫論》誌氏姓篇,應劭《風俗通》姓氏篇,均無康姓記錄。這說明從黃帝傳說時代至東漢末年如此長時期內,未有康氏(指衛康叔之後裔)活動之痕跡。只有在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康居人來華後,始有記載康姓人士的活動,所有這些康氏均稱康居人。
(3)為何唐《元和姓纂》,書稱“衛康叔之後以謚為氏”呢?最初來華的康居人(唐康國)對於自身的來歷並不諱言,也不願割舍。如《康婆墓誌》(647年):“博陵人也,本康國王之裔也。高祖羅,以魏孝文世,舉國內附,朝於洛陽,因而家焉,故為洛陽人也。”《康阿達墓誌》(貞觀年間):“西域康國人也。祖拔達,涼州薩保。父莫量,同葬安樂裏。”但安史之亂後,生活在中原的大多數康國人的墓誌有個明顯的變化,即諱言出身,他們力圖用改變自己的出身和郡望的做法,來與胡人劃清界限。如《<康府君夫人康氏墓誌》(760年):“會稽人也。春秋五十有七,以乾元三年二月廿二日,葬於長安縣城西龍首原,禮也。”《康氏墓誌》稱:“會稽人。” 《康誌達墓誌》(821年):“本會稽人也。自曾祖曰延慶,皇朝左威衛大將軍,徙居為京兆長安人也。考曰日知,皇朝兵部尚書、左威衛上將軍,贈尚書左仆射。”原因就是因發動安史之亂的安祿山、史思明出身粟特,因此在安史之亂被平定後,唐朝統轄地區有壹種排斥胡化的思潮,從而對這裏的粟特人心理和生存產生了壹定的影響。因此,為求得生存和發展、盡快融入漢族社會,擺脫自己外來民族的色彩,便紛紛改變郡望主動使自己“變”胡為漢,都將自己的遠祖上溯到商周時期。 源於匡易康。
公元960年,趙匡胤建立宋朝。登基後下詔天下避諱,令“匡”氏改為音近的“康”氏。雖然在宋末以後,有部分支系陸續又改回姓匡,但大部分還延續著康姓。世代居住在泰和(古西昌);吉安、吉水、安福(古廬陵);南昌(古豫章、古洪州);南京(古金陵);宜春、分宜(古袁州)等地。以至於泰和(古西昌)成為匡易康氏的第二個發祥地,是廣大匡易康氏的向往之地。
在明朝初年,“江西填湖廣”,遷徙的原因是朱明王朝的遷民運動。元末暴發眾多農民起義,多年的戰爭使湖廣(現湖北、湖南)人口大量減少。明初朝廷下詔,從江西遷民填充湖廣。故這時期,有許多匡易康氏及其他百姓從江西泰和、吉安等地遷徙到湖廣壹帶。現在的湖南、湖北境內的許多康氏支系,就是在這次大遷徙中的匡易康氏的後裔子民。
在清朝初年的“湖廣填四川”遷民運動中,又有許許多多匡易康氏子民從湖南、湖北遷徙到四川、重慶等地繁衍生息。此次運動的原因是明末,張獻忠的起義軍幾次攻占四川,以及滿清對四川的多次洗劫,戰爭造成了四川人口的嚴重銳減。清初,朝廷下詔從湖廣遷民到四川。
根據“康氏脈系研究網”現在收集掌握的資料說明,在如今中華大地上,處處都有匡易康氏的支系分布。匡易康氏已經成為中華康氏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口眾多,人才輩出,為中華康氏大家族做出了重要貢獻!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誌·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黑龍江誌稿》記載:
⑴.蒙古族卓爾古特氏,亦稱朱勒豁得氏,世居科爾沁。後有滿族引為姓氏,滿語為Jorgut Hala。所冠漢姓為朱氏、周氏、康氏。
⑵.蒙古族珠爾奇特氏,亦稱主兒乞氏、主兒勤氏、月兒斤氏、禹兒乞氏、朱日其德氏,源出成吉思汗第四世祖合布勒長子斡勤巴兒合黑所建部落名稱,是蒙古東方三部落之壹,日本學者和田清認為其是女真人,達斡爾民族亦有該姓氏,滿語為Jurkit Hala。清朝中葉以後,後多冠漢姓為康氏。
⑶.蒙古族瑚爾拉特氏,出自清朝初期陳蒙古巴爾虎氏、亦稱胡拉特爾氏,後有滿族、達斡爾族引為姓氏,滿語為Hurlat Hala。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瑚爾拉特氏族奉命隨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派駐遼寧丹東鳳凰城,屯墾於璦河沿岸影壁山附近,其後代多冠漢姓為康氏、胡氏。今主要聚居於鳳城大堡蒙古族鎮。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誌·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赫舍哩部族人,滿語為Heseri Hala,取部落名為氏,世居都英額地區(今遼寧清原英額門)。滿清開國初,其祖赫舍哩·碩色歸清,隸屬正黃旗滿洲,精通滿、漢、蒙文字,其子赫舍哩·索尼亦精滿、漢、蒙文字,由頭等侍衛歷著戰功,受世祖章皇帝之托顧命為輔政大臣,受壹等公,謚文忠。其租墓在昭陵左掖,後代分為赫、張、康三氏。其中的康氏始祖為赫舍哩·卡宜奇郎,取名字的漢字諧音“康”為氏,隸屬正黃旗滿洲,官拜木力占牛錄、武德騎尉。他在清康熙年間出兵遼東,生五子,長子和次子皆無後,五子過繼富氏。三子赫舍哩·達士巴和四子赫舍哩·招裏其的後人分為兩支,前後駐防丹東鳳凰城,分別在正黃旗滿洲和正白旗滿洲下註冊。赫舍哩·卡宜奇郎墓葬遼陽澗溪溝。
⑵.滿族(蒙古族)卡克他氏,稱亦卡爾他吉爾氏、卡勒塔基爾氏,滿語為Kartagir Hala,卡克他氏在努爾哈赤時期就有陸續歸附後金的(比如遼寧省鳳城有壹支卡克他氏現在姓康,就是努爾哈赤時期投奔來的)但主要還是在皇太極時期入的八旗。崇德4年(公元1639年)清太宗皇太極調軍平索倫部,從此索倫部眾悉數編入八旗,但真正被調往沈陽的只是壹小部分,多數索倫部眾就地安置編旗繼續從事生產,清廷並沒有將其納入深層的八旗管理。到康熙年間,由於沙俄的進犯黑龍江上遊的各旗索倫人才真正列入以車滿洲,編練成兵參加了雅克薩戰爭。此後因索倫部旗人在戰爭中的英勇表現,清廷將其視為精銳兵源,每有重大戰事必調遣自黑龍江。索倫部旗人幾乎參加了清中期以後的所有戰爭。今天黑龍江省的壹些老姓卡克他氏的滿族人就是這些以車滿洲索倫部旗人的後代。,祖籍在長白山以東訥佛賀城。始祖名“塔木太阿古”隨努爾哈赤其兵,後來他的孫子1644年從龍入關。1687年四世孫卡克他氏圖美、圖奈兄弟2人奉命遷居鳳凰城駐防,隸蒙古鑲白旗官保佐領下當差,居鳳凰城北山,圖美任參領,圖奈任額兵,為始祖。因家屬仍在北京,弟圖奈未再娶妻,兄圖美娶妻王氏,生3子。長子七力根特,次子巴力士,三子那保。長子生5子,名叫依力巴、福壽、必倫太、五十九、六十九;次子生3子,名叫溪力巴、溪力登、合色;三子生4子,名叫七根、八牙力士、八各、托力吉。至第二世遷居大堡康家溝。由是人口增多,至1905年康家溝壹支人口達到1000多人。1905年編修《卡克他氏宗譜》,以慶字為第八世,確定慶(上)會(上)運(下)昌(下)明(下),英(上)才(下)濟(上)聖(上)清(下)。國(上)華(下)全(下)貴(上)品(下),世(上)祿(下)廣(上)恩(下)榮(上)。德(上)義(下)昭(上)隆(上)業(下),賢(下)良(上)繼(上)盛(下)名(上)。永(上)懷(上)先(下)澤(下)厚(上),保(上)泰(上)益(上)和(下)平(上)40個字以序輩數。括號中上者用於姓名中間,俗稱居中;下者用於末尾,俗稱落底。已傳13世
⑶.滿族額勒赫氏,滿語為Elhe Hala,滿族姓氏,漢義“平安、康泰”,世居綏分(今綏分河上遊地區)、愛琿(今黑龍江黑河愛琿鎮)、黑龍江沿岸等地,後多冠漢姓為康氏、安氏。
⑷.滿族康錫哩氏,滿語為Kangsiri Hala,世居伊巴丹(今遼寧桓仁雅河鄉附近),後多冠漢姓為康氏。
⑸.滿族訥哷氏,亦稱那爾氏,滿語為Nere Hala,世居黑龍江,所冠漢姓為春氏、康氏。
⑹.滿族滿族卡宜氏,滿語為Kay Hala,以祖名為氏,原屬於赫舍哩氏族中的壹支,受命駐防鳳凰城,分隸正黃旗和正白旗下,隸正白旗者依然姓赫舍哩氏,而隸正黃旗下者皆取始祖“卡宜奇郎”的前兩個字“卡宜”為姓,後多冠漢姓為康氏。
⑺.滿族康儀理氏,滿語為Kangyili Hala,亦稱康吉裏氏,漢義“苗條”,世居費爾塔哈村(今吉林西南二百五十公裏處),後多冠漢姓為康氏。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瑤族、土族、羌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康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康氏,世代相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