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香港中央圖書館的演變特征

香港中央圖書館的演變特征

市政局在1996舉行的香港中央圖書館公眾諮詢會海報,展示的是建築物頂部的原始設計。在六十年代,市政局決定興建壹座全新的中央圖書館,作為香港的旗艦圖書館。建立香港中央圖書館的規劃應運而生。在香港中央圖書館落成之前,香港共有五間中央圖書館,分別是香港大會堂圖書館、九龍中央圖書館、沙田中央圖書館、荃灣中央圖書館和屯門中央圖書館。

香港中央圖書館的所在地曾經是港島唯壹的露天排球場。隨著越來越多的印尼家庭傭工周日聚集在銅鑼灣,這裏成了他們聚集玩耍的地方。後來政府決定在這裏建壹個中央圖書館,壹度引起當地人的爭議,擔心外籍家庭傭工缺少聚會場所。

該建築的設計也引起了爭議。1997年,時任市政局主席的梁定邦與市政總署署長鐘麗國女士公開批評中央圖書館的設計。雖然鐘女士提出的高科技設計因工程已經開工而被否決,但仿古典風格的建築設計也被市政局議員嘲諷為中國大陸的別墅。中央圖書館的建造費用高達6.9億港元,受到立法會財務委員會委員的批評。籌備部門改變了大樓頂部的原有設計,增加了羅馬裝飾柱,被指浪費公款。

香港中央圖書館內外隨處可見圓、方、三角組成的幾何圖案,有“天圓地方圓”、“知識積成塔”的比喻意義。由於最初的設計是市政局下屬的中央圖書館,所以在大樓的電梯門和扶手上都可以看到市政局的徽號。雖然香港市政局已經解散,但當局仍然保留了這個會徽,理由是它也是香港市花紫荊花的抽象圖案。

2001 5月17日,香港中央圖書館由前行政長官董建華揭幕,5月18日正式開館。

香港中央圖書館中庭的噴泉上有壹個旋轉的地球儀。

正門前有壹個噴泉,也是這個圖書館的象征。

通往大堂入口的臺階(刻有中英文名言)

羅旭和爵士的頭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