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浙江大學農學院從筧橋遷入華家池,在華家池邊建立新校舍。
1937年夏,抗日戰爭爆發,農學院內遷貴州湄潭。
1945年,抗戰勝利後農學院從湄潭遷回杭州。然而在西遷期間,農學院原址遭到了毀滅性破壞,昔日秀麗的華家池已滿目瘡痍,屹立在華家池畔的校舍不復存在,校園壹片廢墟。在竺可楨校長領導下,1946年起在華家池南面,先後建造了神農館、後稷館、嫘祖館、西齋和華1至華4齋。神農、後稷、嫘祖館是教學辦公樓,名稱是“不忘以農為本”之意,因中國古代有神農教民耕作、後稷教民稼穡、嫘祖教民育蠶之傳說,西齋是圖書館,華1至華4齋是學生宿舍。
至上世紀80年代,華家池校園已成為我國普通高校中環境最優美的校園之壹,1993年被全國綠化委員會授予“全國部門造林綠化300佳單位”光榮稱號,《國家人文地理》壹書,把浙江大學華家池列為中國高校66個最美的地方。
經過數十年的建設,現今環繞華家池已形成“三山、壹島、六亭、壹長廊”的優美景觀。池的四周有“小孤山”、“小三潭印月”、“小平湖秋月”、“小蘇堤”等景點,因此有“小西湖”之美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