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īn jīng
2 英文參考YIN meridian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Lòugǔ SP7 [中國針灸學詞典]
3 概述陰經:1.陰脈;2.歸屬於六脈的經脈;3.經穴別名。
4 陰脈·陰經陰經又稱陰脈[1]。指經脈之中屬陰者[1]。包括手足三陰經、任脈、沖脈、陰維脈、陰蹻脈等[1]。
5 歸屬於六臟的經脈·陰經
陰經指歸屬於心、肝、脾、肺、腎、心包六臟的經脈[2]。
太陰經:有陰氣旺盛之意義,因為其位於三陰經之最表層,故有太陰為開之稱。
少陰經:有陰氣減弱之意義,其位置在太陰與厥陰之中間,故有少陰為樞之稱,亦即本經在兩陰經之間,起著樞紐之作用。
厥陰經:是陰氣發展之最後階段,開始重新向陽之方面轉化過程,亦即是在太陰和少陰兩經陰氣交盡之際,其位置在太陰與少陰之裏面,故有厥陰為合之稱。?
在中醫學上五臟屬陰屬裏故為內,六腑屬陽屬表故為外,有相互表裏配偶之意,而陰經屬陰、屬內,陽經屬陽、屬外相對,所以陰經和陽經同臟腑表裏關系壹樣,配成壹對壹對,其配對情形如下:
手太陰肺經(裏) 配對 手陽明大腸經(表) 足陽明胃經(表) 配對 足太陰脾經(裏) 手少陰心經(裏) 配對 手太陽小腸經(表) 足太陽膀胱經(表) 配對 足少陰腎經(裏) 手厥陰心包經(裏) 配對 手少陽三焦經(表) 足少陽膽經(表) 配對 足厥陰肝經(裏) 6 經穴別名·陰經陰經為經穴別名[2]。見《針灸學》(南京)。即漏谷[2]。
穴位 漏谷 漢語拼音 Lougu 羅馬拼音 Louku 美國英譯名 Leaking Valley 各國
代
號 中國 SP7 日本 7 法
國 莫蘭特氏 RP7 富耶氏 德國 MP7 英國 Sp7 美國 Sp7
漏谷為經穴名(Lòugǔ SP7)[3]。出《針灸甲乙經》。別名太陰絡[4]。屬足太陰脾經[4][3]。漏即漏下,谷指五谷,本穴善治泄瀉痢疾,故名漏谷[3]。主治腹脹,脘腹脹滿,腸鳴切痛,腹脹腹鳴,急性腸胃炎,慢性腸胃炎,腸鳴音亢進,飲食不化,消化不良,疝氣,腹痛,少腹疼痛,泄瀉,赤白痢,腰膝厥冷,小便不利,遺精,下肢痿痹,下肢濕痹,足脛腫痛,細菌性痢疾,尿路感染,功能性子宮出血,癔病,腳氣,丹毒,偏墜,腿膝厥冷,膝踝腫痛,肩胛部疼痛,下肢麻痹,精神病等。
6.1 陰經的別名太陰絡(《備急千金要方》)。
6.2 出處《針灸甲乙經》:漏谷,在內踝上六寸,骨下陷者中。
6.3 穴名解漏即漏下,谷指五谷,本穴善治泄瀉痢疾,故名漏谷[3]。
漏,是滲泄和穴洞的意思。谷即山窪無水之地,又指肌肉之結合處,《內經》謂:“肉之大會為谷。”穴在三陰交上3寸處,脛腓二骨夾隙中。《醫宗金鑒》謂:“在夾骨隙中”,故喻之為谷。又以脛骨有漏血孔,與本穴遙相關通,故名之為“漏谷”。[5]
本穴外表部位與足陽明絡穴“豐隆”部位相對,或與足陽明經有所溝通,故名“太陰絡”也[5]。
6.4 所屬部位小腿[6]
6.5 漏谷穴的定位標準定位:漏谷在小腿內側,當內踝尖與陰陵泉的連線上,距內踝尖6寸,脛骨內側緣後方[7][8]。
漏谷在小腿內側,內踝尖上6寸,脛骨內側緣後際。正坐或仰臥取穴[3]。
漏谷位於小腿內側,內踝尖上6寸,脛骨後緣處[4]。
漏谷穴在足太陰脾經中的位置
漏谷穴的位置
漏谷穴的位置(足太陰脾經)
漏谷穴的位置(肌肉)
漏谷穴的位置(骨骼)
6.6 取法漏谷在小腿內側,內踝尖上6寸,脛骨內側緣後際[3]。正坐或仰臥取穴[3]。
正坐或仰臥位,脛骨內側髁下方至內踝尖連線的中點稍下(0.5寸),脛骨內側面後緣取穴[9]。
正坐或仰臥位,在內踝高點上6寸,脛骨後緣,當陰陵泉和三陰交的連線上取穴。
6.7 穴位解剖漏谷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三頭肌、趾長屈肌、脛骨後肌。血管、神經分布同三陰交。(有大隱靜脈,脛後動、靜脈。分布著小腿內側皮神經,深層後方有脛神經。)皮膚由隱神經分布。皮下組織內的脂肪組織增多,有隱神經和大隱靜脈伴行經過。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小腿深筋膜,在小腿三頭肌(腱)前方進入趾長屈肌和脛骨後肌。在趾長屈肌的後方有徑後動、靜脈和脛神經並行經過,營養並支配以上諸肌。
6.7.1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小腿三頭肌→趾長屈肌→脛骨後肌[3]。
皮膚→皮下組織→脛骺肌[8]。
6.7.2 穴區神經、血管淺層有隱神經和大隱靜脈分布;深層有脛神經和脛後動脈的分支分布[8]。
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深層後方為脛神經;並有大隱靜脈及脛後動、靜脈通過[4]。
6.8 漏谷穴的功效與作用漏谷有健脾化濕、理氣宣痹的作用[3]。
漏谷有健脾和胃,利尿除濕的作用。
《備急千金要方》:“漏谷主久濕、痹不能行,主小便不利。”《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濕痹不能久立”,以該穴有通陽助熱、滲濕利尿作用,治腸鳴、逆氣、痃癖、冷氣在腹、膝痹等癥[5]。
6.9 主治病癥漏谷穴主治腹脹,脘腹脹滿,腸鳴切痛,腹脹腹鳴,急性腸胃炎,慢性腸胃炎,腸鳴音亢進,飲食不化,消化不良,疝氣,腹痛,少腹疼痛,泄瀉,赤白痢,腰膝厥冷,小便不利,遺精,下肢痿痹,下肢濕痹,足脛腫痛,細菌性痢疾,尿路感染,功能性子宮出血,癔病,腳氣,丹毒,偏墜,腿膝厥冷,膝踝腫痛,肩胛部疼痛,下肢麻痹,精神病等。
漏谷穴主治腹脹、腸鳴、腰膝厥冷、小便不利、遺精、下肢痿痹[8]。
漏谷主治脾胃、肝腎、少腹等疾患:如脘腹脹滿、腸鳴切痛、泄瀉、赤白痢、飲食不化、小便不利、遺精、疝氣、少腹疼痛、下肢濕痹、足脛腫痛等[3]。
現代又多用漏谷治療消化不良、細菌性痢疾、尿路感染、功能性子宮出血、癔病、腳氣等[3]。
漏谷主治腹脹腹鳴,消化不良,小便不利,丹毒,腳氣,偏墜,腿膝厥冷等[4]。
漏谷穴主治腹痛,腹脹,腸鳴;小便不利;遺精;下肢痿痹,膝踝腫痛,腳氣[9]。
消化系統疾病:急慢性腸胃炎,腸鳴音亢進,消化不良;
運動系統疾病:肩胛部疼痛,下肢麻痹;
其它:尿路感染,精神病。
6.10 刺灸法 6.10.1 刺法壹般直刺0.5~1.0寸[3]。
直刺1~1.5寸[4][8][9],局部有酸脹感[9],可擴散至小腿外側[9]。
直刺0.5~0.8寸,局部酸脹,可擴散至小腿外側。 深刺時須防刺傷脛後動、靜脈。
6.10.2 灸法可灸[3][9]。
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4]。
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禁灸。
6.11 配伍漏谷配曲泉,有活血祛瘀的作用,主治血瘕。
漏谷配陰陵泉、三陰交,有溫經通絡除濕的作用,治下肢重病[9]。
漏谷配中極、太溪、三陰交,治遺尿[9]。
6.12 文獻摘要《針灸甲乙經》:腹中熱,若寒腹善鳴,強欠時內痛,心悲,氣逆,腹滿,漏谷主之。少腹脹急,小便不利,厥氣上頭顛,漏谷主之。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痃癖冷氣,心腹脹滿,食飲不為肌膚,濕痹不能久立。
《類經圖翼》:主治膝痹腳冷不仁,腸鳴腹脹,痃癖冷氣,小腹痛,飲食不為肌膚,小便不利失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