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是有騎兵的,這壹點從已經挖掘出來的漢墓中的壹些陶塑以及壁畫中都能看到。比如說漢景帝陽陵出土的彩繪騎兵俑就可以看到,壹批馬上騎著壹個人,上肢的動作就是典型的拉馬韁的動作。還有就是現藏於陜西歷史博物館的漢墓騎馬出行壁畫,上面清晰的描繪著漢人騎馬甚至手中舉著旗桿。
不僅如此,在流傳下來的估計當中都對漢代的騎兵有所記載。比如說在漢代的古籍中就記載著騎兵的標準“民年二十三為正,壹歲為衛士,壹歲為材官、騎士,習禦射、騎馳、戰陣”。這裏面提到的“騎士”就是指的騎兵,當上騎兵後不僅僅有嚴格的訓練,還有定期的考核成績,分別由中央和地方負責。由此可見漢代確有騎兵無疑。
不過這裏又產生了壹個問題,那就是,漢代的騎兵如何在沒有馬鐙的狀況下培養出騎兵的?首先,有壹種猜測是馬鐙在漢代已經出現,只不過由於是木制的,所以很容易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就漸漸遺失了。另壹種說法,則更加確實,那就是漢代的騎兵學會了不鞍而騎的方法。實際上這壹點遊牧民族在很早就可以做到。而漢代也刻意的挑選了來自西北隴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六郡的“良家子”作為漢代騎兵的主要兵源。這主要是因為這些地方受到少數民族的影響較大,從小耳濡目染,所以善騎射的人比較多。
此外,漢代的騎兵近戰用的最多的武器是馬刀,這樣便於快速沖殺。在漢匈戰爭中,漢軍的騎兵自然是當仁不讓的主力,十幾萬騎兵在衛青、霍去病這樣的將領帶領下,充分發揮騎兵的優勢,最終迫使匈奴遠遁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