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什麽是栽培果樹起源?

什麽是栽培果樹起源?

指人類最初馴化果樹植物的時間和地點。通過研究栽培果樹起源,可以借鑒前人的經驗,充分有效地利用果樹種質資源。

世界栽培果樹的起源遠在原始農業誕生前,野生植物的果實就成為人類食物的壹個主要部分。石器時代人類所吃野果的種類十分龐雜;但其中絕大多數後來並沒有發展成為栽培果樹。栽培植物的出現,是從采集食用的果實和種子開始的。

絕大多數重要果樹早在史前時期已經栽培。它們怎樣從野生逐步被馴化、而成為栽培果樹的確切過程已很難追溯。由於多年生木本植物難於集體控制,它的栽培起源無疑要比1~2年生草本植物晚得多。所以野生果實雖然很早就被人類采食利用,但成為栽培植物卻較遲。

栽培果樹的產生是通過采集野生→管理野生→栽培馴化這壹過程而來。許多果樹栽培起源的模式都大體相似,這在某些偏遠山區還可以看到壹些蹤跡,高加索、西亞和天山山脈壹帶的山地居民,將林地辟為麥田,在挖除樹木、灌叢時,而把其中品質較好的西洋梨、蘋果、櫻桃李等在原地保留下來。有證據表明,葡萄就是首先被圈進人們的居留地,受到保護,使它攀緣在樹上,最終發展成為栽培果樹的。這都可以看作是果樹栽培的原始狀態。由於發展不平衡,有些果樹至今還停留在采集野生或管理野生的階段,比如椰子在非洲仍大部處於半野生狀態。許多堅果類果樹也是如此。中國長白山區的山葡萄果酒釀造業,美國緬因州的越橘企業,乃至20世紀70年代在中國引起重視的獼猴桃加工業,它們的原料來源還大部依靠野生果樹。

考古學證據表明,栽培起源最早的壹批果樹是無花果、海棗、油橄欖和葡萄。油橄欖和海棗栽培的確鑿跡象分別出現在銅器與石器並用時代的巴勒斯坦(約公元前3700~前3500年)和美索不達米亞(約公元前4000年)。無花果在新石器時代晚期、葡萄在青銅時代早期已經栽培。它們的果實作為食物生產的補充,開始出現於早期的遺跡中。這些栽培起源早的果樹有壹個***同特點是容易用無性繁殖。據認為石榴的栽培起源也不會比上述幾種晚。香蕉與稍後的杧果和柑橘,其後是包括扁桃在內的壹些李屬果樹相繼被馴化栽培。實際上,由於無融合生殖和無性系繁殖,柑橘、杧果和少數其他熱帶果樹應該更容易進入栽培果樹行列。由於植物遺骸在溫暖濕潤的氣候下比在幹燥環境下被保存下來的機會要少得多,所以柑橘、豐亡果和油梨能獲得的實物證據比起油橄欖、無花果、海棗和葡萄就少得多。大多數資料認為多數原始的柑橘起源於中國,也有些認為是在印度和緬甸。其栽培起源不遲於公元前2000年。中國首先栽培的是柚、橘和香橙。近緣的枳也很早就為人所知,且用為柑橘類的重要砧木。

李屬果樹似通過種子開始栽培。桃的野生種在中國西部很豐富,公元前2000年已有栽培。二倍體的桃和杏可能是在中國西部環境下發展了的自交結實系統;而高度雜合,自交不親和的扁桃更早(公元前3000年)開始栽培。蘋果和西洋梨,雖然研究得比較詳細,但它們的栽培起源也還不夠清楚。仁果類果樹的栽培起源依靠嫁接,特別是就地嫁接,這就使它們與野生種有充分自然雜交的機會。野生的蘋果和梨廣泛分布歐亞廣大地區,所以普通蘋果和西洋梨除了有它們各自的原始祖先外,還先後有其他種的參與,所以它們的栽培起源就更為復雜。原產中國北部和西伯利亞東部的東方梨的野生種進入栽培較早,主要是中國起源的秋子梨和沙梨。

堅果類果樹的栽培起源都比較晚,雖然在新石器和青銅時代的遺跡中曾發現很多堅果,但它們真正馴化卻都較遲。人們似乎對能早開花結果的種類有所偏愛,像無花果、葡萄、石榴、扁桃、桃都是結果早的;香蕉和菠蘿的生長周期也特別短。而實生樹的童期較長,大多數堅果類更甚。榛雖然是中國栽培起源最早的果樹之壹,但始終沒有得到多大改進和發展。除了扁桃之外的堅果類都有這種情況。

少數果樹的栽培起源很晚。如樹莓和醋栗栽培起源於16世紀的歐洲。菠蘿、草莓的栽培起源於18世紀的歐洲。越橘和獼猴桃直到20世紀才開始在美國和新西蘭栽培生產。還有些果樹是在引種其他地區同類果樹壹再失敗後才開始馴化。如美國原產的美洲葡萄和美洲李都是從歐洲引種歐洲葡萄和西洋李失敗後才轉而引起重視,所以它們的栽培起源就晚了。

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學說

人們最初對栽培植物起源的想法很簡單,相信都是由神創造的。19世紀前對大多數植物的起源還不清楚。19世紀下葉,瑞士植物學家德坎多(Alphonse De Candolle)首先提到栽培植物起源的問題,並在《栽培植物考源》(1882年)壹書中綜述了前人文獻,用多方面的證據追溯栽培植物的起源,突破了栽培植物起源不可知的觀點,認為栽培植物都有其起源的地方,書中列論栽培植物247種,其中有果樹63種,德坎多在這方面有很大貢獻。同時代的達爾文(C.R.Darwin)廣泛地研究了動植物各方面進化的事實,得出在選擇條件下發生大變化的結論。他用極其豐富的材料論證了有生命的自然界有自己發生、發展的歷史,植物進化有規律可循,野生植物十分粗劣,很多植物由於栽培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達爾文學說開闊了人們的視野,為人類改造植物提供了理論依據。孟德爾(G.J.Mendel)在《植物雜種的研究》(1865年)壹書中認為栽培植物能最清楚地告訴人們有關遺傳和變異的性質。生活環境有了改變,類型的變化就會發生,而物種就具有適應新環境的能力,但環境改變不是變異的唯壹原因。栽培植物是不同雜交系的成員。孟德爾把栽培植物的發展,像野生植物壹樣,歸因於對它們雜交和選擇的特殊條件。

蘇聯學者瓦維洛夫(Николай Иванович Вавилов)綜合前人的學說和方法來研究栽培植物起源問題。1923~1931年,他組織了考察隊,在世界範圍內約60個國家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察。收集了許多經濟植物,綜合分析了調查資料,並做了壹系列科學試驗,發表了《育種的植物地理基礎》(1935年)等論文;提出了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學說。指出了主要栽培植物,包括農作物、蔬菜、果樹和其他近緣植物600多個物種起源地,總結了品種多樣性地理分布的規律,成為品種資源工作的重要理論基礎。

世界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

現在也有稱為基因中心、演變中心或多樣性中心的。瓦維洛夫對原始栽培植物的實際地區比德坎多有了更清楚的認識。並作了定位工作,第壹次繪制出了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的草圖。他發現:某壹植物種最具多樣性的地區就是他的起源中心。許多不同的、互不相關的分類群的起源中心常常是壹致或重疊的,並發現世界上有相對少數的、大的栽培植物起源中心。這些中心基本上提供了世界上所有的重要作物。

瓦維洛夫的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幾經修改,最後提出了8個大中心,分為8個大區和3個亞區(圖1)。它們是①中國中心。最大的世界農業發源地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範圍包括中國中部、西部山區及其毗鄰的低地。栽培植物的數量極大,除谷類、蕎麥、大豆和各種粒用豆類和塊根、塊莖作物之外。果樹方面、梨屬、蘋果屬和李屬物種都稱首富。許多柑橘類果樹也起源於此。在栽培植物和屬的巨大潛力方面超過其他中心。②印度中心。不包括印度西北部旁遮普等省而包括緬甸。重要性居各大中心的第二位。是水稻、甘蔗、大量豆類和許多熱帶果樹如杧果和柑橘類的故鄉。465405印度—馬來亞中心。為印度支那、馬來半島、爪哇、加裏曼丹、蘇門答臘和菲律賓群島。產某些重要熱帶調料。原產此地的熱帶果樹有香蕉和壹些柑橘類、椰子、橄欖等。對這個富有熱帶植物資源的東南亞地區尚未經充分探索。③中亞中心。為印度北部、阿富汗全部、蘇聯塔吉克和烏茲別克及天山西部。範圍不大,植物種類也較少,除大量小麥品種外,又是某些豆類麻類作物的發源地,也是阿月渾子、杏、西洋梨、扁桃、核桃等果樹的起源中心。④近東中心。即西亞地區,包括小亞細亞內地、外高加索全部、伊朗和土庫曼高地。小麥黑麥及重要牧草的原產地,還是瓜類的寶庫。西方果樹的富源也雲集於西亞,是葡萄、西洋梨、西洋櫻桃、核桃、榅桲、扁桃和無花果的故鄉。⑤地中海中心。包括敘利亞、巴勒斯坦、小亞細亞西部和南部、希臘、意大利和非洲東北部。有壹系列特殊的栽培植物。以生產甘藍類、黑芥、萵苣、石刁柏、薰衣草、啤酒花、月桂等特殊作物聞名。又是糖用甜菜的發源地。起源於本中心的果樹只有油橄欖和角豆樹幾種。⑥阿比西尼亞中心。為埃塞俄比亞、厄立特裏亞、索馬裏等高地山區。栽培植物總數雖不多,但小麥的變種數目驚人,又是大麥、咖啡和紅花的發源地。但無原產這裏的果樹。⑦墨西哥—中美中心。還包括安第列斯群島。是玉米、菜豆、可可、甘薯等的故鄉。陸地棉起源於墨西哥南部。熱帶果樹中的菠蘿、油梨、腰果、番石榴、番木瓜等都起源於此。⑧南美中心。為秘魯、厄瓜多爾和玻利維亞。有大量幾乎未經人類涉獵的野生植物資源。馬鈴薯、煙草、番茄、木薯等都原產南美。原產果樹有番木瓜和西番蓮等。465405智利中心。為南美中心的補充。果樹方面有智利草莓等。465405巴西—巴拉圭中心,約有4萬多種種子植物,主要的只有花生、三葉橡膠和馬得茶。果樹有菠蘿、腰果和番櫻桃等。

圖1起源學說的基本概念及其發展 瓦維洛夫的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學說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①世界上某些地區集中表現有壹些栽培植物的變異。凡是集中分布壹個物種大多數變種、類型的地區,就是這個種的起源中心。中心的各個變種中常含有大量顯性等位基因;而隱性基因則分布在中心的邊緣和隔離地區。②有些栽培植物起源於幾個地區,即有幾個起源中心。在初生中心的周緣還可以發展出次生中心,即由隱性等位基因所控制的多樣性新區。次生中心內又會發展出栽培植物的特別類型。栽培植物從中心向外傳播後,可能在另外地方再次集積了較多的變異。通常是由兩個或更多的種雜交後經自然和人工選擇所致。栽培植物發源地是它的初生中心,變異再集積的地方是次生中心。兩者可以根據顯性基因的多少來區別。如桃的初生中心在中國,次生中心是伊朗、中亞、意大利、西班牙和美國等多處。③栽培植物起源中心集中蘊藏著栽培植物的種和品種。這些中心都在山區。最重要的栽培植物開始發展的地帶位於20°N~45°N之間。它們常和大山脈的總走向壹致。往往被沙漠、海洋或山脈所隔離,也由此產生了獨立的植物區系和人群的獨立發展。兩者相互影響又產生了獨立的農業文化。④絕大部分栽培植物發源於世界的東方,特別是中國和印度。這兩個國家幾乎提供了壹半的栽培植物。其次為西亞和地中海地區。中歐、北歐和北美的原有植物相對地顯得貧乏。⑤栽培植物有它品種多樣性的地理分布規律。例如從喜馬拉雅山往西到地中海壹線,可以發現作物種子和果實有逐漸變大的傾向。而生長在阿拉伯也門山區的全部植物都有早熟的類型。又如不同地理類群對病害的抵抗性也不同。其他生物學差異,如自花授粉、異花授粉、無配子生殖、多倍體傾向等也各異。育種家必須考慮種的植物地理特性,以便尋找最有價值的種質資源加以利用。栽培植物起源中心的發現,對植物引種馴化和遺傳育種者在探索原始材料有很大用處。

後來的學者對西半球某些作物如腰果、南瓜、玉米等大量的變化說明,變異的次生中心往往可以和初生中心相混淆。哈倫(J.R.Harlan)認為變異中心主要是由於目前在這些地區的幾種異常活躍的進化力量所起的作用。伯基爾(I.H.Burkill)指出:瓦維洛夫學說的弱點在於全部證據取自植物而不問栽培它們的人。山區密集著不同的小氣候,增加了變異體生存的機會,植物種確實比平原更豐富。那裏有用和無用的植物有著同樣機會,是有經驗的育種家發掘新類型的場所,而不是栽培植物可靠的起源中心。在山區範圍的邊緣比在其中間更容易培育成栽培植物。他強調了自然隔離的重要。人們在自然隔離下改進了油橄欖,它是在這個屬的其他種分布範圍以外的地方。海棗也是在海棗屬的低劣種的邊緣以外出現的。無花果是在榕屬這個大屬分布的邊緣。忙果的起源地區只有它壹個種,其他低劣種集中在馬來亞。椰子發源地區也距椰子屬的其他種很遠。

瓦維洛夫的起源中心都在山區是有道理的,但說它們形成了世界農業也值得考慮。歷史表明是在江河之畔出現了最早的農業。因為農業的出現,除了栽培植物外還需要其他條件,而在隔絕的山區則並不充分具備這些條件。

繼起研究瓦維洛夫學說的人很多,對有些作物的栽培起源作了些修正,但整個體系沒有改變。達靈頓(C.D.Darlington)根據染色體分析研究,將栽培植物的起源地劃分為9個區和6個亞區,除增加歐洲和北美兩個亞區外,基本與瓦維洛夫的劃分相同。由於有些作物發現於瓦維洛夫的起源中心之外,茹可夫斯基(П.М.Жуковский)1970年提出了大基因中心的設想,擴大了起源中心的概念,增加了澳洲、非洲、歐洲——西伯利亞和北美4個中心,***12個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圖2)。

圖2世界各大栽培起源中心的果樹

1975年齊文(A.G.Zeven)和茹可夫斯基曾合編《栽培植物及其演變中心詞典》,總結了眾多學者對栽培植物起源的研究成果;並按茹可夫斯基的分法,分別列出栽培植物及其近緣種***167個科,2297個種。1982年增訂版由齊文和德·韋特(J.M.J.de Wet)合編,改名為《栽培植物及其演變地區詞典》,收植物173科2489種,以南美和中美地區的增加最多。所收種類雖遠不能說已完整,但可以看出起源於各大中心的果樹種質資源的概貌。各大中心的果樹種類如下:①中國—日本中心。有花紅、紅肉蘋果、山荊子、湖北海棠、西府海棠、三葉海棠、楸子、沙梨、白梨、秋子梨、杜梨、豆梨、褐梨、山楂、湖北山楂、木瓜、桃、山桃、甘肅桃、光核桃、李、杏李、烏蘇裏李、杏、東北杏、梅、櫻桃、毛櫻桃、枇杷、楊梅、桑、棗、毛葉棗、柿、君遷子等。木半夏、胡頹子、牛奶子、中華獼猴桃、軟棗獼猴桃、狗棗獼猴桃、葛棗獼猴桃、高山茶藨、紅花茶藨、烏蘇裏茶藨、刺懸鉤子、多花懸鉤子、山葡萄、刺葡萄、板栗、日本栗、銀杏、山核桃、核桃楸3種、榛、華榛、毛榛、日本榛、香榧、油榧、荔枝、龍眼、柑橘、甜橙、香橙、宜昌橙、黃皮、枳、金柑、金豆、圓金柑、金橘等。②印度支那—印度尼西亞中心。有柚、檸檬、萊檬、酸橙等8種柑橘類、香蕉3種、面包果和木菠蘿5種、椰子、檳榔、莽吉柿8種、紅毛丹2種、杧果3種、榴連3種、楊桃2種、橄欖和烏橄4種、杜英、欖仁樹、蓮心果等。③澳洲中心。有沙橘、澳洲堅果、澳洲香蕉等。④印度斯坦中心。有杧果、木菠蘿、卡西大翼橙、印度黃皮、莽吉柿2種、印度木奶果、印度木蘋果、烏墨蒲桃等。⑤中亞中心。有森林蘋果,塞威氏蘋果、中亞梨5種、櫻桃李、意大利山楂、核桃、阿月渾子、歐洲葡萄、扁桃6種、沙棗、黑桑、布卡拉草莓等。⑥近東中心。有蘋果2種、梨4種、榅桲、歐楂、歐洲李、櫻桃李、黑刺李、歐洲甜櫻桃、歐洲酸櫻桃、歐洲葡萄、石榴、無花果、扁桃7種、歐洲栗、歐榛3種、歐亞山茱萸等。⑦地中海中心。有油橄欖、歐洲葡萄、大榛、角豆樹等。⑧非洲中心。有海棗6種、櫻桃橘、非洲星蘋果、牛油樹等。⑨歐洲—西伯利亞中心。有西伯利亞蘋果、楸子、山荊子、西洋梨、草莓4種、烏荊子李、西伯利亞杏、草原櫻桃、西伯利亞醋栗、茶藨、黑果茶藨、石生茶藨、北懸鉤子、興安懸鉤子、覆盆子、花楸果等。⑩南美中心。有腰果、鳳梨2種、番木瓜3種、智利草莓、番櫻桃3種、鳳榴、蛋黃果3種、金虎尾2種、西番蓮10種、黃酸棗、紅酸棗、樹莓3種、擬愛人木2種等。⑾中美和墨西哥中心。有番荔枝7種、人心果2種、番木瓜、長山核桃、星蘋果、比魯蛋黃果、刺梨仙人掌等3種、油梨2種、番石榴4種。⑿北美中心。有長山核桃2種、美洲栗2種、美洲柿、黑核桃、美洲李6種、弗州草莓、醋栗5種、越橘3種、美洲葡萄7種等。

中國栽培果樹的起源地帶

中國果樹的栽培歷史悠久。根據《詩經》、《夏小正》等古代文獻和近代考古發掘資料看,中國原產的桃、李、杏、梅、梨、栗、棗、榛等果樹的栽培起源至少在3000多年前。除上述落葉果樹外,在《禹貢》、《山海經》、《莊子》等古籍中已有橘、柚等南方常綠果樹的記載。柑橘類中除檸檬等少數幾種外,大多數都是在中國最早開始馴化栽培的,也有3000多年的歷史。龍眼、荔枝、橄欖、枇杷、楊梅等果樹的栽培起源也相當早,都有3000年左右的歷史。但對原產中國各類果樹的栽培起源尚缺乏系統研究。瓦維洛夫曾指出,在中國、小亞細亞和伊朗的果樹方面可能會出重要的發現。現在已引起有關學者的註意,工作正在逐步展開。根據前人的研究,原產中國的果樹,大體而言,可分為3個原產中心地帶:①黃河流域及西北、東北地區。原產的果樹主要有:桃、山桃、甘肅桃、光核桃、新疆桃、東北杏、西伯利亞杏、杏李、烏蘇裏李、毛櫻桃、白梨、秋子梨、杜梨、木梨、褐梨、新疆梨、杏葉梨、河北梨、沙果、楸子、紅肉蘋果、西府海棠、湖北海棠、三葉海棠、甘肅海棠、河南海棠、花葉海棠、變葉海棠、山楂海棠、塞威氏蘋果、山荊子、毛山荊子、山楂、木瓜、山葡萄、軟棗獼猴桃、果桑、越橘、篤斯越橘、棗、酸棗、枳椇、沙棗、板栗、榛、毛榛、野核桃、核桃楸、海松、華山松、木通、三葉木通等。②長江流域。主要有梅、李、中國櫻桃、郁李、沙梨、麻梨、川梨、豆梨、湖北海棠、野山楂、猴楂、刺葡萄、中華獼猴桃、美味獼猴桃、毛花獼猴桃、闊葉獼猴桃、柿、油柿、君遷子、華榛、香榧、銀杏、茅栗、錐栗、山核桃、雲南松、牛姆瓜、五月瓜、胡頹子、木半夏、枇杷、石楠、楊梅、溫州蜜柑、枳、香橙、宜昌橙、金柑、長金柑、金櫻子等。③南部地區(包括西南、中南、東南)。主要有滇梨、麗江山荊子、滄江海棠、臺灣林檎、尖嘴林檎、錫金海棠、小金海棠、雲南山楂、刺梨(繅絲花)、毛葉棗、金花獼猴桃、毛花獼猴桃、枸櫞、佛手、467407檬、甜橙、酸橙、柚、寬皮橘、酸橘、紅河橙、馬蜂柑、立花橘、長葉金柑、金豆、圓金柑、月月橘、黃皮、酒餅簕、荔枝、龍眼、橄欖、烏欖、楊桃、余甘子、桃金娘、中國矮蕉、蘋婆、狹葉杜英、桂木等。

有些種類原產地跨兩個地帶甚至遍布全國各地的、如獼猴桃屬、懸鉤子屬、茶藨子屬、花楸屬、栒子屬等的野生種幾乎遍及各地山區。還有些種如狗棗獼猴桃、葛軟獼猴桃等在三個地帶都有野生。

栽培果樹起源研究的發展

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學說出現以來,這方面研究不斷得到充實。在這些中心內發現的農作物和蔬菜作物種質資源已經在世界植物引種馴化和品種改良工作中廣泛地被利用。然而對世界植物種質資源的系統研究才開始。雖然對有些作物如小麥、大麥和豆類的自然資源已經基本上完成了探索,而在果樹方面卻還研究得不夠,對果樹各個種的起源及其發展過程了解得很少。20世紀50年代以來,對各種栽培果樹的起源中心,野生近緣種及栽培種的起源、分布和進化的研究已在逐步深入。杧果、菠蘿、油梨等果樹都有了進壹步的研究。有的並深入到進化地理學方面,如香蕉、椰子等。但情況也很不相同。壹部分果樹的祖先僅自然分布於非常有限的地區內;而另壹部分果樹則分布於遼闊的地域。如桃的祖先主要局限於中國西部地方,而蘋果屬和梨屬的野生種的分布範圍,從歐洲的巴爾幹半島經高加索、土耳其斯坦、阿爾泰山、西伯利亞壹直到中國。它們的栽培種的可能的祖先數目也各不同。如蘋果屬的20多個相互能育的種起源於歐亞兩洲,大約有10個種原產於北美;而桃只有4個野生種可以被看作是它的祖先。

和其他作物壹樣,果樹的初生中心固然重要,次生中心現在也認為不可忽視。如波蘭分別從桃的中國初生中心和氣候較嚴酷的中國東北引入桃樹種子。前者在-33℃下全部凍死,後者卻可以成活。蘇聯發現西伯利亞蘋果的栽培品種很耐寒,而且休眠期很短;從高加索地區來的相反有較長的休眠期,耐寒力較差。土耳其的杏和扁桃生長在中部阿那托裏亞高原的顯然比生長在西部和西南海邊的更加耐寒並需要較高程度的冷凍。這些都說明栽培果樹次生中心潛在的種質資源價值不下於它的初生中心。所以栽培果樹起源的研究任務還很艱巨。目前發展也不平衡。關於歐洲、西南亞和埃及已有大致的輪廓可見;在中亞、印度次大陸和東亞這些重要地區的考古發現還很不夠。中國在這方面的研究,已開始受到重視。對於起源於中國的柑橘類、荔枝、枇杷等果樹都已開始了初步的探索。有些果樹的栽培起源在許多方面雖多有爭議,但借助考古學、古代文學和語言學、形態學、細胞學、遺傳學等的研究,是可以窮究其真象的,20世紀末葉的孢粉學、同工酶分析、染色體核型分析等研究技術的發展,都為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條件。

栽培品種

按人類需要選育出的具有壹定經濟價值的作物群體。是可以清楚地以某些形態學、生理學、細胞學或其他的特點來區分的栽培植物群體。壹般說,它們通過有性或無性繁殖後能夠保持其特點。果樹栽培品種是人類為了滿足本身不同需要而創造的農業生產資料。果樹的栽培品種必須具有以下基本特點:①同壹品種內的個體間遺傳性狀相對穩定,如植物學特征、生物學特性、果實性狀等相對壹致。②具有壹定的經濟價值,產量、品質或其他方面符合人類的要求。③能適應壹定的自然條件和栽培條件,在適宜的條件下,能充分發揮該群體的固有特征和價值。果樹栽培品種通常是指果樹的地上部分而言,即接穗品種。果樹地下部的砧木壹般采用野生種或半野生種,只稱類型。對於大多數無性繁殖的果樹來說,同壹品種實際上是起源於壹個實生單株或壹個芽變的無性系群體,品種內的個體間表現型有較高的壹致性,稱為無性系品種。部分以種子繁殖的果樹,其後代主要性狀近似,但基因型與原親本並不相同,是壹個混雜的群體,屬於有性系品種。果樹的栽培品種按其來源可分為地方品種和育成品種。地方品種又稱為農家品種,是在長期果樹生產中,經人工和自然選擇而形成的,因而,適應當地的自然條件,對不良環境的抗逆性強,常是育種的良好種質資源。育成品種是指通過各種選育途徑,經過嚴格的培育、鑒定、選擇過程而創造的新品種。這類品種由於有明確的選育目標,而具備較多的優良性狀。人工雜交育成的新品種稱為雜交品種,在自然環境中經自然雜交形成的品種雖也屬雜交品種,但往往親本不明,稱為自然雜交品種或偶然實生品種。從選擇果樹芽條變異發展形成的品種稱為芽變品種。

栽培品種與植物學的變種概念不同。變種按國際植物命名法規均用拉丁文,而栽培品種壹般用現代語命名,首字用大寫。據1955年栽培植物命名國際委員會決議,栽培植物命名分為三級,即由屬名、種名和栽培品種名所構成。在栽培品種名前冠以cv.(cultivar)的縮寫,或用單引號標示。如伏令夏橙Citrus sinen-sis Osbeck cv.valencia,或‘Valenc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