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中華文明的特點及延續至今的原因" 作者是誰

"中華文明的特點及延續至今的原因" 作者是誰

作者不詳

中華文明的特點及延續至今的原因

我們有理由為我們的祖先感到驕傲和自豪,當這個世界的大部分地區的大部分人仍然生活在飲毛茹血的蒙昧中時,他們已經創造了燦若星辰的先秦文明,孔子、老子與同時期的蘇格拉底、柏拉圖壹起用他們智慧的思想照亮了人類理性的天空。而當西方的諸多文明都在歷史的長河中灰飛煙滅,只留下蒼老的金字塔孤獨地守望著歲月的痕跡,或是空中花園的神話傾訴著歷史的輝煌時,中華文明卻歷九死而重生,在壹次次文明入侵再度崛起,老幹生新枝。今天的印度人不是昨天的印度人,今天的埃及人不是昨天的埃及人,但今天的中國人就是昨天的中國人。在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展過程中究竟有什麽特點深深地刻在了中華文明的骨子裏,使中華文明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無數的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為此探索良久,小可不才,在這裏談談壹孔之見,全當拋磚引玉。

壹,我認為,中華文明能夠延續至今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其文化上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和對本身文化傳統的堅持與固守,就是文明認同感。這也是中華文明最大的外在特點。 首先,我們來看看中華文明與外來文明的交流史。在秦漢以前,中華文明也有對外的文明交流,但是這壹時期,中華文明真正的內部整合尚未完成,對外交流和內部融合同時進行,他們的界定比較困難。秦漢以後,中華文明壹旦真正形成,就在允許的情況下,開始了真正的文化交流,而且,中華文明對外交流的態度是積極進取的,例如,絲綢之路的開辟,就是中華文明本身爭取的結果,秦漢時期是中華文明交流的第壹個高潮,隨著絲綢之路的開辟,中華文明帶著驚訝與好奇開始審視西域,乃至更遠的西方。對西方的各種風俗習慣,兼容並受,從西域傳入的歌舞、生活器具等在上流社會中廣受歡迎。“靈帝好胡服、胡帳、胡床、胡座、胡飯、胡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貴戚皆竟為之.”(《後漢書。五行誌》 轉自《中國文化史綱》 房烈曙,木華主編 科學出版社)就是這壹時期的真實寫照,僅幾十年來,在中國特別是新疆地區發現的大量具有西域和漢雙重色彩的生活器具也為中國對外來文化的吸收提供了佐證。之後中國文化對外來文化的吸收長盛不衰,在此不再累述。需要指出的是,從清朝時期的閉關鎖國就抹煞中華文明幾千年來對外來文明的兼容並包的特點是錯誤的,那僅僅是中華文明在遭到外來入侵後,異文明統治集團的意誌體現。

但是,中華文明的對外交流並沒有削弱自己的文明特色,從世界範圍上看,今天的中華文明體系是最復雜多樣,五彩紛呈的,不僅有中國本土產生的道家文化、儒家文化的濃厚印記,更有外來佛教文明的特殊烙印,還有伊斯蘭文明與中華文明相結合的特殊產物——回族文化。令人驚嘆的是,這麽多文化淵源各不相同,文化理念千差萬別的文化體系卻在中華文明這棵參天大樹上都找到了自己的棲身之地。但不管怎樣,這些文化分枝無壹例外都已經成了中華文明龐大肌體的有機組成部分,雖然各有特色,但卻已經相互揉和,***同構成並認可中華文明體系的核心內容。

為什麽中華文明的這個特點是其延續至今的重要的原因呢?

我認為,壹個文明要想存在並發展下去,僅僅靠自己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每壹個文明在其自身發展的過程中,總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缺點,有些甚至會嚴重影響文明本身的發展,這就需要文明本身在與其他文明的交流中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完善並發展自身。西方的巴比倫文明在覆亡的過程中除了外來文明的入侵,其本身的發展方向也出現了重大問題,最終在內外交困中灰飛煙滅。另外,任何文明在發展過程中不管在精神還是物質上總有落後於其它文明的地方,與其它文明進行交流,對外來文明的吸收是必須的。如果中華文明在真正統壹之後的兩千多年都向後來的清王朝那樣閉關鎖國,頑固不化,對外來文明不聞不問,那麽中華文明在外來文明的夾擊中根本不可能存在這麽長的歷史生命。

但是這種交流和吸收必須是有限度的和選擇性的,要對外來文化加以改造,使之更好地與本身文化傳統相適應,相協調。例如,今天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佛教,就是外來文化,在佛教剛剛傳入中國時,由於其文化理念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差異巨大,並沒有很快被接納,但經過中華文明對其進行的創造性的改造,才在中華大地上生根發芽,最終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此,中國甚至在壹定程度上成了佛教的中心。佛教也成了中華文明對外來文明吸收的經典例子。

在吸收外來文明的同時也要堅持自己的文化傳統,例如今天的埃及、伊拉克等地區,本來是世界文明的最早發源地之壹,有著具有自己獨特歷史淵源的文明,但是他們對伊斯蘭文明的吸收是徹底的,徹底到拋棄了自己本來文明的程度。今天,古埃及、古巴比倫文明已經難覓繼承者。有人說,那是伊斯蘭文明強勢入侵的結果,可是要知道,在中國文明史上,有著遠比伊斯蘭文明更殘忍,推行本身文明更積極的蒙古和滿清,不管是被劃為第四人等,還是“留發不留頭”的政策都沒有使中華文明放棄本身文明而屈從於征服者,反而以自己文明的博大精深去同化或者部分同化了征服者,雖然中華文明在這兩次文明浩劫中傷筋動骨,但畢竟壹息尚存,根本仍在,為今後的復興打下了基礎。

總體來講,中華文明在對待外來文明的態度上比較理性,有吸納也有拒絕,從而使中華文明能夠歷久重新。

那麽,中華文明為什麽具有這種開放性和包容性呢?

從中華文明的起源來看,與西方的諸多文明相比,中華文明的起源並不單壹,而是多種區域文明融合發展的產物,在今天的中華文明控制和影響的區域內,在新石器時代,至少存在著六個相對獨立的區域文明:“以燕山南北長城地帶為重心的北方區域;以山東為中心的東方區域;以關中、晉南、豫西為中心的中原區域;以環太湖為中心的東南部區域;以洞庭湖與四川盆地為中心的西南部;以鄱陽湖——珠江三角洲壹線為中軸的南方。”(《中國文明起源新探》,蘇秉琦,商務印書館有限公司)而每壹個區域內部又不是完全統壹與均衡發展,又可以細分為各種“類型”,它們之間在不同時期也有不同的差別,例如龍山文化時期,中原文化區內就存在著王灣三期、三裏橋二期和晉南陶寺等文化類型,它們之間又互有差別。

中華文明就是在整合如此之多的區域文明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而這種整合,並不是強者簡單的文化擴張,而是對各地區、各種文化因素的重新組合與價值定位,在各個區域的基礎上締造壹個更大的文化傳統。例如,今天作為中華文明主體圖騰的龍,其考古發掘的最早出處並不在今天所謂的中華文明核心區域,而是在遼河流域。“紅山文化時期,遼河流域將玉和龍結合起來,出現了玉豬龍。安徽含山所出土的黃幸玉龍與紅山文化玉豬龍非常接近” “ 距今三千多年前的殷墟婦好墓所出土的數件玉龍與紅山文化玉豬龍也是非常接近的,從中便可看出紅山文化玉豬龍的巨大影響”(《中國崇龍習俗》,吉成名,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126,127頁)正是在中華文明的區域大融合中,龍這壹圖騰從遼河流域傳到大江南北,成為整個中華文明的主體圖騰,並且與發源於華山腳下的以花為圖騰的華族相結合,至此,華人和“龍的傳人”才成為同義詞,他們壹起成為今天中國人的祖先。在今天的中華文明中,還融合了無數的這樣或那樣的區域文明的文化因素,他們***同構成了絢麗多姿的中華文明本身。

正是因為其本身就是文明融合的產物,中華文明對於文明間的交流,融合甚至侵略都留下了深深的歷史印記,對它們並不陌生,所以面對數千年中無數次的文明交流、融合、乃至侵略時,展示了深厚的文化內涵,以自己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以自己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博采眾家之長為我所用,使自身更加完善,充實。

從中華文明的特性來看,中華文明雖然源頭各異,但都起源於農耕文明,由於對待的生產對象很快從動物專向了植物,所以中華文明從骨子裏少了壹絲血腥,多了壹份寬容,很少有文明霸權意識和侵略特性。壹個現實的例子就是當今世界不管是基督教還是伊斯蘭教都存在著相當數量的激進的,以文明壟斷為目標,排斥其他文明的原教旨主義者,但中華文明無論是儒、道、釋都不專橫,都以寬容為特性,提倡“和而不同”。即使在把道家奉為正

統,已老子為虛擬祖先的唐朝,儒家和佛教的發展也是最迅速的。在中國現實中,往往壹座山上既有道觀,又有寺廟,還有孔廟,而且個個香火旺盛,無不幹擾,而考古發掘中出土的許多文物經常具有兩種甚至三種文化的特征。正是中華文明這種寬容的特性,使得它在對待外來文明時不會極度排斥,而是可以慢慢接受,與之***同相處。

為什麽中華文明在寬容地對待外來文明的同時在面臨文明入侵時卻能保持自己的文化傳統,擁有如此強的文明認同感呢? 首先,這種認同感最初是由於部落或者氏族在***同抵抗外來侵略或進行集體勞動的基礎上產生的,較早的體現就是仰韶文化時期的向心式聚落。後來隨著中華文明的內部整合,中華文明形成了***同的圖騰,***同的語言,***同的文化觀念等文明因素,這種認同感就被放大到了整個文明本身。當文明遭受到外來侵略或沖擊時,就會激起人們保衛自己的文明的意識,也總會有人以此為號召,進行抵抗文明入侵的鬥爭。例如,當年孫中山先生推翻清政府的口號就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其次,統治階級的思想控制強化了這種認同。中國的統治者相比於西方的統治者在統治手段上要文明地多,更註重對人民的思想和精神控制,手段也更高明。中國的官方辦學傳統悠久,東漢時的太學竟有三萬人之多,地方學校更是不計其數,科舉制度也是中國統治者的特創。在這種情況下,統治者為了說明自己的正統性,除了宣揚君權天授的思想外,還會把自己拌成整個文明和國家的代表者,特別是外來入侵形勢比較嚴峻的時期,這就在壹定程度上強化了人們對國家和文明的認同感。

最重要的是,這種文化傳統來源於中華文明特有的祖先崇拜。與其他文明不同,中華文明的神靈崇拜並不十分突出,與西方神廟式建築很多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華文明更重視祖先崇拜——即使有神靈崇拜,不占主導地位,而且相當壹部分是祖先神。新石器時代的考古發掘多次證明了祖先崇拜的存在,西周以後,祖先崇拜制度化,例如當時的天子與諸侯都有自己的宗廟,發掘的秦雍城遺址顯示,其宗廟建築與宮廷建築並列存在,可見祖先崇拜地位之高。以後歷朝歷代都有專門的祭祀祖先的太廟,並且會按時祭祀,但卻很少有官方的神廟建築。而百姓中間也多有自己的宗祠或族譜。直到今天,很多文化傳統濃厚的地區仍存在著逢年過節祭祀祖先的傳統。祖先崇拜從本質上講就是對血緣延續的重視,而與血緣延續相伴隨的就是對文化傳統延續的重視,因為我們很自然地會把文化傳統當作祖先留下的財產來看待。

正是這種對文明的認同感使得中華文明在歷次文明入侵中都能頑強地堅持自己的文明傳統,所以才能在諸多殘酷的文明入侵中如同鳳凰涅磐,浴火重生。

二,我認為中華文明能延續至今重要原因是中華文明的全部區域被外來文明強制性入侵的時間相對來講較短。

中華文明完全遭受外來入侵的年代只有元與清,歷時不過三百余年,在中華文明幾千年的歷史中並不算長,而縱觀西方的諸多已經消失的文明體系,其文明都是在接連不斷的外來入侵或長時間的占領中被消滅或同化的。例如曾經十分輝煌的古埃及文明,先後受到了波斯文明、希臘文明(馬其頓帝國)、羅馬文明、阿拉伯文明(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 的強制性占領,最後導致原來的文明體系支離破碎,文明傳承中斷,以至於古文字都幾乎無人能釋讀。無論壹個文明多麽堅強,多麽宏偉,在外來占領中只能仰人鼻息,作為被統治者的文明,時間壹久,必然會喪失文明的獨立,被統治者的文明同化甚至直接消滅。值得指出的是,我們現在正處在中華文明遭受歷史上最長時期的文明入侵之後的時期,也是外來文明入侵最洶湧澎湃的時期,中華文明本身極其脆弱,如果不妥善處理“去除糟粕,保留精華”地繼承文明遺產和吸收外來文化之間的相互關系,我們這壹代人很有可能成為導致中華文明徹底衰落的千古罪人。

為什麽中華文明遭受的全區域性外來入侵比較少呢?

首先,中華文明擁有良好的區域優勢,較早的完成了區域內的文明整合,擁有了廣闊的認同中華文明的區域範圍。如上所述,中華文明,中華文明的起源十分多樣,但早在5、6千年前就開始了全區域內的文明整合。“經過夏的初創、商的擴張、西周政治制度的鞏固,東周思想理論的完善,中華文明傳統已大致完成了自身的系統整合,在農牧經濟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村居生活、城市生活、國家社會、及區域性特色和差異,都融入這壹宏偉體系之中並各就其位。

秦漢之時,中華文化大致完成了內斂式的演進,形成了壹套獨具特色的人生觀,價值觀,哲學思想,以其鮮明的自身特色投入世界文明舞臺,做好了迎接其他文明體系挑戰的結構性準備,從而構成了世界文明發展史上壹個耐人尋味的現象。”(摘自課本,出處待考) 這時,中華文明的統治區域已經十分廣大,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文明體系,且其範圍以後還進行不少的擴張。這樣,在外來文明入侵時,中華文明就有了足夠的戰略縱深,可以在壹部分地區延續文明的火種,並成為未來文明復興的基地。例如,中華文明遭受歷史時期以來第壹次慘重打擊的五胡亂華、南北朝時期,不僅有以冉閔這樣的民族英雄為代表的此起彼伏的抗爭, 也因為南方六朝保存了完好的中華文明體系和傳統,才使中華文明能夠成功地抵制了外來文明的入侵,並在吸收外來文明的基礎上迎來了隋唐時期的中華文明的大復興、大發展。

值得指出的是,秦漢之前, 在中華文明東南方向上的文明整合壹直延伸至海岸線,這就使得中華文明在工業化之前的幾千年中在東南方向上基本沒有外來文明入侵的威脅。而中華文明的西部是青藏高原,其惡劣的自然條件使得那裏難以產生強大的,人口眾多的文明體系,難以對中華文明構成實質上的威脅。所以,中華文明面臨的強制性入侵威脅主要來自北方,這就使得中華文明可以集中力量對抗這個方向的威脅。從中華文明的歷史上來看,使中華文明幾近滅亡的幾次文明災難,無壹不來自於北方。而西方的許多早期文明,大都三面甚至四面受敵,即使面臨海洋也常常因為海洋區域過於狹小難以阻隔文明入侵,不得不分出精力應對,其中壹部分在其它文明的入侵和夾擊中滅亡,另壹部分也應為疲於奔命, 或是窮兵黷武而衰落。

其次,中華文明森嚴的等級制度,造就了緊密的社會制度,有助於凝聚文明力量,對抗外來侵略,也有助於防止文明的分裂。

中華文明等級制度的產生可以追溯新石器時代,隨著生產力的提高,部落氏族中出現了地位的差別,產生了階級。仰韶文化的向心式聚落遺址就充分地顯示了等級制度的出現。到了二裏頭文化遺址,僅有壹萬多平方米的壹號宮殿的入口大門卻被分成三個小門,充分顯示了當時的等級制度已經比較完備。經過商周的發展,特別是周的分封制度使等級制度進壹步確立。而秦漢之際,中國的等級制度得到進壹步發展,權力高度集中於最高統治者——皇帝。中國等級制度的發展比較明了,在這裏不再累述。需要註意的是,秦漢以後的中國等級制度與中世紀的西方對比是鮮明的,中華文明是層層隸屬制,既“主人的主人是主人”,壹切權力集中,而西方是單層隸屬制,既“主人的主人不是主人”。

正是這種中央集權的等級制度與中華文明對人民的精神洗禮相結合,使中國社會構成了壹個金字塔式的整體,在面臨各種威脅時可以調動整個文明的力量進行抵抗。而任何壹個外來文明對中華文明的強制入侵都是與這個整體進行鬥爭。對於如此宏偉,控制了如此之多的人口,覆蓋了如此之多的區域的中華文明體系,只要不是在科學技術方面具有強大的優勢,任何文明的挑戰都是無力的。所以,外來文明對於中華文明統治區域的成功入侵或部分成功入侵,無壹例外地發生在中華文明體系出現內亂,原有秩序被破壞,無法以整體的姿態對抗外來文明入侵的時期。反觀西方,由於社會結構的松散,經常出現文明區域被逐步侵蝕,最終導致文明覆亡的現象。

而中華文明這種中央集權的等級制度,也加強了中華文明內部的秩序,加強了對各個階層的控制,使得破壞文明秩序的事件難以發生,大大減少了中華文明因為過度內耗而引起的文明衰落。而中華文明的內部鬥爭也大都以奪取這個金字塔的塔尖,控制中華文明的所有區域為目的,而很少出現偏安壹隅,只追求獨立的分裂勢力。即使在中華文明分裂之時,各勢力也都以統壹全國為目的,這就使得中華文明的歷史上統壹成為主流和趨勢。

綜上所述,對於文明衰落的諸多原因,從外來文明的滲透、強制入侵,到自身的分裂或內耗,中華文明都有其自身的特點加以克服,所以中華文明才能在大浪淘沙的歷史長河中傳承至今。相信,中華文明的這種特性,也必將能夠使它在今後的歲月中更加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