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省略句
(1)省略主語
例如: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
(2)省略謂語
例如“夫戰,勇氣也.壹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賓語
例如:民說之,使(之)王天下……
(4)省略介詞("以","於")
例如:死馬且買之(以)五百金,況生馬乎?
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於)河北,臣戰(於)河南.
(5)省略介詞賓語(即常說的"介賓")
例如:此人壹壹為(之)具言所聞
2.判斷句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者也"句式表示判斷,.人是.)
3.倒裝句
(1)謂語前置(主謂倒裝)
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論語〉〉
(2) 賓語前置
1、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例句:
微斯人,吾誰與歸?〈〈嶽陽樓記〉〉
2、否定句中的代詞賓語前置.
如:
子不我思,豈無他人?〈〈詩經〉〉——妳不想我,難道沒有別人思念我.
3、壹般句式中的代詞賓語的前置.
這種現象壹般出現在先秦古籍中.如:〈〈論語〉〉
4、壹般句式中的介詞賓語前置.如:
“詩三百,壹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5、用“之”“是”來提賓.如:
何陋之有?
(3)定語後置.
1. 數量性定語的後置.
數量詞作定語往往放在中心詞的後面.
如:
我持白璧壹雙,欲獻項王.《鴻門宴》
2. 定語後置的標誌.“者”(譯為……的)、“之”
(1)、中心詞+後置定語+者
求人可使報秦者.《廉頗藺相如列傳》
(2)、中心詞+之+後置定語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嶽陽樓記》
(3)、中心詞+之+後置定語+者
馬之千裏者……
石之鏗然有聲者.
(4)介詞結構(介賓結構,狀語)後置
[1]"於(乎)+賓語”結構
1表示比較.
人固有壹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報任安書》
2表示處所
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嶽陽樓記》
3表示對象
趙氏求救於齊.(趙國向齊國求救.)(觸龍說趙太後》
4表示被動(參見被動句)
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伶官傳序》
[2].“以+賓語”結構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寡人之於國也》
4.被動句
[1]、用“為……所”表被動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司馬光《赤壁之戰》)
[2]、用“為”表被動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3]、用“被”表被動
“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忠心卻被別人誹謗,能不怨恨嗎?)
[4]、用“見”表被動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5]、用“於”表被動
則今之高爵顯位,壹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於遠近.(張溥《五人墓碑記》)
[6].動詞本身表被動.這是意念上的被動句,需要根據上下文來判別.例如:
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5.固定句式
[1]與“所”以有關的固定格式
所字經常用於動詞之前,組成“所……”字詞組,也叫作“所“字結構,具有名詞性,如:“所吃”即“吃的”.在文言中經常用在“有”“無”之後,形成“……有所……”、“……無所……”的形式,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有什麽(的人、的事、的東西)……”“……沒有什麽(的人|的事|的東西)……”的意思.例:
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我進入關中以後,壹點點東西也不敢有所貪圖
[2]. 與“以”字有關原固定格式.
“有以……”譯為“有什麽可拿來的”.“無以……”譯為“沒有什麽可拿來的”.如:
項王未有以應.《鴻門宴》 ——項王沒有什麽話可回答.
[3]與“何”字有關的固定格式
文言文中與“何”字有關的固定格式比較多,表示特定的語氣,有時表示疑問,有時表示反問,有時表示感嘆.
(1).表示疑問的固定格式.“奈何,若何、如何”,譯為“怎麽樣”、“怎樣”.“如……何”、“奈……何”、“若……何”譯為“把……怎麽辦”、“拿……怎麽樣”、“對……怎麽樣”.如: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秦國如果)取走了我們的璧,卻不給我們城,怎麽辦?
湯問於伊尹曰:“欲取天下,若何?”《呂氏春秋》——商湯向伊尹詢問:“想要取得天下,怎麽辦?”
以君之力,曾不能損山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憑借妳的力量,否定還不能鏟平魁父那樣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這樣的大山)怎麽樣?
“如之何”、“奈之何”用作狀語時,應該當作壹個整體來理解,用來反問原因.“之”字成了壹個純粹的音節助詞.“如之何”、“奈之何”可譯作“怎麽”、“為什麽”.例如:
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論語》——君臣之樣的道理怎麽能廢棄他呢?
何如德之衰也!《莊子·人世間》——怎麽德行這麽衰微!
(2)、表達反問的固定格式.
反問語氣就是壹種明知故問的語氣.這壹類的固定格式有:“何(奚)以……為”、“何……為”“何(惡)用……為”、“安以……為”、“曷……為”.這是文言文中常常表示反問的習慣用法.這種句式表面上是問句,其實是對事情的堅決否定.其中“何(奚、惡)”是疑問代詞,“以”、“用”都是動詞,“為”是語氣助詞.壹般可譯為“還要……做什麽呢”、“哪裏用得著……呢”.例如: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論語》——這是國家的臣子,為什麽要討伐它呢?
此外,還有:“何……之有”、“何有……”的固定格式.“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裝.“之”字是提賓標誌.
夫鄭,何罪之有?《燭之武退秦師》——鄭國,有什麽罪呢?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3)、表示感嘆的固定格式.
這種格式主要有“何……之……”“何其……”.壹般譯作“怎麽……這麽……”“怎麽這麽……”.例如:
何許子之不憚煩!《孟子》——怎麽許子這麽不怕麻煩!
[3]與“孰”“與其……”有關的固定格式
與“孰”有關的固定格式在文言文中比較常見,表示比較或抉擇.
(1).“……孰與……”,壹般譯作“……和……誰(哪壹個更)……”例如:
沛公曰:“孰與君長少?”——(項伯)與妳相比年紀誰在誰小?
(2).“與其……孰若……”和“與其……豈若……”表抉擇.例如:
與其賣而分,孰若吾得專焉?〈〈童區寄傳〉〉——與其賣掉他而分得利益,怎麽趕得上我獨得利益呢?
(3).“與其……寧……”和“寧……無(不)……”
這是表示抉擇的固定格式.壹般譯作“與其……寧可……”“寧可……也不……”例如:
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論語》——禮儀,與其奢華過分,寧可儉樸,喪事,與其治理的完備,寧可哀戚.
[4]與“乎”字有關的固定格式.
(1).“不亦……乎”:在古代是壹種比較委婉的反問句式.壹般譯為“豈不也是……嗎?”或“不也……嗎”.例如: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不也是快樂的事情嗎?
(2).“無(毋)乃……乎?”:是壹種表示委婉商量的語氣,壹般譯作“恐怕(大概、只怕)……吧”.例如:
求,無乃爾是過與?——求,恐怕要責備妳吧?
(3)、“得無……乎?”:是壹種表示疑問或推測語氣的固定格式.壹般譯作“能沒有……嗎”或“能沒有……嗎”“該不會……吧”例如:
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嶽陽樓記》——看到自然景物而發出的情感,能沒有不同嗎?
[5]與“之謂”有關的固定格式
(1).“……之謂也”:這是總結性判斷的基本形式.“之”起提賓作用.壹般譯作“說的就是……啊”或“這就叫……啊”.例如:
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莊子·秋水》——聽到過許多道理,就以為沒有人比得上自己,說的就是我呀.
(2)、“其……之謂也”:“其”是語氣詞,意思是“大概”起商量、推測的語氣.例:
其李將軍之謂也!《史記》——說的不正是李將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