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中醫執業醫師《中醫內科學》知識點:鼓脹

中醫執業醫師《中醫內科學》知識點:鼓脹

 概述

 壹、概念:是指腹部脹大如鼓的壹類病證,臨床上以腹大脹滿,繃急如鼓,皮色蒼黃,脈絡顯露為特征。

 二、歷史沿革:

 1、《內經》首提本病病名。

 2、《金匱要略?水氣病》篇之肝水、脾水、腎水,均以腹大脹滿為主要表現,與臌脹類似。

 3、《諸病源候論》認為發病與感受?水毒?有關。

 4、《丹溪心法》提出了臌脹的主要病因病機。

 5、《證治要決》稱之為?膨脝?、?蜘蛛病?。

 6、《景嶽全書》又稱本病為?單腹脹?。

 7、《醫門法律》認識到癥積日久可致臌脹。

 8、《血證論》認為?血臌?的發病與接觸河中疫水,感染?水毒?有關。

 三、討論範圍:根據本病的臨床表現,類似西醫學所指的肝硬化腹水,包括血吸蟲病,膽汁性、營養不良性等多種原因導致的旰硬化腹水形成期。至於其它疾病出現腹水,如結核性腹膜炎腹水,絲蟲病乳糜腹水,腹腔內晚期惡性腫瘤,心腎疾病等,表現臌脹特征者,亦當按本篇內容辨證施治,同時結合辨病處理。

 病因病機

 1、病位主要在於肝脾,久則及腎:

 2、病理變化為氣血水互結:氣滯、血瘀、水濕內停,而致形成臌脹

 3、病理性質總屬本虛標實,初期以實為多,後期以虛為主;本虛指肝脾腎三臟的.損傷;邪實指氣血水的壅結。壹般初起,多為肝脾功能失調,此時正氣損傷不著,病勢較輕,以標實為多。後期肝脾損傷日漸明顯,進而腎氣亦虛。腎陽衰微,則蒸化無力,開合不利,腎陰不足,陽無以化,則水津失布,故以本虛為主。然本虛標實往往錯雜互見。

 如何理解鼓脹?陽虛易治,陰虛難調?

 水為陰邪,得陽則化,故陽虛患者使用溫陽利水藥物,腹水較易消退。若是陰虛型鼓脹,溫陽易傷陰,滋陰又助濕,治療頗為棘手。臨證可選用甘寒淡滲之品(如沙參、麥冬、幹地黃、蘆根、茯苓等),以達到滋陰生津而不粘膩助濕的效果。此外,在滋陰藥中少佐溫化之品(如小量桂枝或附子),既有助於通陽化氣,又可防止滋膩太過

 4、本病預後壹般較差,治療頗為棘手。病在早期?適當調治,尚可收效。延至晚期?邪實正虛,若復感外邪,病情可致惡化?見神昏譫語、痙厥等嚴重征象。

 5、中醫四大難癥:風、癆、臌、膈

 診查要點

 壹、診斷依據

 1、初起脘腹作脹,食後尤甚。繼而腹部脹滿如鼓,重者腹壁青筋顯露,臍孔突起。

 2、常伴乏力、納差、尿少及齒衄、鼻衄、皮膚紫斑等出血現象,可見面色萎黃、黃疸、手掌殷紅、面頸胸部紅絲赤縷、血痣及蟹爪紋。

 3、本病常有酒食不節、情誌內傷、蟲毒感染或黃疸、脅痛、癥積等病史。

 二、病證鑒別

 1、臌脹與水腫的鑒別

 臌脹主要為肝脾腎受損、氣血水互結於腹中。以腹部脹大為主,四肢腫不甚明顯。晚期方伴肢體浮腫,每兼見面色青晦,面頸部有血痣赤縷,脅下癥積堅硬,腹皮青筋顯露等。

 水腫主要為肺、脾、腎功能失調,水濕泛溢肌膚。其浮腫多從眼瞼開始,繼則延及頭面及肢體。或下肢先腫,後及全身,每見面色白光 白,腰酸倦怠等,水腫較甚者亦可伴見腹水。

 2、氣臌、水臌、血臌的鑒別

 腹部膨隆,噯氣或矢氣則舒,腹部按之空空然,叩之如鼓,是為?氣臌?,多屬肝郁氣滯;

 腹部脹滿膨大,或狀如蛙腹,按之如囊裹水,常伴下肢浮腫,是為?水臌?,多屬陽氣不振,水濕內停;脘腹堅滿,青筋顯露,腹內積塊痛如針刺,面頸部赤絲血縷,是為?血臌?,多屬肝脾血瘀水停。

 辨證論治

 壹、 辨證要點:辨虛實、標本之主次。標實當辨氣滯,血瘀,水濕

 初起?肝脾失調?以邪氣盛實為主,正氣虧虛不甚明顯,病程相對較短。

 久病?肝脾腎損傷?正虛為主。

 二、治療要點:標實者,分別采用行氣、活血、利水或攻逐等法;本虛者,用溫補脾腎或滋養肝腎法;本虛標實,錯雜並見者,當攻補兼施。

 三、證治分類

 1、氣滯濕阻證?主癥: 腹脹按之不堅,脅下脹滿或疼痛 兼癥 :飲食減少,食後脹甚,得噯氣、矢氣稍減,小便短少, 舌脈:舌苔薄白膩,脈弦。

 病機:肝郁氣滯,脾運不健,濕濁中阻。 治法: 疏肝理氣,運睥利濕。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胃苓湯加減。

 2、水濕困脾證?主癥:腹大脹滿,按之如囊裹水, 兼癥:顏面微浮,下肢浮腫,脘擔痞脹,得熱則舒,精神困倦,怯寒懶動,小便少,大便溏, 舌脈:舌苔白膩,脈緩。

 病機:濕邪困遏,脾陽不振,寒水內停。 治法:溫中健脾,行氣利水。

 代表方:實脾飲加減。

 3、水熱蘊結證?主癥: 腹大堅滿,脘腹脹急, 兼癥: 煩熱口苦,渴不欲飲,或有面目皮膚發黃,小便赤澀,大便秘結或溏垢, 舌脈: 舌邊尖紅、苔黃膩或兼灰黑,脈象弦數。

 病機:濕熱壅盛,蘊結中焦,濁水內停。 治法:清熱利濕,攻下逐水。

 代表方:中滿分消丸+茵陳蒿湯加減。

 4、瘀結水留證?主癥: 脘腹堅滿,青筋顯露,脅下結痛如針刺,兼癥: 面色晦暗黧黑,或見赤絲血縷,面頸胸臂出現血痣,口幹不欲飲水,或見大便色黑,舌脈:舌質紫黯,或有紫斑,脈細澀或芤。

 病機:肝脾瘀結,絡脈滯澀,水氣停留。 治法:活血化瘀、行氣利水。

 代表方:調營飲加減

 5、陽虛水盛證?主癥:腹大脹滿,形似蛙腹,朝寬暮急, 兼癥:面色蒼黃,或呈胱白,脘悶納呆,神倦怯寒,肢冷浮腫,小便短少不利, 舌脈:舌體胖、質紫、苔淡白,脈沈細無力。

 病機:脾腎陽虛,不能溫運,水濕內聚。 治法:溫補脾腎,化氣利水。

 代表方:附於理苓湯或濟生腎氣丸加減。

 6、陰虛水停證?主癥:腹大脹滿,或見青筋暴露, 兼癥 :面色晦滯、唇紫,口幹而燥,心煩失眠,時或鼻衄,牙齦出血,小便短少, 舌脈: 舌質紅絳少津、苔少或光剝,脈弦細數。

 病機:肝腎陰虛,津液失布,水濕內停。 治法:滋腎柔肝,養陰利水。

 方藥:六味地黃丸+壹貫煎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