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數字興趣視圖
2.不純潔的觀點
3.同情的概念
4.因果報應觀
5.邊界分離的概念
佛教壹向重視禪修。無論在原始佛教、大乘佛教、金剛乘密宗中,都有自己的禪定方法,其中最常見、最基本的修行方法是五停心觀和四念處。這兩種方法在早期的佛經中都有記載,壹直沿用至今。
簡單來說,修行“五停心”這個概念的目的,就是為了平靜和凈化內心的洶湧渾濁狀態,從而集中心神,達到正定。從五停的經驗到通過觀察四念發展智慧,這是擺脫生死輪回的主要途徑。
擴展數據:
佛教的歷史派別
原始佛教
佛教起源於公元前5世紀的古印度。創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公元前565-486)。20歲時,他離家出家,成了壹名道士。此後,他被尊稱為“佛”,意為開悟者,他所宣揚的宗教被稱為“佛教”。佛陀示涅槃幾百年後,佛教遍及印度次大陸,稱為原始佛教。這個時期被稱為原始佛教時期。
佛陀駕崩壹百年後,原始佛教因對教義理解不同而多次分裂,進入宗派主義時期。
南傳佛教
佛教第壹次分裂後,原始佛教分為上座部和群眾部。上座教派向南傳播,盛行於斯裏蘭卡,傳至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地區,再傳至中國雲南廣西等地。叫做南傳佛教。上左佛教所念誦的三藏經典所使用的語言主要屬於巴利語系,所以又稱為巴利語系、巴利語系。
中國現代南傳佛教主要分布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自治州、思茅、臨滄、保山。傣族、布朗族、阿昌族和佤族大多信仰南傳佛教教。見戴佛教。
南傳佛教繼承了“上層佛教”的佛教體系,遵循佛陀及其弟子的教義和實踐,因此也被稱為上層佛教。
中國佛教
佛教傳到北方是通過陸路和海路進行的。陸路由印度西北部和西方國家經古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印度大嶽貴雙王朝等時代,其勢力範圍壹度直接覆蓋西域,與中國西部邊境接壤),另壹條路線由海路直接傳入中國南部,如達摩、甄珍等祖師,都是從海上直接來到中國,在廣州登陸後北上。
印度的大陸佛教和菩薩的佛教同時傳入東方。除了大乘經典,中國還有豐富的印度各派視聽經典。達摩祖師西來,曾贊嘆“東方大地,華夏大地,何等大乘氣象!”
由於中國文化的社會環境和人文根源,漢代佛教的主流是菩薩佛教(又稱大乘佛教)。據說漢代的佛教並沒有像菩薩佛教那樣被接受和普及,尤其是對後世來說,“漢代佛教”幾乎成了大乘佛教的代名詞。因為漢傳佛教使用的語言以漢語為主,所以又稱為“漢傳佛教”。
佛教大約在公元1000年正式傳入中國..與印度文化傳統不同,佛教傳入中國後,佛經翻譯就開始了,是在皇家官方高僧組織的嚴格制度下,以書面形式進行的系統翻譯。
隨著漢明帝開門正式迎佛,此後的數百年間,天竺西域和中原地區傳經取經的高僧絡繹不絕,如鳩摩羅什、甄珍、法顯等。唐朝玄奘大師在天竺遊歷數十國取經,大小派成就最高,成功回唐後,印度佛教經過各派大經,逐漸翻譯成漢。
此時華東各大門派已相繼成熟,高僧眾多,見證者眾多。從對教義的研究和闡釋到民間的廣泛傳播,大乘佛教在中國的輝煌實踐與隋唐盛世相得益彰。佛教在世界上的中心逐漸轉移到中國,然後傳播到日本、韓國、越南、新加坡和中國西藏。
佛教現已成為世界性宗教。印度佛教從此衰落,消亡。中國的佛教譯著集是最全面、最系統、最完整的。
佛教傳入中國的確切時間尚無定論,眾說紛紜。最廣為流傳的說法是,東漢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派使者出使西域,廣征佛像、典籍,邀請卡亞摩頓、朱法蘭等僧人到洛陽,建立了第壹座官廟——洛陽白馬寺,是中國寺廟的發源地。在這座寺廟裏,完成了中國最早翻譯的佛經《四十二章經》。?
中國佛教從南北朝開始進入繁榮發展階段。南北朝時期,佛教已經遍布全國,在家的佛教僧尼數量迅速增加。據北魏洛陽伽藍記載,洛陽的寺廟數量在鼎盛時期達到1367座,而北方的長安有壹萬多名僧尼,南方的建鄴(今南京)有數百座佛寺。
隋唐時期是中國佛教的鼎盛時期。隋朝皇室信仰佛教,唐朝皇帝信仰道教,但他們對佛教和許多其他宗教采取寬容和保護的政策。佛教在中國逐漸發展成熟。
封建社會後期,漢代佛教衰落,戒律散漫,叢林荒廢,僧侶愚昧,迷信盛行。近代以來,在楊、等壹批佛教有識之士的推動下,佛教得到了全方位的發展。
抗日戰爭時期,著名佛教社會活動家太虛大師等壹大批愛國僧人積極支援抗戰,在世界各地廣為宣傳,爭取道義和物質支持。佛教界還在戰場組織了僧侶救援隊,為祖國的自由獨立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漢代佛教界首先與全國人民壹起參加了土地改革運動,廢除了封建地主所有制和其他各種剝削制度,佛教事業日益發展。
1952、165438+10月,中國佛教協會籌備辦公室成立,1953年6月,中國佛教協會在北京成立,元英法師當選為會長。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恢復並實行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使中國佛教取得了新的發展。?
喇嘛教
藏傳佛教主要流行於西藏、雲南、四川、青海、新疆、甘肅、內蒙古等省區,藏族、蒙古族、裕固族、門巴族、珞巴族、土族等民族廣泛信仰。?
藏傳佛教的學科體系是壹個完整的佛教體系,有僧人、僧侶、居士等各種各樣的學科。
藏傳佛教有兩層含義:壹是指在藏區形成,並通過藏區傳播,影響其他地區(如蒙古、錫金、不丹)的佛教;二是指在藏語中傳播的佛教。如蒙古族、納西族、裕固族、土族等民族即使有自己的語言或文字,但仍用藏語授課、論辯、念誦、書寫,故又稱“藏傳佛教”。
維吾爾佛教
從19年底到20世紀初,西域和敦煌出土了大量的回鶻古文獻,其中大部分是佛教的。這些文獻填補了歷史記載的許多空白,為研究古代回鶻佛教、歷史、文學和語言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資料,引起了國際學術界的廣泛關註,湧現出壹大批研究成果。
回鶻佛教文獻研究可以說是20世紀西域古代佛教研究中最輝煌的領域。在世紀之交,總結和回顧這些成就,意義重大。
根據在吐魯番和哈密發現的回鶻文《與彌勒相會》的碑文和跋,該文獻是從土霍洛文翻譯過來的。從吐魯番出土的文獻推斷,除了印度語言(最早是梵語,還有犍陀羅諺語,印度貴雙王朝時期的梵語勢力範圍曾覆蓋這壹地區)之外,塞爾維亞語和粟特語在回紇西遷前對佛教在塔裏木盆地的傳播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和粟特人壹樣,土霍洛僧從印度僧人手中接過接力棒,進壹步將佛教傳播給東方的突厥人。把佛教從中亞推廣到東亞。它們對古代突厥人和維吾爾人的影響早於漢傳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