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壹頓飯120道菜,清朝皇帝是這麽吃飯的

壹頓飯120道菜,清朝皇帝是這麽吃飯的

清朝皇帝吃飯是極講究的,不僅有最高的夥食標準、高大上的餐具,還有用膳時的擺譜和術語,更有不能讓外人知曉的飲食偏好,當然這壹切都歸功於皇帝擁有高水平且龐大的禦膳房團隊。

皇帝用膳時間

清皇室源起於東北滿族,因此在飲食上沿襲了東北滿族的飲食習慣,每天只吃兩頓正餐,稱為早膳和晚膳。早膳壹般在早上六點至八點半進行,晚膳在十二點至下午兩點進行,夏秋兩季則提早壹個小時。兩頓正餐之後,各加壹頓小吃,時間不固定,如果皇帝臨時想吃什麽,就隨時傳人送上。

皇帝用膳術語

皇帝吃飯自有專門的術語。管飯叫“膳”,吃飯叫“用膳”或“進膳”,開飯叫“傳膳”,廚房叫“禦膳房”。到了吃飯的時候——並無固定時間,完全由皇帝自己決定——我吩咐壹聲“傳膳!”,跟前的禦前小太監便照樣向守在養心殿的明殿上的殿上太監說壹聲“傳膳!”,這樣,“傳膳”的號令壹路下去,,直傳進禦膳房。幾十名太監的“傳膳”大隊,直奔養心殿。

皇帝禦膳房團隊

按照清宮規制,宮中的膳食機構內內務府和光祿寺,皇帝的日常膳食由內務府下面的禦茶膳房負責,官廚役370人;禦茶房和清茶房120多人,兩處太監***壹百五六十人,禦茶膳房下設葷局、素局、掛爐局、點心局和飯局。各種宴會則由光祿寺的禮部和禮部精膳清吏司和禦茶膳房***同承辦。禦茶膳房包括膳房、茶房和清茶房,其中膳房設總領三人,承應長二人,承應人十五人,庖長三人,庖人二十人;禦茶房和清茶房***有壹百二十多人,此外還有太監壹百五六十人。皇帝每天的膳食先由禦茶膳房官員開列出膳單,經內務府主管大臣審閱、備案後,才能烹飪制作。

皇帝用膳排場

所謂的“擺譜”,不是東北人的擺家譜,而是擺菜譜。清朝標準禦膳,每頓飯有120道菜,要擺三張大桌。此外還有主食、點心、果品等。後來,有的皇帝覺得這樣太浪費,菜譜變少,120道減為64道;慈禧太後的老公奕詝當皇帝時的鹹豐年間,又減為32道;奕詝死後,垂簾聽政的慈安太後,再減為24道。

慈安太後死後,獨攬大權的慈禧太後又擺起了譜,恢復了每頓飯百道大菜的老規矩,壹頓飯少說要花200兩銀子。皇帝吃飯時擺譜還有壹層意思,就是每道菜名叫什麽,掌勺的大廚是誰,在盤子邊都要標得壹清二楚。這樣壹是保證飯菜的質量,顯掌勺的手藝;二是萬壹飯菜出了質量問題,比如有毒,追究起來也方便。

皇帝禦膳餐具

皇帝的餐具也是有講究的,以金銀器為主,即使是陶瓷制品,也是上好的質地。其中,金質碗、碟、盤等器皿最能顯示皇家的氣派,故而皇家都喜歡“金飯碗兒”。如果改用其他質地的器皿盛飯菜,會惹主子生氣的。

如乾隆二十壹年十壹月初三日《禦膳房金銀玉器底檔》記載,當天乾隆帝使用的餐具是:金羹匙1件、金匙1件、金叉子1件、金鑲牙箸1雙、銀西洋熱水鍋2口、有蓋銀熱鍋23口、有蓋小銀熱鍋6口、無蓋銀熱鍋10口、銀鍋1口、銀鍋蓋1個、銀飯罐4件、有蓋銀桃子6件、銀鏇子4件、有蓋銀暖碗24件、銀蓋碗6件、銀鐘蓋5件、銀鏨花碗蓋2件、銀匙2件、銀羹匙13件、半邊黑漆葫蘆1個、內盛銀碗6件、銀桶1件、內盛金鑲牙箸2雙、銀匙2件、烏木筷10雙、高麗布3塊、白紡絲1塊、黑漆葫蘆1個、內盛皮7寸碗2件、皮5寸碗2件、銀鑲裏皮茶碗10件、銀鑲裏5寸無分皮碗1件、銀鑲裏罄口3寸6分皮碗9件、銀鑲裏3寸皮碗22件、銀鑲裏皮碟10件、銀鑲裏皮套杯6件、皮3寸5分碟10件、漢玉鑲嵌紫檀銀羹匙、商絲銀匙、商絲銀叉子2件、商絲銀筷2雙、銀鑲裏葫蘆碗48件、銀鑲紅彩漆碗16件。

黃釉是皇權等級的象征

清中期外黃釉內青花團龍改碗壹對

黃地粉彩八吉祥纏枝花卉紋盤

清乾隆黃地素三彩龍鳳花卉紋盤(壹對)

但是同為宮廷用具,為什麽有的是全黃?有的只有壹點黃?全黃釉的,為皇帝、皇後、皇太後專用。外黃釉內白釉盤,則是皇貴妃用的。黃地素三彩花卉雲龍紋盤,是康熙的貴妃、妃子們用的,青花地黃彩雲龍紋碗,是妃嬪們用的。”據了解,在清代,黃釉的多少標誌著使用者身份的高低,由全黃釉到以黃釉為地,再到黃釉作彩,及至沒有黃色,等級規定非常嚴明,不得簪越。

皇帝們吃剩的骨頭、魚刺吐在哪裏?

黃地粉彩描金福壽無疆紋渣鬥

雍正使用過的爐鈞釉渣鬥,這個渣鬥通身深藍色,腹部鼓鼓囊囊的,看起來有點像被壓扁的小痰盂。這是清代皇帝、妃子們專用的“垃圾簍”。“妳看這個渣鬥,看起來很小,也很精巧,現在幾乎找不到了。”據了解,皇帝、妃子們將渣鬥放在桌上,吃剩的食物渣滓就吐在裏面。明清兩代的渣鬥也被放在床邊和幾案上,用來放微小的廢棄物,後來用途漸漸拓寬,材質也日漸多樣起來。

清順治皇帝禦制《端敬皇後行狀》中透露了當初廢掉皇後博爾濟吉特氏的情況,原因之壹就是她“癖嗜奢侈”,“嘗膳時,有壹器非金者,輒怫然不悅”。

慈禧喝茶視季節選蓋碗

晚清民國萬壽無疆粉彩蓋碗

喝茶是清代皇帝們都喜歡的。據說,乾隆壹天早中晚要喝三趟茶,定時定量,從不間斷。而乾隆之子嘉慶皇帝也是壹個愛茶的主,嘉慶用的蓋碗上還有他親自題的詩。

清雍正青花加彩描金花卉紋壓手杯

清康熙青花五彩十二月令花卉紋杯

清代皇宮中的茶托多是金、銀、銅胎燒制的,制成圓形、荷葉形、蓮瓣形、元寶形等。1862~1874年,慈禧太後用茶具到了極致,她飲茶視季節選用蓋碗,冬季飲茉(蟹)莉(蟹)花茶時,用黃地白裏萬壽無疆瓷蓋碗,這種碗胎薄如紙,瓷面光潔均勻,造型纖秀精巧,紋飾五彩繽紛。到了夏季,慈禧太後喜歡用白玉金蓋碗泡金銀花茶,碗以羊脂白玉琢成,蓋為黃金四層塔狀,淡淡的茶湯與白玉、黃金相互映襯,顯得清晰明快、清爽宜人,襯托出品飲者的高貴身份。”

酒,在清代皇宮中也是不可少的。

青花十二月花卉紋杯(12件)

康熙年間燒制的青花十二月花卉紋杯。花卉杯***有12件,每壹個杯子上都有不同的花紋,壹月份是水仙花,二月是迎春花,三月桃花,四月牡丹花,五月石榴花,六月荷花,七月蘭花,八月桂花,九月菊花,十月芙蓉花,十壹月月季花,十二月梅花。也叫十二月花神杯,杯的壹面是花紋,另壹面則配了對應的唐詩。杯底還寫著:大清康熙年制。

清帝禦膳內容

按規矩,清帝每日的夥食標準是:盤肉22斤,湯肉5斤,豬油1斤,羊2只,雞5只,鴨3只,白菜、菠菜、香菜、芹菜、韭菜等***19斤,大蘿蔔、水蘿蔔和胡蘿蔔***60個,包瓜、冬瓜各1個,苤藍、幹閉蕹菜各5個(每個6斤),蔥6斤,玉泉酒4兩,甜醬和清醬各3斤,醋2斤。早、晚隨膳餑餑8盤,每盤30個,另外禦茶房為皇帝準備的例用乳牛50頭,每頭牛每天交乳2斤,***100斤;每天用玉泉水12罐、乳油1斤、茶葉75包。

清代飲食集大成者非滿漢全席莫數,主要大菜有五十六種之多。

清中期外黃釉內青花團龍改碗壹對1

第壹份:頭號五簋、碗十件

燕窩雞絲湯、海參燴豬筋、鮮蟶蘿蔔絲湯、海帶豬肚絲羹、鮑魚燴珍珠菜、淡菜蝦子湯、魚翅蚌蟹羹、麻姑煨雞,轆轆錘、鯊魚皮雞汁羹、血粉湯

第二份:二號五簋、碗十件

鯽魚舌燴熊掌、米糟猩唇、燴豬腦、假豹胎、蒸駝峰、梨片拌果子貍、蒸鹿尾、野雞片湯、風豬片子、風羊片子、兔脯奶房簽

清宣統官窯黃地粉彩描金福壽萬年紋碗

第三份:細白羹碗十件

燉豬肚、假江瑤、鴨舌羹、雞筍粥、豬腦羹、芙蓉蛋、鵝肫掌羹、假斑魚肝、糟蒸鰣魚、西施乳、文思豆腐羹、甲魚肉片子湯、繭兒羹

第四份:毛血盤十件

獾炙、哈爾巴、小豬子、油炸豬羊肉、掛爐走油雞、掛爐走油鵝、掛爐鴿(月霍)、豬雜什、羊雜什、燎毛豬羊肉、白蒸豬羊肉、白蒸小豬子、白蒸小羊子、白蒸雞仔、白蒸鴨仔、白蒸鵝仔、白面餑餑、梅花包子、什錦火燒。

第五份:洋碟二十件、熱吃勸酒二十份

小菜碟二十件、枯果、鮮果。

皇帝傳膳方式

皇帝平時用膳的地點不固定,大多在寢宮的東、西間或辦事場所。用膳時,東西兩邊不得走人,上菜的人全部走中間南門,東西兩邊是給皇帝留用的,因為皇帝要坐東朝西用膳。膳房太監負責擺好膳桌,鋪上桌單,開膳時間壹到,侍衛便通知禦膳房將膳食送上,這叫“傳膳”。然後,太監們便手捧紅色漆盒排著隊進來,將各種菜肴、飯點、湯羹等迅速端上餐桌,按照規定位置擺放好,無關人員壹壹退下,只留下侍膳太監。這時,皇帝在太監簇擁下步入膳桌入座,準備用膳,四名太監垂手立於皇帝身後,壹名年長的侍膳太監則站在壹旁,負責給皇帝布菜。膳桌壹般用三張桌子南北向拼成,中間壹張桌子供皇帝進膳用,主要擺放幾只時令鮮菜和水果等。在膳桌旁邊還另設壹幾案,以備皇帝賞賜,皇帝覺得哪道菜特別可口,說聲“賞”,這道菜便會被放到幾案上,,待會兒放入配有開水加溫的食盒內,送到被賞賜的官員府中或妃嬪宮中。

皇帝用膳規矩

皇帝用膳前,會有待膳太監先在每道菜上放壹塊試毒牌,查看變色不變色,以檢驗飯菜是否有毒或變質,還有就是檢查各菜所用的原料配合在壹起會否產生毒素反應。試毒牌是壹種銀制的半寸寬、三寸長的小牌子,據說如果飯菜中含毒,銀牌就會變色,如果變色皇帝是絕對不會食用的,以防止中毒,甚至還會追究廚師的責任,弄不好就要殺頭。用試毒牌檢驗過之後,太監再親口將每道菜嘗壹口,謂之“嘗膳”。驗證無誤後,皇帝才示意待膳太監將自己喜歡吃的菜點盛至碗中,開始享用。

皇帝吃飯有個“吃菜不許過三匙”的規矩,無論什麽菜,都不能連吃三口,吃過三口的菜立即撤下。因為皇上愛吃不愛吃的,都不能讓外人知道。皇上用膳時,眼睛看了哪個菜,旁邊的太監就會將菜朝挪到皇上夠的著的地方,用羹匙舀進布碟。如皇帝說句“這菜不錯”,太監再舀壹次後,邊將這菜往後挪。假如連吃了三口,太監頭就會喊壹:“撤”。此後十天半月就不會再有這道菜。

皇帝吃獨食規矩

皇帝大多是壹個人吃飯,沒有旨意任何人不得與皇帝***餐。皇太後及妃嬪,壹般在其宮裏用膳。皇帝吃不完的飯菜,會賞賜給妃嬪、皇子公主及大臣們。隨時剩飯剩菜,但畢竟是皇帝吃剩下的,能得賞賜,則是莫大的榮幸。據說,乾隆爺晚年喜食魚,據案載,乾隆四十六年十月二十壹至十月三十日十天裏,就吃了豆豉魚二次,蔥椒魚四次,紅燒魚三次,澆汁魚壹次。

清朝皇室偏愛鴨

清朝的皇帝和後妃喜歡吃鴨子,每餐飯少不了鴨子,是有記載的。如乾隆爺的早膳裏就有酒燉鴨子、托湯鴨子、清蒸鴨子,慈禧太後日常禦膳譜裏有燜蒸鴨子、清燉鴨子、烤鴨,鴨舌、鴨掌、鴨肝、鴨腸等等,老太太都愛吃。因為慈禧愛吃鴨子,小德張便因壹道“燴鴨條”交了好運。據說小德張能炒幾樣慈禧愛的燴鴨條、炒幹蘭豆腐、炒胡蘿蔔醬、炒黃瓜醬等幾樣菜,慈禧就讓他任了“壽膳房”掌案。據清檔記載,皇帝每天份例是:盤肉22斤,湯肉5斤,羊2只,雞5只,鴨3只等等,壹天三只鴨子的招呼,可見愛鴨的程度。至於原因,可能是鴨肉清火平氣和健脾開胃的緣故。

皇帝的壹天

根據對清宮檔案研究,清代皇帝在宮中的日常生活是很有規律的,除國朝大典外,壹般的情況是:

清康熙 黃地素三彩雙龍戲珠折沿盤

1.上午 5:00——7:00左右起床、請安、早讀;

2.上午7:00——9:30早膳;

3.上午9:30——11:00上朝理政,辦理公務;

4.上午11:00——下午2:30午休、用膳;

5.下午2:30——5:00看書學習、吟詩繪畫或由妃嬪陪同看戲、聽樂等娛樂;

6.下午5:00—9:00晚點或酒膳,然後就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