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í yú
?
2 概述鰣魚是鯡形目鯡科鰣屬的1種,又名時魚、三來、三黎。壹般個體長40多厘米,最大個體64厘米,體重2.5~3千克以上。體長,側扁,體形略呈斜方形。頭中等大,頭背光滑,頂緣無紋。吻尖;口較小,端位,口裂斜形,上、下頜的前緣等長,無牙。前頜骨中間有壹缺刻。眼小,脂膜發達。鰓蓋光滑。鰓孔大。假鰓發達。鰓蓋膜不與鰓峽相連。鰓膜條骨 6。鰓耙細密。體被圓鱗。無側線,具縱列鱗43~46,腹部棱鱗16~17+14。背鰭條17~18;臀鰭條18~20;尾鰭深分叉。體背和頭部呈灰黑色,上側略帶藍綠色的光澤,下側和腹部銀白色,腹、臀鰭灰白色,尾鰭邊緣和背鰭基部淡黑色。分布於黃海南部、東海、南海和菲律賓。
鰣魚為溯河洄遊產卵魚類,平時生活於海中,分布於東南沿海,4~6月間入江河中下遊產卵繁殖。在此期間我國長江、珠江、錢塘江水系都出產鰣魚,但以長江中下遊產的鰣魚數量最多,質量最好。生殖後親魚仍遊歸海中,幼魚則進入支流或湖泊中肥育,至9~10月才入海生活。以浮遊生物為主要餌料。3 齡魚開始性成熟。此時雌魚平均體長51厘米,平均體重2千克;雄魚平均體長44厘米,平均體重 1.3千克。每年春末夏初上溯長江、錢塘江、閩江、珠江等作生殖洄遊。生殖洄遊群體為3~7齡魚,在溯河而上時,生殖腺逐漸成熟,產卵期多集中在6月中下旬,產卵場大都在急水多石的沙質江段上。7~8月產的鰣魚魚體很瘦,因此時正是魚產卵結束,準備遊回大海的時節,有“來鰣去鯗之說”。體重2~3千克的雌魚的懷卵量為150~250萬粒。卵具油球,為浮性卵,卵徑為0.7毫米。受精卵在水溫26℃時,經過17小時開始孵化。在體長達到85毫米時入海內發育成長。初入江的鰣魚豐腴肥碩,含脂肪高,鱗下亦富有脂肪,肉味鮮美,為名貴魚類,以清蒸為佳。
鰣魚不撅嘴,背部藍綠色,腹部銀白色,腹線上有鋒利的魚鱗,鰭齊全且形狀典型,鱗片大而薄。鰣魚蒜瓣肉厚,肉白細嫩,口味肥腴,清新年,營養價值較高,被人們稱為魚中之王。
3 鰣魚的別名鰓魚、瘟魚、時魚、三來魚、三黎魚
4 鰣魚使用提示每次約100克
5 鰣魚的營養價值1. 鰣魚味鮮肉細,營養價值極高,其含蛋白質、脂肪、核黃素、尼克酸及鈣、磷、鐵均十分豐富;
2. 鰣魚的脂肪含量很高,幾乎居魚類之首,它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對防止血管硬化、高血壓和冠心病等大有益處;
3. 鰣魚鱗有清熱解毒之功效,能治療瘡、下疳、水火燙傷等癥。
6 鰣魚的選購鰣魚蒸後,以其流下之油,塗火燙傷處甚效。
7 鰣魚適合的人群壹般人群均可食用
1. 適宜體質虛弱,營養不良者、心血管疾病患者、小兒及產婦食用;
2. 多食發疥,故體質過敏及皮膚患有瘙癢性皮膚病者忌食;患有痛癥、紅斑性狼瘡、淋巴結核、支氣管哮喘、腎炎、癰癤療瘡等疾病之人忌食。
8 鰣魚的食療功效鰣魚肉味甘、性平,歸脾、胃經;
有補益虛勞、強壯滋補、溫中益氣、暖中補虛、開胃醒脾、清熱解毒、療瘡的功效。
9 鰣魚的食用建議1. 由於鰣魚鱗片富含脂肪,故烹調加工時不去鱗,以增加魚體的香味;
2. 鰣魚的烹調方法很多,以清蒸、清燉、烤、紅燒最為普遍。
10 《全國中草藥匯編》:鰣魚 10.1 拼音名Shí Yú
10.2 來源鯡形目鯡科鰣魚Macrura reevesii (Richardson),以肉入藥。
10.3 生境分布我國沿海。
10.4 功能主治補中益氣,溫補脾肺。治燙、火傷,疔瘡。
10.5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11 《中華本草》:鰣魚 11.1 出處1.《日用本草》:凡食(鰣魚),不可煎熬,宜以五味同竹筍、獲芽帶鱗蒸食為佳。蒸下五味汁,以瓶盛埋上中,遇湯火傷取塗甚效。
2. 寧原《食鑒本草》:鰣魚,年年初夏時則出,余月不復有也,故名。
3.《綱目》:鰣,形秀而扁,微似妨而長,白色如銀,肉中多細刺如毛,其子甚細膩,大者不過三尺,腹下有三角硬鱗如甲,其肪亦在鱗甲中,自甚惜之。其性浮遊,才出水即死,最易餒敗。
11.2 拼音名Shí Yú
11.3 英文名Seasonal shad, Reeves's shad
11.4 鰣魚的別名瘟魚、箭魚、三黎、時魚、鰣刺、三耒
11.5 來源藥材基源:為鯡科動物鰣魚的肉或全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acrura reevesii(Richardson)
采收和儲藏:春末夏初捕撈,捕撈後。剖腹去臟,鮮用或曬幹。
11.6 原形態鰣魚,體長橢圓形,側扁,壹般長3265cm。頭側扁,前端鈍尖,頭背光滑,無線紋。吻中等長,圓鈍。眼小,有脂眼瞼幾遮蓋眼的1/2。鼻孔明顯。口中大,前頜骨中間有明顯缺刻,上頜骨末端伸達眼中間後方。兩頜無牙。鰓孔大,鰓蓋膜不與峽部相連。鰓耙細密110+172。鱗片大而薄,上有細紋。縱列鱗4447,橫列鱗1617。無側線。腹面有大形銳利的棱鱗(1619)+(13+14)。胸鰭、腹鰭基部有大而長形的腋鱗。背鱗1718,起點與腹鰭相對。臀鰭1820。胸鰭較短。腹鰭小。尾鰭深叉形。體背及頭部灰黑色,上側略帶藍綠色光澤,下側和腹部銀白色。腹鰭、臀鰭灰白色,其他各鰭淡黃色。
11.7 生境分布生態環境:為回遊性中上層魚類。每年45月由海進入江河,67月份水溫在28℃左右,即在幹流或湖泊中繁殖產卵,卵浮性,具油球,卵徑0.75mm,懷卵量150萬250萬粒。受精卵在26℃水溫h開始孵化。幼魚在江湖中肥育,以浮遊動物及矽藻為食,秋季返回海中生活。
資源分布:我國沿海及長江、錢塘江、珠江等水系均有分布。
11.8 化學成份肉含蛋白質(protein),脂肪(fat),碳水化合物,鈣,磷,鐵,維生素(vitamin)B1、B2,煙酸(nicotinic acid)。
11.9 性味味甘;性平
11.10 歸經脾;肺經
11.11 功能主治健脾補肺;行水消腫。主虛勞;久咳;水腫
11.12 鰣魚的用法用量內服:適量,煮食。外用:適量,蒸油塗。
11.13 註意不宜多食、久食。
11.14 各家論述1.《食療本草》:補虛勞。
2.《日用本草》:快胃氣。
3.《本經逢原》:性補,溫中益虛。
11.15 摘錄《中華本草》
用到中藥鰣魚的方劑 拔疔除根方ngchúgēnfāng《梅氏驗方新編》七集處方鰣魚靨(用手刮下,不可見水,陰幹,收貯)。功能主治疔...
更多用到中藥鰣魚的方劑古籍中的鰣魚 《本草綱目拾遺》:[卷十鱗部]鰣魚鱗
本經逢原鰣魚性補,溫中益虛,而無發毒之慮。其生江中者,大而色青,味極甘美。生海中者,小而色亦,味亦稍...
《瘍醫大全》:[卷三十四諸瘡部(上)]疔瘡門主方,冬月用根亦可。又方紫梗菊花搗碎,白酒煎服。又方鰣魚鱗用荷花瓣夾好,置書頁中,遇疔粘貼即愈。大疔惡毒...
《冷廬醫話》:[補編博物]鰣魚註∶今江東呼最大長三尺者為當。邵氏《正義》,謂即鰣魚。杭州學士詩雲∶銀光華宴催登早,味寒家饋到遲。體...
《驗方新編》:[卷二十四疔瘡部]拔疔除根方,***研,或軟飯或棗肉為小餅,貼疔上,外用膏又方∶鰣魚靨,用手刮下,不可見水,陰幹收貯,用時,以銀針撥...
《本草蒙筌》:[卷之十壹蟲魚部]鯉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