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林位於昆明以東80余公裏,交通往來方便,既有高速公路又有鐵路通達,終日遊人絡繹不絕,是昆明周邊最知名的 旅遊 景點。
石林的喀斯特地貌形成於2.7億年前,景區面積大約350平方公裏,境內奇石、湖泊、瀑布、溪流、溶洞縱橫遍布,風景美不勝收。
石林是壹個氣候四季溫暖如春的地方,年平均氣溫為16 C,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即有古代先民居住於此。景區南部的谷底山崖上可以見到古人留下的巖畫,留下先人活動的痕跡。
由於年代久遠和風雨的侵蝕,巖畫已經漫渙不清,山崖上依稀可見暗紅色的圖案標記。
早在明萬歷年間,路南某位知州曾經在壹處石洞處樹碑題字,贊賞此地之風景。如今在石壁上,常能見到不知何人勒石鑿字留下的痕跡。
而且還有附上的英文翻譯,意思雖然正確,但讀起來不像是文人望景興嘆,而更像是公園設置的警示標誌。
石林被辟為景點是很早的事情,早在民國時期的1931年,已被辟為“石林風景名勝區”,由政府設立機構予以保護和管理。
中國文化裏有壹種獨特的賞石文化,文人墨客、達官貴人亦或皇室貴胄都對奇形怪狀的石頭非常癡迷。
這種奇怪的戀石癖大約可以壹直追溯到夏商周以前,據說《山海經》中已經有皇帝乃我國“首用玉者”的記載。
玉畢竟是比較稀有的石頭,有人考證說,古籍《說文》中即有:“玉,石之美者“的字樣。既然玉石難求,便退而求其次,於是各種奇石、怪石便油然而生。
石林有壹處景點出售貌似五花肉的奇石,標價不菲,遠超過市面上的豬肉。據說類似的東西故宮博物院裏都有收藏,中國人喜歡具形的事物,甚至連文字都是象形的。這種東西儲存起來,不知是否可以在饑荒的年代應付不時之需?
唐宋以來的文學藝術,吟詩繪畫除了梅、蘭、竹、菊之外,最多的大約就是寄情於山水。文人求仕不成,又不願意同流合汙,便退居荒野以遁。
“山水畫”是中國傳統繪畫最主要的幹系,形成於隋唐之際,自宋至明、清已經形成壹整套範式,內中的構圖和表現形式大多可以從石林這裏找到依據。
隱匿山林,寄望山水都是中國士大夫壹族的終極追求,而嶙峋怪石構成的“山水畫”又塑造了中國獨特的審美觀念。居山間茅屋、食粗茶淡飯,謂之為雅,成為上流 社會 崇尚的 時尚 。
那些無法舍棄優渥物質生活的商賈巨富、達官貴人,便采天下奇形怪狀的石頭裝點宅院來附庸風雅。
這壹 時尚 從士大夫階層流行的“山水畫”延伸到市井生活,最有代表性的當屬“蘇州園林”。富庶的江南魚米之鄉,結合養蠶繅絲、織錦刺繡,江浙富戶人家用積累起來的財富打造精美的私家宅院,壹定離不開在園林中裝點奇石。
這種古怪的嗜好發展到極端和癡迷的,當屬宋朝徽宗皇帝的“花石綱”,使他成為全國最大的藏石家。皇上趙佶命宰相蔡京抓總成立杭州“造作局”、蘇州“應奉局”,二局專責查封、收繳江南民間收藏的奇花異石並陸路、水路運往東京汴梁,修建皇家園林“艮嶽”。
北京頤和園樂壽堂前有壹巨石,乾隆題字“青芝岫“。此石來自北京遠郊的房山深山,據說萬歷年間壹位名為米萬鐘的官員愛石成癖,在北京海澱建“勺院”陳列奇石,為了將此石運往海澱,米耗費巨資築路、鑿井,冬季潑水結冰雇人拖曳,待到良鄉時已財力耗盡,遂棄置路邊。兩百年後,乾隆皇帝接盤,撥款命人將其運至新建的頤和園,後人稱此石為“敗家石”。
經地質學家考證,石林原本由海底沈積物形成數百米的石灰巖,隨著太平洋板塊擠壓大陸板塊導致地面擡升浮出海面,加之近三億年的火山烘烤,湖水浸泡、風雨侵蝕,形成了奇特的喀斯特地貌。
石林內部有水塘、暗河、湧泉和瀑布,溶解和侵蝕仍在持續地作用、改變著地貌景觀。
石林的成因是極為復雜的,既有地殼變動擠壓、風雨侵蝕,也有生物作用、土壤侵蝕作用的影響。
石林裏隨處可見風雨侵蝕後在巖石上形成的凹罅和孔洞。
仔細觀察山間的怪石,還可以見到巨大的石塊基座已被侵蝕壹空,但仍可憑借壹個支點保持著平衡。
有些石峰已經斷裂崩塌。
山間步道上隨處可見架空的石塊高懸頭頂,從下面穿行不禁捏著壹把汗。
壹個 旅遊 團經過時,聽到導遊對遊客說石林近些年變化得很快,許多漂亮的景點已經消失,同時又冒出壹些新的景點。
許多新的石塊像是竹筍壹樣從土中鉆出來,被稱為石筍。碳酸鹽在水和大氣中二氧化碳的作用下溶解速度會很快的,有壹種說法,如果空氣汙染持續下去,再過幾百年,石林將會徹底消失了,但願這不是危言聳聽。
石林地區在南詔、大理國時期即已設縣統轄,至1998年才從“路南”縣更名為“石林彜族自治縣”。彜族為中國第六大少數民族,支系繁多,居住在石林的彜族稱為撒尼人,有許多動人的民間傳說。
最有名的文學藝術作品當屬“阿詩瑪”,此為撒尼民族口耳相傳的長篇史詩,可以在祭祀、婚嫁、喪禮和日常生活中吟唱,很像是歐洲人的《荷馬史詩》。
《阿詩瑪》的民間流傳版本很多,阿詩瑪、阿黑哥與熱布巴拉、其子阿支的關系有不同說法。1964年攝制的電影主要依照的是雲南大學校長、文學家李廣田先生提議的版本,以階級鬥爭為主線,情節類似於延安時代的《白毛女》。
電影《阿詩瑪》的重頭戲是搶婚,土司熱布巴拉命家丁將阿詩瑪掠走,阿黑知道後沿著山間小徑,策馬揚鞭星夜兼程趕去解救被囚禁中的阿詩瑪。
電影《阿詩瑪》以悲劇結尾,熱布巴拉敵不過神勇無比的阿黑哥,只得放走他們,然後命人偷偷鑿開山洞,放洪水淹沒石林山區,將阿詩瑪活活淹死。
阿詩瑪死後化作石林中的壹處石崖,永遠陪伴自己的鄉民。阿詩瑪成為山神,人們只要對著石崖呼喊,就能聽到她的回聲,這座黢黑的石崖如今是石林最吸引遊客的景點。
阿詩瑪的結局是悲傷的,與《阿詩瑪》電影相關的人與事同樣也是悲慘的。電影殺青後被批為宣揚愛情至上的大毒草鎖入了倉庫,直到1979年才重見天日,阿詩瑪的扮演者楊麗坤被打成“反革命”,折磨得精神失常,從此自銀幕消失。
文學顧問李廣田文革中被批鬥、毆打,直到某天夜裏被人發現死於昆明郊外的蓮花池湖內,“頭部被擊傷,滿臉是血,脖子上有繩索的痕跡,腹中無水……,待人發現時,他已直挺挺地站立了好幾小時,死而不倒!”
劇組的其他人員也是難逃厄運,配唱的歌唱家杜麗華被下放到農村改造,導演劉瓊進了幹校,作曲羅宗賢在激烈的批判聲中辭世,終年只有45歲。
阿詩瑪如今已成了雲南的知名品牌,由石林縣 旅遊 局獨家持有,創造了難以想象的經濟價值。
人世間總有壹些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隨著時間的推移,似乎已被人們完全淡漠,甚至不願啟齒。就像眼下的石林,過不了多久也許又是滄海桑田,誰知道呢?
景區交通:自昆明南站乘高鐵到“石林站”下車,車站廣場有直達景區的巴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