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大家於百忙之中,還來看小編的文章,妳在,或者不在,小編都在辛勤勞作,只為等您到來!小編會壹如既往的給大家分享各類穿衣搭配,觀看辛苦了,謝謝,祝您閱讀愉快,天天有個好心情,健康生活每壹天,喜歡小編的動動妳發財的小手關註小編吧
在中國歷史上,呂不韋論名氣,比不上那些功名顯赫的帝王,如秦皇、漢武;也比不上壹代賢相諸葛亮。在人們心目中,呂不韋是壹個備受爭議的人物,甚至用壹兩句話都很難把他說清楚。但是,如果把呂不韋放到他生活的戰國時代去考察,就會發現,呂不韋其實是壹個對中國歷史的發展有貢獻的人。他的壹生,有閃光點,也有陰暗面,有功,也有過。呂不韋的功績主要表現在:第壹,立異人為嫡嗣,穩定了秦王室。異人的爺爺秦昭王是壹個執政50多年的老國王,父親安國君是壹個50多歲的老太子,安國君有20多個兒子,卻遲遲沒有確立嫡嗣,王室的此種狀況潛伏著極大的不安因素,壹旦兒子們為爭奪王位發生爭鬥,將會導致秦國內亂,甚至使秦國形勢發生逆轉。呂不韋通過遊說秦國,打通關節,說動了華陽夫人並由她說服了安國君,確立異人為嫡嗣。呂不韋此舉雖然具有政治投機的目的,但立異人為嫡嗣穩定了秦王室,使秦王去世後王室沒有發生內亂,加之呂不韋以丞相職位輔佐異人,把握朝政,使秦國在秦昭王、安國君死後沒有停步,繼續發展,維持了對東方六國的高壓態勢,加快了統壹六國的步伐。從這個角度看,呂不韋對中國歷史的發展是有貢獻的。第二,對外戰爭講究計謀,避免硬仗、惡戰。壹部戰國史,從始至終戰爭不絕,壹場大戰傷亡的人數往往在數
十萬以上
。前260年,秦趙長平之戰,趙國戰俘竟有40萬人被坑殺!此戰是古往今來最慘烈的戰爭之壹。當時呂不韋正在邯鄲,親歷了戰爭給趙國造成的創傷。他在秦國執政後反對在戰爭中大規模屠殺。他提出了興“義兵”的思想,所謂義兵,就是“兵入於敵之境,則民知所庇矣,黔首知不死矣。至於都國之郊,不虐五谷,不掘墳墓,不伐樹木,不燒積聚,不焚室屋,不取六畜,得民虜而歸之”。應該說,呂不韋的戰爭觀是進步的,他在執政中盡量避免硬碰硬的戰爭,以減少損失。前247年,東方五國聯合抗秦,呂不韋設計將聯軍首領信陵君和魏王的關系搞壞,信陵君被撤職,聯軍遂告瓦解。第三,組織門客編著《呂氏春秋》。這是呂不韋執政期間所做的壹件大事。在先秦諸子著作中,《呂氏春秋》被列為雜家,其實,這個“雜”不是雜亂無章,而是兼收並蓄,博采眾家之長,用自己的主導思想將其貫穿。這部書以黃老思想為中心,“兼儒墨,合名法”,提倡在君主集權下實行無為而治,順其自然,無為而無不為。用這壹思想治理國家對於緩和社會矛盾,使百姓獲得休養生息,恢復經濟發展非常有利。呂不韋編著《呂氏春秋》既是他的治國綱領,又給即將親政的嬴政提供了執政的借鑒。可惜,由於呂不韋個人的過失,使嬴政對這部書棄而不用,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呂氏春秋》的價值逐漸為後人領悟,成為了解戰國諸子思想的重要資料。說起呂不韋的過,莫過於他在處理和趙姬的關系上不幹凈利落,壹刀兩斷,以致壹錯再錯,釀成大禍。本來,當年他把趙姬送給了異人,異人稱王,趙姬為王後,身為丞相的呂不韋就應徹底了結與趙姬的情緣,各得其所,相安無事。哪知他對趙姬還壹往情深,趙姬對他亦戀戀不舍。尤其異人死後,趙姬守寡,和呂不韋有不正當來往!但是呂不韋後來也發現自己已經引火燒身,“恐覺禍及己”,主動停止了和太後的往來,但是他又推薦大陰人?保?峁?狼入室,壹錯再錯,終於落得滅頂之災。縱觀呂不韋的壹生,他沒有在治國的
大政
方針上出現失誤,是從政的高手;卻在情感的小圈子裏喪失理性,迷失方向,導致身敗名裂,令人深思
呂不韋是戰國末年的政治家,大約生於公元前290年至公元前280年之間,死於公元前235年。他出生在衛國濮陽,曾在陽翟經商,是壹個“家累千金”的大商人。在當時的壹些國家之間,有互相派遣人質的情況,而呂不韋就在趙國都城邯鄲,結識了秦國質於趙國的公子子楚。此時的子楚處境並不好,呂不韋不惜以金錢和美女給子楚,並為子楚賄通秦孝文王的王後華陽夫人。呂不韋如此慷慨相助,其目的是借此為他個人在政治上作晉升的階梯,所以把子楚看為“奇貨可居”。
果然,在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死後,子楚回國得以繼位,稱莊襄王,呂不韋也就被任為相國,封“文信侯”,食河南洛陽十萬戶。三年以後,莊襄王死,太子政立,即秦始皇,仍任呂不韋為相國,號稱“仲父”。當時,因為秦始皇年歲尚小,國家大權多操縱在呂不韋手中,待秦始皇長大成年時,因發生宮中“舍人”?幣話福?婕暗教?蠛吐啦晃ぁG厥薊蝕λ?保?彰飴啦晃は喙?埃?釧?睪幽俠霞搖2瘓茫?厥薊史⑾致啦晃び搿爸詈畋隹汀蓖?雌搗保?紙?啦晃ち鞣潘拇āB啦晃ぴ諭局兇隕薄?/p>
當呂不韋為秦始皇的相國時,曾由他的幕客匯編成《呂氏春秋》壹書。《呂氏春秋》壹書,又叫《呂覽》,全書分八覽、六論、十二紀,二十六卷,***二十余萬言,成為戰國末期雜家的代表作。對於這部書,漢代歷史家班固說它是“兼儒墨、合名法”,清代學者汪中說這是先秦“諸子之說兼而有之”。這些評價說明了《呂氏春秋》壹書,是容納了先秦各家的學說。它所以要編成這樣壹部雜書,據《呂氏春秋》的作者說,是為了采納各家之長,所謂“物固莫不有長,物固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故假人者遂有天下”,認為這就是三皇五帝所以“大立功名”的原因。
但是,它所謂采各家之長的做法,不是在各家學說的基礎上加以總結,從而提出壹個新的觀點和系統,而是東抽壹點西抽壹點,把各家矛盾的學說,拼湊調和起來。例如,在《呂氏春秋》孟冬紀之下,編入的《節喪》、《安死》兩篇,把儒家的“孝親”和墨家的“節喪”調和在壹起。又例如在政治上,壹方面主張“天子必執壹”的法家思想,另壹方面在“觀於上世”時,又主張分封諸侯,保持貴族世襲制度。甚至在《禁寒》的同壹篇裏,所談的戰爭道義問題互相矛盾,等等,這種例子很多。
在戰國末期,封建制國家紛紛出現,接著要求政治上、思想上的統壹。於是法家提倡“壹”,即統壹於壹個標準之下;儒家公羊派提倡大壹統;墨家提出“尚同”而雜家就采取了折中的辦法來“壹”之,所以就采納儒、墨、法之長的辦法。而就雜家的具體情況來講,他們壹方面要求統壹,另壹方面又對專制主義感到不滿,因此在學術思想上,就出現了象《呂氏春秋》這種折中調和的“雜家者流”著作。
雖然《呂氏春秋》是雜家著作,但由於它容納了“天地萬物古今之事”,對先秦各家學說“兼而聽之”,所以它能為我們保存了許多古代的遺文佚事,成為壹部史料總結,至今仍值得我們珍視。因此,這部書在今天仍然是壹部有價值的先秦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