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在敦煌》是由範金石口述,北京大學顧春芳撰寫的範金石自傳。看完之後,我被這個看似柔弱的老人深深打動了。在她看似柔弱的身體裏,卻孕育著巨大的能量。在充滿感動和敬意的同時,我更向往敦煌!
說說我最深的感受吧。
第壹,壹直堅持,選擇壹件事,至死不渝。
範老師1963北大考古系畢業,分配到敦煌。其實在實習的時候,她就已經去過敦煌了。之後,她紮根敦煌,接過敦煌老壹輩的接力棒,克服常人難以承受的惡劣條件和困難,幾十年如壹日地投身敦煌工作。可以說她把壹生都獻給了敦煌。壹路走來,她和愛人彭老師兩地分居近20年。終於,老彭在80年代從武漢大學來到敦煌,壹家人真正團聚了。
剛到敦煌的時候,她也想過離開。她還抱怨北大好像把她忘了。然而最終,她內心的強大讓她紮根敦煌,選擇了堅守,選擇了不平凡的人生。
所以,人這壹生,不用時時刻刻去想,也不用望山高。能選擇壹件事,然後死去,這很棒。
第二,與時俱進,大膽實施敦煌數字化
隨著時間的變遷,敦煌壁畫和彩塑的不斷退化,讓樊金獅焦慮不已。有什麽辦法可以讓這些珍貴的信息永久保存,永遠使用?20世紀90年代以來,範先生大膽著手建立“數字敦煌”:壹是建設數字敦煌壁畫信息庫;二是想辦法把石窟、壁畫、彩塑以及所有與敦煌有關的文物處理成先進的智能數字圖像,讓敦煌藝術走出莫高窟,讓遊客“看到外面的洞天”。
已經實現數字化的敦煌,現在已經走上了科學保護的道路。這些都是以前沒有人走過的路。難怪學術大師季羨林在2000年敦煌百年校慶上極力推崇範進士。他用了壹個詞:無量功德。
第三,不忘前人,繼往開來。
雖然國家給了範老師很多榮譽,但她從來不驕傲,也不健忘。她壹直說,她的成績離不開敦煌守護神常書鴻導演的貢獻,離不開敦煌老壹輩、壹代又壹代工作者的貢獻。這是壹種怎樣的謙卑精神,怎樣的境界!
如今,雖然老彭已經過世,範老師依然天天思念他,但84歲的她依然在為敦煌工作,帶領團隊研究,爭分奪秒,爭分奪秒的努力著。
這本書的文字真誠,有些地方簡單有趣。通過它,妳可以生動地看到壹個偉大而真實的傑出女性。
再次表示深深的敬意。
通過閱讀,也可以對敦煌的前世有壹個初步的了解。對於敦煌這個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我真的很期待能早壹天見到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