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 原文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挐壹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
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壹白。湖上影子,惟長堤壹痕,湖心亭壹點,與余舟壹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壹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
余強飲三大白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譯文 崇禎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接連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飛鳥的聲音全都消失了。這壹天晚上八點左右,我劃著壹葉扁舟,穿著毛皮衣服、帶著火爐,獨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上彌漫著水氣凝成的冰花,天空與雲層,遠山與湖水,渾然壹體,白茫茫壹片。湖上比較清晰的影子,只有西湖長堤在雪中只隱隱露出壹道痕跡,湖心亭的壹點輪廓,和我的壹葉小舟,和舟中的兩三個人影罷了。
(我)到了亭子上,(看見)有兩個人已鋪好了氈子,相對而坐,壹個童子正把酒爐裏的酒燒得滾沸。他們看見我,非常高興地說:“在湖中怎麽還能碰上您這樣有閑情雅致的人呢?”拉著我壹同喝酒。
我痛飲了三大杯,然後和他們道別。問他們的姓名,(得知他們)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我回來岸邊下船時,船夫自言自語說道:“不要說相公您癡迷,還有和您壹樣癡的人呢!” 《白洋潮》 原文 故事,三江看潮,實無潮看。午後喧傳曰:“今年暗漲潮。”
歲歲如之。 庚辰八月,吊朱恒嶽少師至白洋,陳章侯、祁世培同席。
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 立塘上,見潮頭壹線,從海寧而來,直奔塘上。
稍近,則隱隱露白,如驅千百群小鵝擘翼驚飛。漸近,噴沫濺花,蹴起如百萬雪獅,蔽江而下,怒雷鞭之,萬首鏃鏃,無敢後先。
再近,則颶風逼之,勢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走避塘下。
潮到塘,盡力壹礴,水擊射,濺起數丈,著面皆濕。旋卷而右,龜山壹擋,轟怒非常,炮碎龍湫,半空雪舞。
看之驚眩,坐半日,顏始定。 先輩言:漸江潮頭,自龕、赭兩山漱激而起。
白洋在兩山外,潮頭更大,何耶? 譯文 (按照)舊例,(我)在三江鎮看潮,其實沒有潮水可以看。午後有人喧鬧著傳道:“今年暗漲潮啊!”年年(都)像這樣。
明崇禎十三年八月,(我) 到白洋祭奠朱恒嶽少師,與陳章侯、祁世培壹起。海塘上有人呼喊著看潮,我迅速前往(海塘)去看,章侯、世培接踵而至。
(我)站在岸上,遠遠地看見潮頭像壹條線,從海寧奔騰而來,壹直到岸上。(潮水)稍稍靠近了壹點,(浪花)就隱隱約約露出白色,像驅趕千百群小鵝張開翅膀拍水飛迸。
漸漸又靠近了壹點,(潮水)噴出的泡沫濺起的水花,蹦跳起來像百萬頭雪獅,遮蔽了大江奔流而下,好像有怒雷鞭打它們壹樣,百萬頭雪獅攢聚在壹起,沒有壹頭敢落後,拼命爭先。又靠近了壹點,(浪潮)像颶風壹樣逼來,水勢(就像)將要拍打著岸而上。
看的人驚慌後退,跑著躲避到岸下。潮到岸上,盡力壹撞,水花沖擊射開,濺起幾丈高(的浪花),看潮人的臉都被打濕了。
(潮水)迅速向右旋轉翻滾,被白洋山壹擋,潮水好像十分憤怒,水花四激,好像大炮把雁蕩山瀑布打碎了,像漫天大雪在飛舞,看的人心驚目眩。(我)看到這樣的情景心驚目眩,坐了好長時間,神色才恢復平靜。
先輩說:“浙江潮頭,從龕、赭兩座山沖刷激蕩而起。”白洋山在這兩座山之外,(但)潮頭卻更大,這是為什麽呢? 張岱(1597年~1679年)又名維城,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天孫,別號蝶庵居士,晚號六休居士,漢族,山陰(今浙江紹興)人。
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為富貴公子,精於茶藝鑒賞,明亡後不仕,入山著書以終。
張岱為明末清初文學家、史學家,其最擅長散文,著有《瑯嬛文集》《陶庵夢憶》《西湖夢尋》《三不朽圖贊》《夜航船》《白洋潮》等絕代文學名著。 高祖天復,官至雲南按察副使,甘肅行太仆卿。
曾祖張元汴,隆慶五年(1571)狀元及第,官至翰林院侍讀,詹事府左諭德。祖父張汝霖,萬歷二十三年(1595)進士,官至廣西參議。
父張耀芳,副榜出身,為魯藩右長史。張岱的出身,又是書香門第,家學淵源。
先輩均是飽學之儒,精通史學、經學、理學、文學、小學和輿地學。被舅父誇為“今之江淹”。
天復、元汴父子曾撰修《紹興府誌》《會稽誌》及《山陰誌》,“三誌並出,人稱談遷父子。”(《家傳》)(下引張岱詩文及評論出自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出版、夏鹹淳點校的《張岱詩文集》者,均只註篇名。)
祖父汝霖,“幼好古學,博覽群書。”(同上)至老,手不釋卷。
曾積三十年之精神,撰修《韻山》,後因與《永樂大典》類同而輟筆(《陶庵夢憶韻山》)。張氏三世藏書,岱“自垂髫聚書四十年,不下三萬卷。”
(《陶庵夢憶三世藏書》)張岱的出身,還是壹個文藝之家。祖孫幾代都工詩擅文,鹹有著述。
天復有《鳴玉堂稿》,元汴有《不二齋稿》,汝霖有《石介園文集》,耀芳“善歌詩,聲出金石。”(《家傳》)張氏從汝霖起,自蓄聲伎,講究此道。
耀芳“教習小蹊,鼓。
2. 夢粱錄的作者生平吳自牧,《宋史》、《元史》均不載其人,從文獻典籍來看,關於吳自牧的生平有兩種說法: 這種說法最早由官桂銓先生在其《吳自牧小考》壹文中提出,“我在明藏書家徐氏《紅雨樓書目》卷四集部最後的‘家集類’中看到壹條有關吳自牧的重要線索:‘《新安吳氏倡於篇》壹卷。唐吳少微、吳鞏,宋吳自牧、自中。’” 官先生據此推斷:“吳自牧原籍新安,為唐文學家吳少微的後裔,後遷居錢塘,遂為錢塘人。有弟名吳自中,亦能文。……” 此後,李裕民先生在其《四庫提要訂誤》(增訂本),壹書中參引了官先生的說法,也認為吳自牧原籍新安,是唐吳少微的後裔。
此外,明弘治《徽州府誌》、《宋元學案補遺》和《新安文獻誌》中,都有關於吳自牧的記載,《新安文獻誌》還明確記載了新安吳自牧的卒年,是在嘉熙丁酉四月二十日,享年七十有七。由此,可以大致推斷出新安吳自牧的生卒年份,其生於公元1161年即宋高宗紹興三十年至三十壹年之間,卒於公元1237年即宋理宗嘉熙壹年。而《夢粱錄》序中,作者自署甲戌歲中秋日。關於此處的甲戌,學界仍有爭議。但不論是宋度宗鹹淳十年甲戌年(1274年),還是元順帝元統二年甲戌年(1334年),都晚於宋理宗嘉熙壹年丁酉年(1237年)。
由上可以證實,《夢粱錄》的作者吳自牧,並不是《紅雨樓書目》所載《新安吳氏倡於篇》中的那個吳自牧。 這種說法以《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為代表:“《夢粱錄》二十卷,宋吳自牧撰。自牧,錢塘人,仕履未詳。”
其後,眾多的書籍、辭典都沿用此說,如下:
《中國人名大辭典》“吳自牧,宋錢塘人。有《夢粱錄》。”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吳自牧,宋臨安人。所著《夢粱錄》,仿《東京夢華錄》之體,詳述南宋臨安府諸方情況。(《四庫全書總目》卷七〇)”
《全宋文》“吳自牧,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宋末或元初仿《東京夢華錄》之體,著《夢粱錄》二十卷,記載南宋臨安宮室園囿、風俗人物等,今存。”
總之,關於《夢粱錄》作者吳自牧的生平情況,我們大致可以知道的是:吳自牧是錢塘人,生活於宋末元初。詳細情況還存疑待補。
3. 翻譯壹句文言文“街南桑家瓦子試譯如下:
原文
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則中瓦、次裏瓦,其中大小勾欄五十余座。內中瓦子蓮花棚、牡丹棚,裏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數千人。
譯文
(北宋開封城內)街南有桑家瓦舍(古代商業娛樂場所名稱),靠近城北處則有中瓦(指中型的瓦舍),其次是裏瓦(指瓦舍的名目,壹說指管理官奴的官署),其中有大小的瓦舍五十多座。這裏面中瓦子蓮花棚和牡丹棚,裏瓦子夜叉棚和象棚最大,均可容納幾千人。
註釋
1、瓦子:瓦市。宋、元、明都市中娛樂和買賣雜貨的集中場所。也成瓦肆、瓦舍、瓦等。取名“瓦舍”是勾畫其特征,與建築無關。《西湖老人繁勝錄》記載:臨安有名的瓦肆有清冷橋畔的南瓦、三元樓的中瓦、眾安橋的北瓦、三橋街的大瓦等。北瓦最大,內有勾欄十三座。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解釋說:“瓦舍,謂其‘來時瓦合,去時瓦解’之義,易聚易散也。”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馬行街鋪席》:“馬行北去,舊封丘門外祆廟斜街,州北瓦子……其余坊巷院落,縱橫萬數,莫知紀極。”2、裏瓦:指瓦舍的具體名目。壹說指遼管理官奴機構名。遼制,凡內族、外戚、世官犯大罪者沒入瓦裏,為皇室服役,由著帳郎君統轄。3、勾欄:瓦肆中為了便於表演和分隔觀眾,常用欄桿或布幔隔擋,當時人稱“勾欄”,並非後世專指妓院的那種勾欄。4、中瓦子:即前文所言之中瓦。5、裏瓦子:即前文所言之裏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