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上海滬生堂的歷史

上海滬生堂的歷史

談起上海龍華寺的傳說,有很多老上海都能娓娓道來。相傳在三國時期,西域康居國大丞相有壹個大兒子,單名叫會。他不戀富貴,看破紅塵,立誌出家當了和尚,人稱“康僧會”,康僧會秉承佛旨,來到中華弘傳佛法,廣結善緣,他東遊於上海、蘇州壹帶。壹日,來到龍華蕩,見這裏水天壹色,塵轍不染,認為是塊修行寶地,就在這裏結廬而居。他不知道,這裏之所以景致幽靜不凡,是因為廣澤龍王在這興建了龍宮。廣澤龍王見來了個和尚居住,心中很不高興。壹時起了惡念,要興風起霧,掀翻和尚的草廬、把和尚嚇走。可是龍王突然發現草廬上放射出壹道毫光,上有五色祥雲,龍王吃了壹驚,他挨近壹看,見康僧會神色端詳,正在打座誦經。龍王聽了壹會兒,被和尚所誦的佛旨所感動,他不僅打消了原來的惡念,還走上前對康僧會說:自己願回東海去住,把龍王宮讓給康僧會,用來興建梵宇。康僧會接受了龍王的壹番好意,他就把龍宮改建成龍華寺,還專程趕到南京拜會吳國君主孫權,請他幫助建造佛塔,好安置自己所請到的佛舍利。就這樣,在龍華寺中又建了13座佛塔,安放13顆佛舍利。

可是很多人並不知道這位“康僧會”還做過壹件至今對上海乃至周邊地區影響深遠的事,那就是他曾在龍華寺附近設立“滬生堂”,傳授自印度流傳過來的制糖之法,造福當地百姓。

在三國時期,上海及周邊地區還只有壹些不起眼的小漁村。男人出海捕魚,女人操持家務,過著清貧的生活。“康僧會”在上海地區建立龍華寺後,以此為根基在周邊地區弘揚佛法,由於他佛法精深(史稱其“篤誌好學,明解三藏,博覽六經,天文圖緯,多所綜涉,頗屬文翰。——《高僧傳》”),又供奉有13顆佛祖舍利,加上龍華寺的神秘傳說及國主孫權的支持,壹時聲名遠播,信徒甚眾。“康僧會”當時傳授的屬於比較原始的小乘佛教,他和寺眾還是傳承佛教傳統的生活方式,即不自己進行生產,平時衣食全部靠化緣和信徒的布施(現在東南亞壹帶的佛教國家,出家的僧眾還是以此為生的)。

在此過程中,“康僧會”發現當地氣候惡劣,漁民出海常常會遇到狂風暴雨等惡劣天氣,在加上地處偏遠,缺醫少藥,漁民生活十分困苦。壹次他在周圍地區弘法布道的過程中,發現當地山上有壹種植物很象印度古籍《吠陀經》中記載用以熬糖的甘蔗,乃采集了壹些回龍華寺,並按照《吠陀經》所記載方式進行制作,居然造出了紅糖。“康僧會”以他對醫學的研究,知道紅糖對人體有諸多好處,這壹發現令他興奮不已,於在便在龍華寺內熬制紅糖,贈送給當地漁民。由於紅糖口感甘醇,且食用後對身體大有裨益,漁民們很希望能夠得到更多的紅糖。但由於龍華寺面積較小,僧眾有限,而且平時還要布道禮佛,很難滿足廣大信徒的要求。於是“康僧會”便在龍華寺附近建造了壹個專門用於制作紅糖的作坊,由他親自傳授紅糖制作工藝,信徒自願參與熬制紅糖,這樣就基本滿足了當地漁民對紅糖的需要。由於紅糖對人體大有裨益,“康僧會”乃取佛教“護佑眾生”的理念,給這個作坊取名為“護生堂”(約公元228年)(由於上海地區被簡稱為滬,後來在民間流傳的過程中,“護生堂”逐漸被人們稱為“滬生堂”)。“康僧會”又根據當地缺少醫藥的現狀,憑借其深厚的醫學功底,創造性的在紅糖中添加人們日常食用的“生姜”、“蔥白”、“胡椒”、“紅棗”等配料,熬制出壹些功效更為顯著的紅糖品種。男人出海時身邊帶著生姜、蔥白等熬制的紅糖,用以抵禦海上的風雨;女人在家常飲用紅棗、胡椒熬制的紅糖,可以活血健身……在“滬生堂”的護佑下,人們安居樂業,生活富足。

後來雖然上海地區由於氣候變化及經濟發展等原因,不再種植甘蔗熬紅糖(但在上海周邊地區(例如浙江義烏等地)至今仍保持著種蔗熬糖的習俗)。但上海及周邊地區的人們在飲食中都要加壹些糖的生活習慣卻保留至今,並有“不可壹餐無糖”的說法,從而形成上海獨特的飲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