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問題了~!~!~!~!~!

問題了~!~!~!~!~!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幼名樟壽,字豫才,魯迅為其主要筆名。清光緒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出生於紹興城內都昌坊口壹個敗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7歲從叔祖周玉田啟蒙。12歲師事壽鏡吾,在三味書屋攻讀近5年。少年時代接受長達10余年的傳統教育,課余喜雜覽,愛讀野史筆記。因其外祖母等親友在紹興鄉間,得以常常接觸農村,與農民相親近。13歲時,祖介孚因科場案下獄,父伯宜去世,家道中落,經常出入當鋪與藥店,備感世態炎涼。不滿傳統的封建“正道”,“走異路,逃異地”,二十四年,考入無需學費的南京江南水師學堂。不久,因厭惡這所學堂的“烏煙瘴氣”,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在南京,開始接觸新學,形成“將來必勝於過去,青年必勝於老人”的社會發展觀。二十八年春,畢業後被派赴日本留學,先入東京弘文學院學習日語,後進仙臺醫學專門學校習醫。課余,“赴會館,跑書店,往集會,聽講演”,與徐錫麟、秋瑾、陶成章等革命黨人壹起,積極從事反清革命活動。因有感於中國人的愚弱,為改造中國的國民性,於三十二年毅然中止學醫,選擇文學藝術作為自己的戰鬥武器,開始革命文學生涯,並加光復會。留日期間,堅定地站在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壹邊,與康有為、梁啟超等改良派展開大論戰,發表《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重要論文,並翻譯介紹世界上弱小民族的文學作品。

宣統元年(1909)夏回國,應邀在杭州浙江兩級師範學堂任教。翌年夏,任紹興府中學堂監學兼博物教員。工作之余,搜集、整理古籍和鄉邦文獻,編成《會稽郡故書雜集》和《古小說鉤沈》。參加越社青年組織的集會,並以會議主席身份發表演說。武昌起義後,率領紹興府中學堂師生上街宣傳,並率眾迎接王金發革命軍進駐紹興,以極大的政治熱情,積極參加光復紹興的實際鬥爭。紹興光復後,被紹興軍政分府都督王金發委任為山會初級師範學堂監督,支持紹興軍政分府采取的革命措施。不久,王金發腐化蛻變,魯迅深感痛惜,支持越社青年創辦《越鐸日報》,以監督、批評軍政分府的錯誤行為民國元年(1912)1月,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未幾,應教育總長蔡元培之邀到該部任職。同年5月,隨教育部遷往北京,任社會教育司第壹科科長、僉事。7年,首次以魯迅筆名在《新青年》上發表第壹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大膽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禮教。後參加《新青年》編輯工作,結識李大釗、陳獨秀和胡適等人。8年,“五四”運動爆發,站在運動的最前列,猛烈抨擊封建文化與封建道德。文學創作壹發而不可收,除《孔乙己》、《阿Q正傳》等名篇外,還發表了大量雜文,抨擊新文化運動的反對者。9年開始,先後在23年後的文化“圍剿”與反“圍剿”的鬥爭中,建立了特殊的功勛,從而成為中國文化革命的偉人。24年10月,工農紅軍經過長征勝利到達陜北,消息傳來,他與茅盾托人經巴黎向中***中央拍賀電:“在妳們身上,寄托著人類和中國的將來。”25年,身患重病。4月底,會見奉中***中央之命由陜北來上海的馮雪峰,了解中***關於抗日民族統壹戰線的政策。6月抱病口授《答托洛斯基派的信》,反擊托派對中***的誹謗。8月,口授《答徐懋庸並關於抗日統壹戰線問題》,表示無條件地擁護和加入這條戰線。從16到25年間的以雜文為主的論著,先後編成《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偽自由書》、《南腔北調集》、《準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等專集。此期間,還以很大精力翻譯、介紹外國進步文學作品《毀滅》等,為傳播馬列主義文藝思想,促進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貢獻。他關心教育戰線的鬥爭和青年學生的成長,多次應邀在上海、北京等地的大學演講和熱情接待來訪的青年,回答他們提出的種種問題。熱心提倡戰鬥的木刻藝術,是中國新興木刻運動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民國25年(1936)10月19日,在上海逝世,終年56歲。其名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可為壹生寫照。遺體安葬於虹橋萬國公墓,1956年遷至上海虹口公園,由毛澤東題署墓碑。毛澤東稱頌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壹生著譯甚豐。有多種版本《魯迅全集》問世。其作品壹版再版,並翻譯成50多種文字,傳播國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