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望洞庭湖》古詩全文及翻譯內容是什麽?

《望洞庭湖》古詩全文及翻譯內容是什麽?

望洞庭

劉禹錫〔唐代〕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裏壹青螺。

譯文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風平浪靜,猶如未磨的銅鏡。

洞庭湖水色與月光互相輝映,好似白銀盤裏托著壹枚青螺。

註釋

1.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2.湖光:湖面的波光。

3.兩:指湖光和秋月。

4.和:和諧。指水色與月光互相輝映。

5.潭面:指湖面。

6.鏡未磨:古人的鏡子用銅制作、磨成。這裏壹說是湖面無風,水平如鏡;壹說是遠望湖中的景物,隱約不清,如同鏡面沒打磨時照物模糊。

7.山水翠:也作“山水色”。

8.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9.白銀盤:形容平靜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10.青螺:這裏用來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作品簡介

《望洞庭》是唐代文學家劉禹錫所作的壹首七絕。此詩描寫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優美景色,表達了詩人對洞庭風光的喜愛和贊美之情,表現了詩人壯闊不凡的氣度和高卓清奇的情懷。全詩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把千裏洞庭盡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通過豐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別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現於紙上,顯示出高超的藝術水平。

作品賞析

詩中描寫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優美景色。微波不興,平靜秀美,分外怡人。詩人飛馳想像,以清新的筆調,生動地描繪出洞庭湖水寧靜、祥和的朦朧美,勾畫出壹幅美麗的洞庭山水圖。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這首小詩的前兩句是說,秋夜明月清輝,遍灑澄凈湖面,湖面平靜無風,猶如鐵磨銅鏡。首句描寫澄徹空明的湖水與素月青光交相輝映,儼如瓊田玉鑒,是壹派空靈、縹緲、寧靜、和諧的境界。表現出天水壹色,玉字無塵的融和畫面。次句描繪湖上無風,迷迷濛濛的湖面宛如未經磨拭的銅鏡。以生動形象的比喻補足了“湖光秋月兩相和”的詩意。

第三、四句詩人的視線從廣闊的湖光月色的整體畫面集中到君山壹點。“白銀盤裏壹青螺”,此句的擅勝之處,不止表現在設譬的精警上,還表現了詩人壯闊不凡的氣度和寄托了詩人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詩人眼裏,千裏洞庭不過是妝樓奩鏡、案上杯盤而已。舉重若輕,自然湊泊,毫無矜氣作色之態,這是十分難得的。把人與自然的關系表現得這樣親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寫得這樣高曠清超,這正是詩人性格、情操和美學趣味的反映。沒有蕩思八極、納須彌於芥子的氣魄,沒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緇的襟抱,極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壯采。

此詩描寫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優美景色,表達了詩人對洞庭風光的喜愛和贊美之情,表現了詩人壯闊不凡的氣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創作背景

《望洞庭》是公元824年(唐穆宗長慶四年)秋劉禹錫赴和州刺史任、經洞庭湖時所作。劉禹錫在《歷陽書事七十韻》序中稱:“長慶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轉歷陽(和州),浮岷江,觀洞庭,歷夏口,涉潯陽而東。”劉禹錫貶逐南荒,二十年間去來洞庭,據文獻可考的約有六次。其中只有轉任和州這壹次,是在秋天。而此詩則是這次行腳的生動記錄。

作者簡介

劉禹錫(772年~842年),字夢得,籍貫河南洛陽(詳見籍貫爭議目錄),生於河南鄭州滎陽,其先祖為中山靖王劉勝(壹說是匈奴後裔),唐朝時期大臣、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

劉禹錫詩文俱佳,涉獵題材廣泛,與柳宗元並稱“劉柳”,與韋應物、白居易合稱“三傑”,並與白居易合稱“劉白”,留下《陋室銘》《竹枝詞》《楊柳枝詞》《烏衣巷》等名篇。哲學著作《天論》三篇,論述天的物質性,分析“天命論”產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義思想。著有《劉夢得文集》《劉賓客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