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誌學·方誌學專題研究綜述·有關方誌學基本理論的研究
1.方誌學的研究對象和內容
普遍認為,方誌學研究的對象是方誌領域中所具有的特殊矛盾運動,也就是研究方誌產生和發展的規律。也有觀點認為,方誌學除研究自身特殊的矛盾運動外,還需研究與其他事物的相互關系,即矛盾的普遍性。方誌學的內容是由方誌學的研究對象決定的,歸納各家說法如下:①對方誌的研究,即方誌的名稱、特征、類別、性質、價值、作用等方面的研究;②對方誌發展史的研究,包括方誌的起源、演變、形成和發展、方誌發展階段的劃分等;③對方誌整理和利用的研究,如舊誌的收集、著錄、整理、保管、使用等;④對方誌編纂的研究,分為對方誌編纂工作的研究、對編纂理論的研究、對編纂實踐的研究;⑤對方誌事業的研究,如方誌事業與政治、經濟、文化的關系,方誌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方誌的現代化和學術交流等;⑥對方誌學史的研究,即研究方誌學自身形成和發展的歷史,主要的方誌學家、學術流派和誌學思想。
2.方誌學的體系
方誌學的體系是隨著方誌學的發展逐漸豐富完善的,舊方誌學和新方誌學體系是有差別的,但它們都包含著***同點,即有理論、應用和歷史部分,這三點構成了體系的基本層面。方誌學發展至今,從各家所說歸納起來,約有以下幾個方面:①方誌學概念,包括方誌學研究的對象、內容、特征、方法等;②方誌史料學,包括對方誌史料的收集、整理、加工和利用;③方誌編纂學,包括編纂宗旨、體例、要求、方法等;④方誌目錄學,包括方誌目錄的編纂規律、方法等;⑤方誌整理學,利用考據學對方誌加以整理,如古籍的輯佚、校勘、訓詁、考證、標點、註釋等;⑥方誌批評學。還有人將方誌發展史也歸列體系之中;有人預測,對方誌教育體系的研究學說也將被列入其中。總之,方誌學的體系是開放的、變化的,任何僵化的模式都是形而上學的、不科學的。
3.方誌學的特征
科學性、階級性、繼承性和實踐性被方誌學界許多學者認為是方誌理論的特征,是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方誌學研究的結果。有人認為,應建立“馬克思主義方誌學”;也有人認為這種提法牽強附會,方誌學要用馬克思主義指導,但不可用馬克思主義定名。《中國方誌學概要》、《略論新方誌學及其建設》、《方誌學的定名問題》、《對近年來方誌學研究的反思》等論著都涉及、討論了這個問題。
4.方誌學的研究方法
這是目前方誌學界廣泛討論的問題之壹。普遍認為,方誌學的研究方法有四:①傳統的研究方法;②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③“三論”(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的研究方法;④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許多論著在研究中十分註意各種方法之間的比較、結合,如強調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強調傳統研究方法與現代研究方法的結合等,尤其是對八十年代興起的“三論”法與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的探討。許多人在肯定“三論”法在研究方誌的功能、開拓新路子方面的重要性的同時,認為“三論”與馬克思主義方法論比較,不過屬於低層次的具體研究法,主張開拓用科學方法論指導方誌理論研究的新領域。
5.方誌學的批判繼承
方誌學的批判繼承是用馬克思主義方法論指導方誌學理論研究的壹個具體例證。在批判地繼承舊誌學的文化遺產方面,學術界的觀點基本相同。如何批判繼承?批判哪些?繼承哪些?學界各抒己見,表述各異。《中國史誌論叢》登載《方誌的繼承與創新問題》壹文,將可以繼承的優秀傳統列為七點,頗具代表性:①要把誌書寫成有用之書,求其實用;②記事範圍要廣博;③革新舊誌的方法;④修誌事前的細密研究與布置;⑤詳今略古的正確史學觀點;⑥立論公允的良史之風; ⑦列傳中不便立傳的生存之人的履歷、行事、著作要寫入人物表。黃葦《論方誌的繼承和創新》壹文也對繼承“代代相傳”的傳統問題、繼續普遍編修的問題、“無所不載” 的問題、堅持“誌屬信史”原則問題、“統合古今”和“詳今略古”問題、體例的創新問題、保留精華與舍棄糟粕問題進行了探討 (見 《方誌論集》)。
6.方誌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
方誌學的研究對象和內容,決定了它與許多學科有密切的關系。來新夏主編《方誌學概論》中列舉了方誌學與考古學、政治學、經濟學、教育學、社會學、文藝學、自然科學間的關系,可以看出:①方誌可為各學科提供資料; ②各學科可為方誌的編寫提供學科發展情況和理論指導; ③方誌的編寫要適應某些學科的需要,如政治學;④方誌學為了指導新編方誌,必須綜合研究各學科的情況。方誌學與譜牒學也有較深的關系。在這方面,香港學者研究較為深入。如林天蔚著有《族譜與方誌的關系》、《作為地方誌與家傳的中國族譜》、《論香港地區的族譜與方誌及其記載的輋字》等論文,論述了中國族譜與方誌之源流及相互關系、族譜與方誌聯合研究的價值等問題,並期望綜合壹地族譜資料編寫地方誌。這種比較研究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