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王莽的新朝改革為什麽會失敗

王莽的新朝改革為什麽會失敗

王莽改制:又稱王莽新政,是新朝皇帝王莽為緩和西漢末年日益加劇的社會矛盾而采取的壹系列新的措施的“托古改制”。包括土地改革、幣制改革、商業改革和官名縣名改革。

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接受孺子嬰(劉嬰)的禪讓後稱帝,改國號為“新”,改長安為常安,作為新朝都城,王莽開中國歷史上通過符命禪讓作皇帝的先河。王莽開始進行的全面社會改革。

王莽仿照《周禮》的制度推行新政,屢次改變幣制、更改官制與官名、以王田制為名恢復“井田制”,把鹽、鐵、酒、幣制、山林川澤收歸國有、耕地重新分配,又廢止奴隸制度,建立五均賒貸(貸款制度)、六筦政策,以公權力平衡物價,防止商人剝削,增加國庫收入。刑罰、禮儀、田宅車服等儀式,不停回復到西周時代的周禮模式。

但王莽的改制不僅未能挽救西漢末年的社會危機,反而使各種矛盾進壹步激化,由於政策多迂通不合實情處,百姓未蒙其利,先受其害,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從,不斷引起天下各貴族和平民的不滿。到了天鳳四年(公元17年)全國發生蝗災、旱災,饑荒四起,各地農民紛起,形成赤眉、綠林大規模的反抗。導致新朝的滅亡。

中文名

王莽改制

漢語讀音

wang mang gai zhi

別稱

王莽新政

發生時間

新朝

背景

西漢後期,朝廷的賦稅勞役日益嚴重,統治階級“多畜奴婢,田宅無限”,奢侈揮霍,弄得民窮國虛,土地兼並和奴婢、流民的數量惡性膨脹,成為當時嚴重的社會問題,階級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日趨尖銳,各地起義不斷。公元8年,王莽接受孺子嬰(劉嬰)的禪讓後稱帝,改國號為“新”,以初始元年十二月初壹為新朝始建國元年正月初壹。王莽即“新太祖”,也稱“建興帝”或“新帝”,於公元8年臘月至公元23年十月初六在皇帝位。即位後的王莽在這種情況下,意圖通過改制來緩和社會矛盾,從而樹立自己的威信,鞏固自己的統治。

政治

為了表示改朝換代,革漢立新,廢劉興王,王莽根據儒家經典,將壹大批政府機構和官職改換名稱。

改革官制

如在中央官職中,更名大司農為羲和,後改為納言,改大理為作士,太常為秩宗,大鴻臚為典樂,少府為***工,水衡都尉為予虞,光祿勛為司中,太仆為太禦,衛尉為太衛,執金吾為奮武,中尉為軍正。地方官職的名稱也多有改動:太守改為大尹(或卒正、連率)、都尉改為太尉、縣令(長)改為宰。等等。此外,王莽還增加了許多新的官職,如在中央新置大司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列於九卿;置大贅官執掌輿服禦物,後又典兵,位上卿;設司恭、司從、司明、司聰、司睿等五大夫;在地方,州置牧副,部置監副,等等。王莽根據古籍,更改了秩祿之號,還按照傳說的周制大封五等諸侯***796人,附庸1511人,其中有很多人並沒有實際得到封地,每月只能領到幾千錢。

因此,貪汙受賄、榨取民脂民膏的現象在各級官吏中層出不窮。至於那些清正壹些的受封爵者則窮困潦倒,甚至靠給別人打短工來維持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