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釋義:
山濤字巨源,河內懷縣(今河南武陜西)人。山濤很小就失去父親,家貧,卻有器量,卓然不群。他生性喜愛《老子》、《莊子》,常常有意掩蓋自己的鋒芒,不讓人知。他和嵇康、呂安等人很要好,後來又遇到阮籍,就結交成竹林賢士,情投意合。嵇康後來犯了罪,臨被殺前,對他兒子嵇紹說:“有山濤在,妳就不會成為孤兒了。”
山濤年四十,才做了郡主簿。被薦舉為孝廉,州裏提拔他為河南從事。鹹熙初年,山濤被封為相國左長吏。當時因為山濤在故裏素負重望,晉帝就叫太子前往拜謁。司馬昭把司馬攸過繼給司馬師為嗣,平時也看重司馬攸,曾對裴秀說:“大將軍(司馬師)開創基業還末完成,我不過是接隨其後罷了,所以要立司馬攸,將來好歸功於兄長,妳看如何?”裴秀認為不能這樣做。司馬昭又問山濤,山濤回答:“廢棄年紀大的而立年紀小的,違背禮制,不吉祥。
(涉及)國家安危的大事,壹定要依循古制。”於是,太子的位置才確定下來。太子新自去拜謝山濤。羊祜執政時,當時有人想加害裴秀,山濤堅決地保護了他。因此不合朝遷權臣的心意,被外放做了冀州刺史,兼任寧遠將軍。
山濤兩次擔任選拔人才的吏部官員有十余年,每有壹個職位空缺,他就先擬定幾個人,看皇帝意中傾向誰,他再公開啟奏,按照皇帝的心意把他所想的作為先考慮的對象。所以有時皇帝所用的人,並不是最佳推薦者,壹般人不了解內情,認為是山濤憑自己的好惡任意選人。有人在皇帝面前攻擊誣陷山濤,所以皇帝親手給山濤寫信告誡他:“任人唯才,不要因為疏遠貧寒而遺漏,天下就能太平了。”
山濤依舊我行我素,壹年之後,正好是後戚專權時期,他不想讓楊氏掌權,多次規勸皇帝,皇帝心中也明白,但卻不能改正。後來他以年老病重為由多次上表苦苦請求退位皇帝不準許。皇帝曾到宣武場講習武事,當時山濤有病,(皇帝)讓他乘車跟隨。趁此機會他和盧欽談論用兵之本,認為不應該廢除州郡的軍備,他的議論很精當。
當初,陳郡人袁毅曾做鬲縣(治今山東平原北)令,貪汙枉法,賄賂公卿,以求得好名聲,也送給山濤壹百斤非,山濤不願獨自違抗當時的風氣,就收下來藏在閣子上。後來袁毅惡跡敗露,用囚車送他到廷尉治罪,凡是他所賄賂的人,都要被追究。山濤就把絲拿出來交給官吏,上面積有多年灰塵,印封完好如初 。
原文:
山濤,字巨源,河內懷人也。父曜,宛句令。濤早孤,居貧,少有器量,介然不群。性好《莊》《老》,每隱身自晦。與嵇康、呂安善,後遇阮籍,便為竹林之交,著忘言之契。康後坐事,臨誅,謂子紹曰:「巨源在,汝不孤矣。」
濤年四十,始為郡主簿、功曹、上計掾。舉孝廉,州辟部河南從事。與石鑒***宿,濤夜起蹴鑒曰:「今為何等時而眠邪!知太傅臥何意?」鑒曰:「宰相三不朝,與尺壹令歸第,卿何慮也!」濤曰:「咄!石生無事馬蹄間邪!」投傳而去。未二年,果有曹爽之事,遂隱身不交世務。
與宣穆後有中表親,是以見景帝。帝曰:「呂望欲仕邪?」命司隸舉秀才,除郎中。轉驃騎將軍王昶從事中郎。久之,拜趙國相,遷尚書吏部郎。文帝與濤書曰:「足下在事清明,雅操邁時。念多所乏,今致錢二十萬、谷二百斛。」魏帝嘗賜景帝春服,帝以賜濤。又以母老,並賜藜杖壹枚。晚與尚書和逌交,又與鐘會、裴秀並申款昵。以二人居勢爭權,濤平心處中,各得其所,而俱無恨焉。遷大將軍從事中郎。鐘會作亂於蜀,而文帝將西征。時魏氏諸王公並在鄴,帝謂濤曰:「西偏吾自了之,後事深以委卿。」以本官行軍司馬,給親兵五百人,鎮鄴。
鹹熙初,封新沓子。轉相國左長史,典統別營。時帝以濤鄉閭宿望,命太子拜之。帝以齊王攸繼景帝後,素又重攸,嘗問裴秀曰:「大將軍開建未遂,吾但承奉後事耳。故立攸,將歸功於兄,何如?」秀以為不可,又以問濤。濤對曰:「廢長立少,違禮不祥。國之安危,恒必由之。」太子位於是乃定。太子親拜謝濤。及武帝受禪,以濤守大鴻臚,護送陳留王詣鄴。泰始初,加奉車都尉,進爵新沓伯。
及羊祜執政,時人欲危裴秀,濤正色保持之。由是失權臣意,出為冀州刺史,加寧遠將軍。冀州俗薄,無相推轂。濤甄拔隱屈,搜訪賢才,旌命三十余人,皆顯名當時。人懷慕尚,風俗頗革。轉北中郎將,督鄴城守事。入為侍中,遷尚書。以母老辭職,詔曰:「君雖乃心在於色養,然職有上下,旦夕不廢醫藥,且當割情,以隆在公。」濤心求退,表疏數十上,久乃見聽。除議郎,帝以濤清儉無以供養,特給日契,加賜床帳茵褥。禮秩崇重,時莫為比。
此文出自唐代房玄齡所著的《晉書》
擴展資料寫作背景:
在唐朝以前,即有十八家晉史傳世,而實際上則多達二十余家,其中沈約、鄭忠、庾銑三家晉書已亡佚外,其余都還存在。當時唐太宗認為這些晉史有種種缺陷,且“制作雖多,未能盡善”,便於貞觀二十年(646)下詔修《晉書》,唐太宗在《修晉書詔》有言:“大矣哉,蓋史籍之為用也”。
李世民統治時代所修的前代史書,在晉書之外,還有梁、陳、北齊、周、隋五代史,何以李世民偏要選擇晉書來寫史論呢?這主要因為西晉是個統壹的王朝,它結束了三國時期幾十年的分裂局面。然而它的統壹又是短暫的,不久就發生了中原地區的大混戰,此後便形成了東晉和十六國、南朝和北朝的長期對立。李世民作為統壹的唐朝的創業之君,很想對於晉朝的治亂興亡進行壹番探索,作為借鑒。
正由於這個緣故,所以把西晉王朝的奠基人司馬懿和完成統壹事業的司馬炎當做主要研究對象(關於陸機、王羲之的史論,主要著眼於他們的文學藝術成就,屬於另壹種情況,姑置不論)。宣帝、武帝二紀的史論,雖然比較籠統,沒有觸及晉朝治亂興衰的實質,但它指出司馬炎“居治而忘危”,“不知處廣以思狹”,“以新集易動之基,而無久安難拔之慮”,這些評論總算是看到了壹些現象。
《晉書》由房玄齡等人負責監修,組織壹批史家和學者,以南朝齊人臧榮緒所寫的《晉書》為藍本,同時參考其他諸家晉史和有關著作,“采正典與雜說數十部”,兼引十六國所撰史籍,從貞觀二十年(646)開始撰寫,至貞觀二十二年(648)寫成。
內容簡介:
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
該書同時還以“載記”形式,記述了十六國政權的狀況。原有敘例、目錄各壹卷,帝紀十卷,誌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壹百三十二卷。
《晉書》采用世家之體而取載記之名,用高於列傳的規格完整記述了各族政權在中原割據興滅的始末,給各割據政權以適當的歷史地位,較好解決了中原皇朝與各族政權並載壹史的難題,這壹作法大得歷代史家贊賞。載記中對十六國政權只稱“僭偽”,不辨華夷,體現了唐朝統治者華夷壹體,天下壹家的大壹統思想,這更是我們今天閱讀《晉書》時要特別註意的。晉代史事錯綜復雜,比兩漢史都要難寫壹些,《晉書》用四種體裁相互配合,較好解決了這壹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