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門診實錄
“朱醫生,我現在化療和放療都做好了,定定心心開始喝中藥調理了,請問壹下海參我每天壹根可以吃嗎?”病人問。
“海參?我不推薦,我也不反對。”我說。
“朱醫生,這是為什麽呢?不是都說海參是抗癌,提高免疫的嗎?”病人問。
“這個問題要說起來就是長篇大論了,因為我覺得這個說法是有壹點問題的,至少中醫對於海參的理解與老百姓的觀點可能還是有出入的。”我說。
海參古今錄
海參是否作為中藥材是判斷海參的藥用價值的壹個比較重要的標準,如果壹個事物在 歷史 上存在比較長的時間,但又未被拿來藥用,那至少它的中醫療效可能是不顯著的。那海參在中醫界到底處於壹個什麽樣的地位呢?接下來我們就從古到今梳理壹下。
關於海參最早記載於隋代《臨海水土異物錄》,書中記載有壹物為“土肉”與海參基本吻合,原文為:“土肉,正黑,如小兒臂長,長五寸,中有腹,無口目,有三十足,炙食。”這可能就是海參在古籍中最早的記載了。不過書中並未記載海參的中醫功效,僅記載可供食用。
隨後在 歷史 的長河中鮮有海參的記載,最早見到海參滋補的書名記錄是在明代萬歷三十年(1602)進士謝肇淛撰寫的《五雜俎》壹書中,對於海參的來歷和見聞做了記錄,原文很短,曰“海參,遼東海濱有之,壹名海男子。其形狀如男子勢然,淡菜之對也。其性溫補,足敵人參,故名海參。”但謝肇淛非醫家,《五雜俎》也只是壹本見聞錄,所以他對於海參的功效記載其實還是很值得商榷的,因為只要是中醫臨床醫生都會知道海參是無法取代人參的,功效不可同日而語。但正由於有著壹位進士而非醫家的記載從而可能改變了再此之後中醫對於海參的認識。
在此之後又有壹本《閩小紀》對於海參有著更細致的記載,但此書的作者也非醫家,而是壹名文人,所記錄海參的可參考,但可信度不高。
海參記載於醫書中是直到清代後期的《本草從新》中才出現,曰“甘、鹹、溫。補腎益精,壯陽療痿。遼海產良。有刺者,名刺參。無刺者,名光參。”可能海參的中醫功效從這裏開始有了記載。
清代的《本草綱目拾遺》中也有海參的記載,功效與《本草從新》類似也是記載為滋補之品。不過很反常的情況是在大部分醫書中很少有記載海參治病和入藥,而更多的是出現於膳食古籍中以及清代宮廷帝後的膳食記錄中。
可見當時海參為高價難得之品,因此多為禦用而非民間藥用。因此對於海參的各類記載還是要客觀地對待。
中醫與海參
由於海參在中醫界的記載並非很豐富,因此運用到海參的名醫特別是名方是非常稀少的。在大學教材《中藥學》中無海參的記載,《方劑學》中也無海參相關的方藥。在《中華人民***和國藥典》中也沒有海參的收錄,因此如果壹定要把海參冠上中藥材的頭銜,其實是有些牽強的,但如果說有滋補功效的食材那應該是比較客觀的評價。
朱氏內科傳人又來總結啦!
海參,價高但量足,市場供應並不匱乏,因為其生長周期不長,不如人參動則數年,數十年之久。
目前如果腫瘤病人作為營養的補充可以適量吃壹些海參,但就目前海參的營養價值來說主要還是蛋白質,而蛋白質有很多其他的食物可以互換代替。
海參是否能提高腫瘤化療放療病人的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就我個人而言目前來說我在臨床上還沒有看到非常明顯的療效。
這裏我最後要提醒壹句,再好的食物也要有好的脾胃功能去運化才能被人體吸收,如果妳脾胃功能不佳,我建議海參還是暫緩或者不要保持壹天壹根的進食量,不然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