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7世紀末,中國人的始祖軒轅黃帝誕生在曲阜壽丘。黃帝之後,少昊曾在曲阜建都。據傳說,少昊84歲,活了壹百歲。葬於曲阜市東北首丘雲陽山,與兩帝三王(堯、舜、禹、唐、)、周公、孔子同榮。
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三皇五帝”中,有四人在曲阜留下了活動的痕跡,創造了發達的古代文明。公元前21世紀左右,曲阜屬於古堯舜時代九州之壹的徐州。公元前16世紀以後的商朝,曲阜為國都,曾是商朝的都城。公元前1066年,西周的武王滅了商朝。封其弟兼王國宰輔於曲阜,即他最初當選的地方,並以魯立國。
公元前249年,楚國滅了魯國,建立了魯國。596年初,被命名為曲阜。
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秦滅楚,陸郡入秦。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統壹中國,實行郡縣制,薛縣為魯,曲阜為郡。
漢景帝第三年(公元前154年),漢武帝劉啟改於為淮南王,為魯王,定都魯郡。
隋文帝四年(584),詔書改陸縣為“溫陽”,魯國滅亡後改為陸縣。到了年年底,曲阜以“魯”為縣名,延續了833年。
隋開帝十六年(598年),改縣名為“曲阜”、“曲阜”,壹直沿用至今。
宋真宗改名為原憲縣。原憲縣是曲阜歷史上繼周、漢魯城之後的第三座古城。宋高宗建炎二年(1129),遊牧民族南移,郡入晉,恢復曲阜郡舊名。
明朝六年(1511),河北劉瀏、劉啟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毀曲阜房屋數百間,燒關廟,郡治為市”。明武宗命山東巡撫在魯老城,即現存的明成祖故城的西南角,以夫子廟為中心,重建壹座新城。
清代曲阜地方建制與明代基本相同。
民國十七年(1928),直屬於山東省管轄。29年(1940),屬延吉路。民國三十四年(1945),與泗水合並,成為曲思縣。民國三十五年(1946),屈司分而治之。民國三十七年(1948),屬魯中南行政區第四區,後改稱尼山區、藤縣區。同年,曲阜解放。
新中國成立後:1953,曲阜改為濟寧社。1958年與資陽合並,仍名曲阜郡。1962,屈、子分而治之,恢復原來的建制。1983,濟寧專署改為省轄市,曲阜仍屬濟寧市管轄。1986年6月改為縣級市,原稱曲阜市,由濟寧市管理。5438年6月+2000年2月,曲阜鎮撤銷,在原曲阜鎮行政區域內設立鹿城街道辦事處,辦事處駐原曲阜鎮人民政府。撤銷大學城,在原大學城行政區域內設立大學街辦事處,辦事處進駐原大學城人民政府;尼山鄉撤銷,行政區域並入南新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