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彜文的簡介

彜文的簡介

彜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成員中具有悠久歷史和豐富傳統文化的民族之壹,有自己的語言和起源時代久遠,獨具特性且發展完善的傳統文字即彜文。彜丈首先表現於擁有載體形制多種多樣、卷帙浩繁、內容豐富的文獻。

流傳和遺存彜族地區的彜文文獻載體形制主要有巖書、布書、皮書、紙書、瓦書、木犢、竹簡、骨刻、木刻、金石銘刻、印肇等,其中絕大部分為紙書,根據紙質和極少部分所署的抄寫年代,彜文文獻多形成於明、清時代。但不等於說彜文文獻都首撰成書於明、清。除續修的譜牒,部分金石銘刻,以及漢文古籍譯作等彜丈文獻夕蔔,絕大部分彜文書籍,特別是彜族畢摩(祭師)傳統用於各種祭祀的典籍,是按世代流傳下來的內容與格式,從原非紙張為書寫原料的典籍上,轉而傳抄成紙書,即絕大部分彜文文獻成書年代遠不止於明、清時代。現存彜文文獻,根據其產生的時代背景或署有年代可考而較方者,有雲南紅河州境3000多年前原始巖畫組合畫面中的彜文巖書、西漢時代的雲南昭通彜文銅印(堂瑯印)、蜀漢時期的貴州“妥阿哲紀功碑”、南宋開慶己午年(公元1259年1的“攔龍河碑紀”等。

在彜族歷史上,彜文文獻從它產生第口部的那時起,與其緊密伴隨的即是天災人禍的無情摧殘,其中尤烈者為歷來的焚燒,但它畢竟是植根於民族頑強的自我意識之中,終究“野火燒不盡”,在“文革”結束以後,終於得到了人們的公正認識。幸存的彜文產獻,除石刻在貴州境內尚存260多塊、雲南境尚存700多塊外,紙書等類型文獻,國內有關部門及國外英、法、美、德等國收藏的數量,據粗略統計,總計約有壹萬二幹余冊,據各地初步普查,尚有約五千多冊仍存於彜族民間。彜文文獻以其豐富的內容,涉及了彜族古代社會的各方面,客觀地反映了彜族社會發展的歷史。由於彜族社會發展史上末曾出現巫史的真正分離,彜文文獻多由彜族巫職畢摩世代抄流傳下來,且多用於巫事。因此,彜文文獻尚處於以原始宗教為主要表征的多學科融匯於壹體,大多沒有形成各具鮮明學科特點的專門著作。綜觀滇、川、黔、桂四省區現存彜文文獻,據其包羅的內容,可歸類分為原始宗教類(此類又可分為祭祖、祭奠、祭神、消災除禍、驅魔送鬼、詛咒盟誓、招魂、祈福、占蔔、祭祀神坐圖譜等經書);歷史、譜碟、神話、哲學、倫理、天文律歷、地理、文學、醫藥、農牧生產、軍事、契約、帳簿、通告、譯著、文字等十五大類。

彜文文獻書寫格式為左起直行,多無標點。其文章風格,誠如楊成誌先生在《雲南羅羅的巫師及其經書》壹文中指出:“羅羅經的語句,多系五言,意義簡樸,音韻自然。且段落分明,毫無錯亂。雖其中有長短句,要之,朗誦起來,也極合著節奏,純是壹種方詩詞的上品!……至其字畫的方勁和秀麗,更可做中國文字學家的參考品。擁有誠如上述文獻的彜文,屬音節表意方塊文字,在明、清以來的漢文史誌中常被稱為“鑾字”、“題書”、“羅羅文”、“貝瑪文”、“白馬文”、“畢摩文”等。彜文在彜族歷史上曾有過統壹或約定俗成的通用時期,但隨著彜語方言、土語的產生及其與日俱增的差異,作為記錄彜語符號的彜丈,亦形成了各具方言、地區特色的多流派,有如戰國時代的漢字六國丈。不同的彜語六大方言相互通話有困難,掌握不同流派的彜文,相互閱讀文獻亦不易。不同方言、地區間彜文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使用的單字多少不壹。常用字與異寫字區別不壹;同意近音的彜文寫法不壹;形同音異義不壹等。但這些差異畢竟不是不同文字性質上的差異,所以都具有***同的特性。彜文字體書寫規律與漢字相同,但無謂偏旁和部首,唯將書寫的首先著筆的第壹筆或第壹部分筆劃稱為主筆。彜丈造字是於不同主筆的不同部位分另咖以不同筆畫而形成若幹獨具形、音、義的單字,彜文主筆最常見的有二十六種;彜丈有獨體與合體兩種,合體字較少,獨體字則占百分九十以上,因而筆體較簡,二至五劃的字約有百分之八十以上,八劃以上的字極少;彜文字體富於變化,但有壹定的造字規律,首先,彜丈亦如漢字“六書”,有少量的象形、指事、會意及大量的通假字。“通假”不是造字法,是音節表意文字發展到壹定的成熟階段,為適應語言的需要出現的用字法。彜丈通假現象普遍,不但“本無其字,依聲托事”,而且往往“本有其字”卻不辯字義地“依聲托事”。彜文的通假借用,改變了它的表意性,所以嚴格他說,彜文是表意為主而兼有表音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