酈道元(約公元466,469,470或472年-527年 ),字善長,範陽涿州(今河北涿州)人。
酈道元是北朝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仕途坎坷,終未能盡其才。其曾任禦史中尉,北中郎將等職,還做過冀州長史,魯陽郡太守,東荊州刺史,河南尹等職務。執法嚴峻,後被北魏朝廷任命為為關右大使。 北魏孝昌三年(527年),被蕭寶夤部將郭子恢在陰盤驛所殺。
酈道元年少時博覽奇書,幼時曾隨父親到山東訪求水道,後又遊歷秦嶺、淮河以北和長城以南的廣大地區,考察河道溝渠,搜集有關的風土民情、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撰《水經註》四十卷。
且其文筆雋永,描寫生動,既是壹部內容豐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壹部優美的山水散文匯集。可稱為我國遊記文學的開創者,對後世遊記散文的發展影響頗大。另著《本誌》十三篇及《七聘》等文,但均已失傳。
酈道元出生於官宦世家,他的父親酈範年少有為,在北魏太武帝時期,任給事東宮,後來以他優秀的戰略眼光成為了壹個優秀的軍師,曾經做過平東將軍和青州刺史。
酈道元也先後在平城(北魏首都,今山西省大同市)和洛陽(公元493年北魏首都南遷到這裏)擔任過騎都尉,禦史中尉和北中郎將等中央官史,並且多次出任地方官,做過冀州(今河北省冀縣)長史,魯陽郡(今河南省魯山縣)太守,東荊州(今河南省唐河縣)刺史,河南(今洛陽)尹等職務。
酈道元前半生,北魏正是鼎盛時期,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統壹北方之後,經過獻文,文成等諸多帝王的勵精圖治,至後來的北魏孝文帝的積極改革,北魏國力日漸強盛。酈道元也跟隨孝文帝等人致力於統壹大願的實現。然而,在孝文帝死後,北魏從500年開始,國內矛盾又開始高漲起來,逐漸走下坡路,至527年,六鎮叛亂,四方叛亂揭竿而起。在國家正值多事之秋的時候,酈道元慷慨殉國。長空孤雁鳴,秦山鳥悲歌,在流星閃過之時,壹代英豪就此隕落。
酈道元在做官期間,"執法清刻","素有嚴猛之稱"。頗遭豪強和皇族忌恨。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酈道元在奉命赴任關右大使的路上,雍州刺史蕭寶夤受汝南王元悅慫恿派人把酈道元壹行圍困在陰盤驛亭(在今陜西省臨潼縣東)。亭在岡上,沒有水吃,鑿井十幾丈,仍不得水,最後力盡,和他的弟弟酈道峻以及兩個兒子壹同被殺害。
酈道元酈道元壹聲生勤於讀書和著述。《魏書》卷八十九說:"道元好學,歷覽奇書。撰註《水經》四十卷,《本誌》十三篇,又為《七聘》及諸文,皆行於世。"但除《水經註》外,其余著作都已亡佚。
酈道元從少年時代起就有誌於地理學的研究。他喜歡遊覽祖國的河流、山川,尤其喜歡研究各地的水文地理、自然風貌。他充分利用在各地做官的機會進行實地考察,足跡遍及今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安徽、江蘇、內蒙等廣大地區,調查當地的地理、歷史和風土人情等,掌握了大量的第壹手資料。
每到壹個地方,他都要遊覽名勝古跡、山川河流,悉心勘察水流地勢,並訪問當地長者,了解古今水道的變遷情況及河流的淵源所在、流經地區等。同時,他還利用業余時間閱讀了大量古代地理學著作,如《山海經》、《禹貢》、《禹本紀》、《周禮職方》、《漢書·地理誌》、《水經》等,積累了豐富的地理學知識,為他的地理學研究和著述打下了基礎。
酈道元通過把自己看到的地理現象同古代地理著作進行對照、比較,發現其中很多地理情況隨著時間的流逝發生了很大變化。如果不及時把這些地理現象的變遷記錄下來,後人就更難以弄明白歷史上的地理變化。因此,應該對此時的地理情況進行詳細的考察,同時查閱古代文獻,與古代的地理學著作相印證,將地理面貌的歷史變遷盡可能詳細、準確地記載下來。為此,酈道元決定以《水經》為藍本,以作註的形式寫壹本完整的地理學著作。
《水經》是三國時代桑欽所著的壹部地理學著作,此書簡要記述了137條全國主要河流的水道情況。原文僅1萬多字,記載相當簡略,缺乏系統性,對水道的來龍去脈及流經地區的地理情況記載不夠詳細、具體。為此酈道元利用自己掌握的豐富的第壹手資料,在《水經》的基礎上,酈道元終於完成了《水經註》這壹地理學名著。
酈道元酈道元從少年時代起就愛好遊覽。他跟隨父親在青州時候,曾經和友人遊遍山東。做官以後,到過許多地方,每到壹個地方,都要遊覽當地名勝古跡,留心勘察水流地勢,探溯源頭,並且在余暇時間閱讀了大量地理方面的著作,逐漸積累了豐富的地理學知識。他壹生對我國的自然、地理作了大量的調查、考證和研究工作,並且撰寫了地理巨著--《水經註》,為我國古代的地理科學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水經》壹書寫於三國時期,是壹部專門研究河流水道的書籍,***記述全國主要河流壹百三十七條。原文壹萬多字,文字相當簡略,沒有把水道的來龍去脈和詳細情況說清楚。
酈道元認為,應該在對現有地理情況的考察的基礎上,印證古籍,然後把經常變化的地理面貌盡量詳細、準確地記載下來。在這種思想指導下,酈道元決心為《水經》作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