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中國的名紙有哪些?

中國的名紙有哪些?

中國名紙很多,現在介紹其中主要的壹些,這些紙都是唐宋以後的。

壹是宣紙。它因產於宣州而得名。唐以前開始制造,開始以檀樹皮為原料。宋元以後又用楮,桑,竹,麻等十數種原料制作。

宣紙質地綿韌,紋理美觀,潔白細密,搓折無損,利於書寫繪畫,墨韻層次清晰,有獨特的滲透,潤墨和壹次吸附性能,落墨著色,能呈現出明顯的書畫虛實相同的獨特風格,寫字骨神兼備,作畫墨韻生動。

另外它還耐老化,防蟲蛀,耐熱耐光,適合長期保存,有千年美紙,紙中之王的美稱。

宣紙根據其加工不同可分為生宣,熟宣和半生不熟宣。生宣紙又叫生紙,生產後直接使用,吸水性,潤墨性強,強用於潑墨畫,寫意畫。筆觸層次清晰,幹、濕、濃、淡,變幻多端。

熟宣紙,以生宣紙經過礬水浸制者叫做熟宣或礬宣。經過加礬,砑光,拖漿,填粉,深色,灑金,加蠟,施膠等工序而制成,作書畫不易走墨暈染,適宜於畫工整細致的工筆畫和寫楷隸書。此紙久後會漏礬脆裂。唐朝寫經的硬黃紙,五代北宋的澄心堂紙都是熟宣紙。

半生不熟宣即半熟宣,是用生宣浸以各種植物汁液而成,具有微弱的抗水力,用以寫字或作畫,墨色洇,散較緩,適用於書寫小幅屏條,冊頁或用作兼工帶寫的繪畫。

宣紙又按用皮料的不同比重分為棉料、凈皮、特種凈皮三大類,按尺寸分為二尺、三尺、四尺、五尺、六尺、七尺、八尺、丈二、丈六、尺四、尺六、尺八等規格,按厚度分有單宣、夾宣、二層、三層、四層幾種。

最薄型的宣紙是特制的,主要用於拓片、拷貝、印刷古籍、裝幀印譜,品名有棉連、紮花、羅紋、龜背紋、蟬翼等。

二是薛濤箋,唐末五代名紙。是壹種加工染色紙,因為由薛濤創制,所以得名。薛濤,唐長安人,幼年隨父親宦居四川,後父逝,淪落風塵成為樂妓。

薛濤善作詩填詞,感到當時紙幅太大,親自指導工人改制小幅紙。因為是用薛濤宅旁浣花溪水制成,因而又叫浣花箋。相傳薛濤曾把植物花瓣撒在紙面上加工制成彩箋。這種紙色彩斑斕,精致玲瓏,又稱松花箋。後來歷代都有仿制。

三是水紋紙,它是唐代名紙,又名花簾紙。這種紙迎光看時能顯示除簾紋外的透亮的線紋或圖案,目的在於增添紙的潛在美。

水紋紙的制法有兩種,方法之壹是在紙簾上用線編紋理或圖案,出於簾面,抄紙時這個地方的漿薄,所以紋理透亮而呈現於紙上。方法之二是將雕有紋理或圖案的木制或其他材料制的模子,用強子壓在紙面上,猶如現在通用的證卷紙,貨幣紙的水印紋。

四是澄心堂紙。南唐時徽州地區所產宣紙,薄如卵膜,堅潔如玉,細薄光潤,有的五十尺為壹幅,從頭到尾,勻薄如壹。

南唐後主李煜特別喜愛這種紙,特意用自己讀書批閱奏章的處所澄心堂來貯藏,供宮中長期使用,所以稱為澄心堂紙,後世視為藝術瑰寶。

五是謝公箋。這是壹種經過加工的染色紙,為宋初謝景初創制,因而得名。謝氏受薛濤造紙箋的啟發,在益州設計制造出十樣蠻箋,即十種色彩的書信專用紙。這種紙色彩艷麗新穎,雅致有趣,有深紅、粉紅、杏紅、明黃、深青、淺青、深綠、淺綠、銅綠、淺雲十種色,與薛濤箋齊名。

六是高麗紙,又名韓紙,高麗貢紙。是古代高麗國所產的紙。《負暄野錄》中說,“高麗紙以棉,繭造成,色白如綾,堅韌如帛,用以書寫,發墨可愛。此中國所無,亦奇品也。”

高麗紙多為粗條簾紋,紙紋距大又厚於白皮紙,經近人研究,宋元明清時我國書寫所用高麗紙,大部分是桑皮紙。清乾隆時我國有了仿制的高麗紙。

七是金粟箋紙。宋太祖趙匡胤提倡佛教,全國印經之風盛行,為適應這種需要,當時歙州專門生產壹種具有濃淡斑紋的硬黃紙,又名蠟黃經紙,或稱金粟箋。

金粟寺在浙江海鹽金粟山下,因寺內抄經需紙特多,故紙名金粟箋。它的特點是質地硬密,光亮呈半透明,防蛀抗水,色美麗,壽命長,雖歷千年,猶如新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