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只有不把古人當傻子,才能認識詩經

只有不把古人當傻子,才能認識詩經

內容提要:近代以來,《詩經》主要被視為詩集,被閱讀和研究,其體驗和品味往往是從文學的角度。青年作家、批評家黃德海在《詩經》中,對《詩經》兩千年來的闡釋進行解讀、辨析和精選,以此來探尋《詩經》產生的時代歷史圖景,以及後世著名詩人的內心關切和感受,揭示為什麽歷代聖賢並不把《詩經》中的詩詞作為壹般文學來對待,而是對其中的“小言大義”深信不疑。

這本書融合了作者的個人經歷和西學技巧,多角度探討古人的意義,交流深刻。它用中正淳樸、嚴謹、樸實的文字詮釋了壹個當代青年學者對古人、對人心的理解。最終帶回了壹個新的消息,經典在今天依然可以對應世界,反映精神,寄托靈魂。

黃德海,1977出生,《思南文學選刊》副主編,《上海文化》主編,中國現代文學館特聘研究員。著有評論集《馴化的生命》《如果妳飛但不飛》《散文集》《今生讀書太晚》《泥手的禮物》《個人筆記本》等。,並先後翻譯了《花椒的成長》,編輯編輯等。獲“2015年度南方文壇優秀論文獎”和“2015年度青年評論家獎”。

圖/西湖雜誌

聽箏和讀詩。x黃德海?

Q1

聽箏讀詩:在《詩經》得到如此好的詮釋和註釋的情況下,妳為什麽還選擇寫壹部關於《詩經》的專著?妳是怎麽找到這本書獨特的寫作角度的?這背後妳指的坐標系是什麽?

黃德海:正因為《詩經》是壹部需要解讀和註釋的“完整”文本,所以現在有必要寫壹本關於《詩經》的書。

這個解釋很復雜。簡單來說吧。《詩經》全文有很多人看嗎?如果沒有的話,現在可能正是寫壹本關於《詩經》的書的時候。

具體來說,寫這本書的角度其實是針對我們這個時代的問題,思考《詩經》能給我們提供哪些有益的啟示,或許可以說是“把握當下”的方法之壹。

這個角度背後的坐標系,是我對中西思想世界的傑出思考的壹部分。

Q2

聽鄭讀詩:《詩經》的信息重在“經”,那麽請解釋什麽是“經”?而「詩」又是如何變成「經」的?

黃德海:所謂《經》,是構成中國學術和政教體系的根本經典。可以包括我們後來所說的文學,但絕不僅限於文學。

《詩》經過歷代有心人的不斷努力,終於形成了完整的政教體系,可以用來呵護世人。

這個系統現在有點沈悶,我們的努力就是把這種沈悶打磨壹點。

Q3

聽箏讀詩:如果古希臘神話、聖經等文本是西方文化的集體無意識,那麽中國文化的背景是什麽?《詩經》在其中起到了什麽樣的作用或功能?

黃德海:古希臘神話和聖經其實是西方有意為之的結果,而不是自發的“集體無意識”。換句話說,積極的“集體無意識”並不像看起來那麽自然,而是壹個不斷變化的認知過程。這裏有很多優秀的人的努力,只是因為他們後來沒有觀察到,就認為這是自然的。

《詩經》包括成為“經典”的過程,包括歷代不斷的註解,也參與了我們“集體無意識”的形成——既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我想做的是提示我們可能已經遺忘的積極的部分,看看如何參與當前的靈性發展。

Q4

聽箏讀詩:《詩經》對很多人來說是比較熟悉的。如何看待這種熟悉感?

妳也提到過這是“某種先入為主”(或者用專業術語來說,是我們有意無意接受的某種“前理解”(Vorverst?Endnis)),那麽如何在這種預見的基礎上撥開迷霧,體察《詩經》的真諦呢?

黃德海:包括我自己在內,所謂熟悉《詩經》更多的是對其中的壹些文章的熟悉,有些已經用現代的觀念解釋過了。

如果妳想對《詩經》有更多的了解,妳大概需要反思壹些妳認為理所當然的態度,比如認為《風》是民歌,比如認為《國風》裏的很多詩無疑只是情詩,比如認為古人壹定是迂腐的...

也許以上的想法沒有問題,但是我們對這些的反思已經在學習,已經在調整自己的“前理解”。

沒必要急著確認自己看到了所謂的真意。這樣的學習過程本身就非常值得快樂。

Q5

聽箏讀詩:解讀《詩經》,妳提到了“視界融合”;為了比古人更好地理解《詩經》,後人要像古人理解自己壹樣理解它們。

如果人們不認真對待經典的意圖,即了解《詩經》全部真相的意圖,就不可能理解古人的真實意圖?

黃德海:如果我們不試圖像古人理解自己那樣去理解古人,那麽所謂的“視界融合”不就是我們自己的“視界暴政”——不斷強化同壹視界嗎?

只有不把古人當傻子,而是試圖去理解他們是如何理解《詩經》的,是如何理解壹個整個世界的,才能識別古人的優秀部分,才能引入我們當下對時代的理解。

Q6

聽琴讀詩:(續第五題)妳在書中提到“這種教導必須面對社會的強制,而且明顯是針對特定對象的,必然會產生壹些必然的晦澀,造成很多圈內人明了,圈外人費解的問題。”

似乎當我們在網上討論壹個敏感的問題或事件時,網民們會使用各種隱語。當我們平淡地看著它們的時候,我們不知道它們的意義。我們必須聯系前因後果和當時的語境,才能知道它們的意義。

我們很難回到歷史語境,尤其是當時的暗語語境。可以分享壹下妳在這方面的“武功秘笈”嗎?

黃德海:所有的語境都是內外有別(或者隱含不同)。外在的部分容易理解和交流,內在的部分大家很難適應。

暫且用金克木的意思回復壹下:

“所有只供內部使用的書籍...他們的內容外人不方便說。我不敢說我知道,我也不敢說我認為我知道的;內外有別,說出來怕會導致‘內外夾擊’。何必呢?”

“如果妳真的想知道,妳就會硬著頭皮鉆進去,這樣妳就不會無路可進了。妳不需要我說話。”

Q7

聽箏讀詩:在《詩經》中談到文王時,有壹段對“天命”的解釋170:“妳不妨把這種天命看作是壹個絕好的機會,壹種怎麽強調也不過分的可能,壹種人們可以作出明確決定的情況,從而認識到妳有著數不清的責任的某種才能和妳必須嚴格以身作則的某種義務。

具體怎麽理解“天命”?同時,我也很好奇。妳認為妳的“命運”是什麽?

德-黃海:我書中的陳述是我對“命運”的完整理解。我沒有比這更好的陳述了。至於我自己,我沒有資格說有什麽“命運”,只有腳踏實地的做點事情才是真的。

Q8

聽琴讀詩:現在的自媒體會有很多熱點話題,其中涉及面最廣的就是情感話題,但這些話題中的情感似乎過於絕對和壹言堂。

然而,我們的古詩其實充滿了微妙的情感,卻又仿佛和我們日常的情感隔了幾層薄紗。那麽怎樣才能潛移默化地欣賞《詩經》中的情感呢?

黃德海:情緒的絕對化、單線化,容易導致人際關系的脆弱,甚至導致人們心中的怨恨。對情緒的理解越微妙,人或人的方式就越輕松。

所謂潛移默化,就是復雜多變,不能壹概而論,每個不同的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方式進入潛移默化,所謂潛移默化品味《詩經》中的情感,或許壹個有效的方式就是如何認識自己內心的潛移默化。

以我自己的經驗,或許詩經中的精妙之處會更容易理解。

Q9

聽箏讀詩:《詩經·國風》在很多地方是對《詩經》的解構。以這種文筆,我很好奇妳的別有用心。

黃德海:更確切地說,我寫這本書,更多的是在經典被解構之後重新確立,也就是從被解構的碎片中找到壹種結合的方式,讓已經單薄或者破碎的《詩經》以壹種豐富的方式進入我們現在的思想進程,讓我們以壹種更復雜、更深刻的方式來談論壹些問題。

Q10

聽箏讀詩:您在《詩經》中多次談到人的“自我定位”。能說說嗎?在這個時代,解構似乎是更流行的方式,在此之前的建構也是未完成時態。

那麽“自我定位”的問題確實是很多人非常迫切的問題。

黃德海:努力去認識不同的人,努力去認識不同的思維方式,努力去了解自己和所處的時代,大概就是“自我定位”的過程。

無論是解構還是建構(這兩個詞本身大概需要反思),可能都不如認識自己重要。

或許,“自我定位”就是這樣壹個不斷認識自己的過程,在每個認知階段,人都會有不同的自我定位。

定位需要坐標。如果我是對的,那麽各種關於《詩經》的精彩闡釋,無疑提供了可以稱之為坐標的東西。

編輯|鹽粒

排版|凡迪